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智合寺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唯一号: 290935020230000221
作品名称: 参智合寺
文件路径: 2909/01/object/PDF/290910020230000002/001
起始页: 0950.pdf
分类: 建筑
分类号: TU-098.3
主题词: 参智合寺

作品简介

全称为参智合噶丹扎西曲沛林(意为具喜吉祥法兴州),位于曼日玛乡毛然大山南边,系藏历第十四胜生土兔年(1819年)由第三世参智合堪布•贡曲陈来华桑布创建。1937年乔科大头人阿秀•更登加布增修经堂一座。至1957年底,该寺有经堂3座,囊欠2所,僧房70余院,活佛2人,和尚319人,辖塔哇40户,为玛曲最大的一座寺院。1958年平叛,反封建斗争中寺院被关闭,1962年6月17日开放,不久亦被关闭。“文化大革命”中寺院被毁坏。1981年7月第一批被批准开放。1982年10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洛桑成烈论珠•却吉坚赞,与其父贡保才旦、母索南卓玛、经师洛桑丹贝坚赞、甘肃省副省长黄正清(藏名洛桑才旺)、第六世嘉木样•洛桑久美•图旦却吉尼玛、第六世贡唐仓•丹贝旺旭等莅临参智合寺,为以前第七世班禅•丹贝尼玛所赐的金制塔、敖华佛像等举行开光仪规,截至1990年,该寺有大经堂1座、囊欠大小2所,僧舍142院,住寺僧徒240人;同时,在上下阿秀建有德容宫两所。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