采日玛宗教活动点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唯一号: 290935020230000227
作品名称: 采日玛宗教活动点
文件路径: 2909/01/object/PDF/290910020230000002/001
起始页: 0963.pdf
分类: 建筑
分类号: TU-098.3
主题词: 采日玛宗教活动点

作品简介

全称采日玛赛德林,位于采日玛驻牧地,是第二世采喇嘛•洛桑益西丹贝尼玛于参让部落解体时,在当地佛教徒奉献的一处叫做参让尕哇尔玛的地方和两顶帐篷的基础建立起来的帐篷寺。之后,第三世采喇嘛•嘉华丹白尼玛时期,聚集居住在部落里的游脚和尚举行祭神、四月闭斋而延续下来的一个有活动地点,有佛事活动,有和尚,但没有寺院的特殊宗教组织形式。1946年第四世采喇嘛•嘉洋次智加措聚集日乃合玛和采日玛两地的曾人举行大威德及普明自入法会时,有僧人40余人。到1957年帐篷寺有和尚20余名。1958年平叛、反封建斗争中,活动点的游脚僧人,各归各队参加劳动,帐篷寺自动解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散落在各牧村的僧人,又自动的聚集起来,按照惯例进行佛事活动。1983年用药泥塑造采喇嘛的身像,筹资赎回小喇嘛的金像。1984年修建供放以上两个塑像的神殿,当时有和尚20名。1988年第六世贡唐仓•丹贝旺旭来采日玛,请示修建寺院地址时谕示:“修在阳面的黄坡好”,于是开始动工,在修建大经堂时,从地下挖出两把刀,一个陶器宝罐等吉祥物。截至1990年底,寺院有正在修建的经堂1个,和尚17人。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