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干外香寺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唯一号: 290935020230000219
作品名称: 察干外香寺
文件路径: 2909/01/object/PDF/290910020230000002/001
起始页: 0945.pdf
分类: 建筑
分类号: TU-098.3
主题词: 察干外香寺

作品简介

又称卓格尼玛外香寺嘎丹绕布吉林,位于玛曲县城正北方4公里处一木日藏瓦尔河沟口的萨合地方。据说,第六世班禅•班丹益西赴内地时途经尼玛,看到沿途没有一座寺院,就谕示拉卜楞寺院第二世嘉木样•贡曲乎久美昂吾:“从前,岭•格萨尔统治的地方,已经繁衍了数代人,后事如何,难以预料,若在那儿的中心地区建一座寺院,似乎益处很多,望你在那里修建一座寺院。”第二世嘉木样遵照第六世班禅的谕示,四处勘察寺址,认为在萨合(意为白土)的地方宜于建寺。但是,卓格尼玛土官华尔贡等不愿献址。嗣后,第二世嘉木样在晚年对卓格尼玛土官解释敦劝说:“我在此建寺,对你会有益处,不管怎样,我要在这里建一座寺院。”于是,第十三胜生铁鼠年(1780年,清乾隆四十五年),在上下哲合隆(即哲合浪贡玛之地)察看地形,举行相地及吉祥长净仪规。第二年即铁牛年(1781年,清乾隆四十六年),从外斯部落(河南蒙旗)聚集多仁巴罗桑和噶居巴•华丹嘉措等一些僧人。由多仁巴任格贵(即法师),岗察•索南嘉措任领经师,建立扎仓,并委任拉卜楞寺院四大赛赤之一的第三世霍尔藏仓•久美柔贵桑盖为赤哇(法台),护持外香寺。当时多仁巴和察尔察•格勒嘉措二人在法会上进行磋朗讲辩,从而因缘和合。1787年,藏历火羊年,外香寺建造20柱大经堂一座,僧舍15院。经堂内奉安胜乐金刚、密集、大威德等佛像,同时建立寺院法规。1789年第三世霍尔藏仓护持9年之后,前往拉卜楞寺任大法台,外香寺赤哇由拉卜楞寺院四大赛赤之一的第二世萨木察仓•久美南卡继任。不久,第二世嘉木样大师对萨木察仓活佛说:“黄河与黑河汇合之地,鬼神猖獗,地方凶险,此处应建一座镇压凶煞的寺院”,差不多与此同时,卓格尼玛土官华尔贡在临终前给郭莽仓活佛留下“对原先没有允许在本部辖区建寺之事,深感悔憾,现在若愿在那里建寺就在那里修建吧”的遗嘱。于是第二世萨木察仓活佛等星夜赴察干外香地方察看寺址,堪定方位,并做了祝福。第二世嘉木样年届63岁时,即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藏历第十三胜生铁狗年)将寺院迁到现址。并将夏尔哇南杰、阿坝先巴等20户牧民以及桑科和科才20户牧民划为寺院的香火户。 藏历土马年(1798年),第二世萨木察仓因其恩师和乾隆皇帝旨意,赴京任雍和宫主持和辅印喇嘛而御任赤哇时,寺院僧人一度增加到120人之多。不久由拉卜楞寺院八大堪布之一的第二世嘉堪布•智华坚赞继任,连任三次,长期护理该寺院。寺院还在哲合浪贡玛时,第二世嘉木样就已传授胜乐金刚等诸多经法,建立念颂胜乐金刚法会。寺院迁址后,佛事日臻兴盛,至1815年(清嘉庆二十年,藏历第十四胜生木猪年),第三世嘉木样•罗桑图丹久美坚措讲授五部大论,进行背颂考试,建立法相经院。藏历第十五胜生土猪年(1899年)第四世嘉木样•尕藏图丹旺秀建立时轮学院。第十六胜生火鸡年(1936年)第五世嘉木样•罗桑嘉样益西丹贝坚参开设密集修供法会,建立讲闻显密经教的规程。1957年该寺僧人为86人。1958年平叛、反封建斗争中寺院被关闭。1962年2月,寺院重新开放,当时返回寺院的和尚33人,寺内设有寺管会、会计等,同年下半年该寺又被关闭。“文化大革命”中寺院被拆毁。1981年7月第一批被批准开放,截至1990年,寺院有经堂1座,囊欠2所,僧舍56院,和尚105人。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