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哈玛黄河吊桥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唯一号: 290935020230000214
作品名称: 齐哈玛黄河吊桥
文件路径: 2909/01/object/PDF/290910020230000002/001
起始页: 0513.pdf
分类: 建筑
分类号: U445.47
主题词: 桥梁工程

作品简介

齐哈玛黄河钢索吊桥,位于玛曲县最南部齐哈玛乡上游5公里处,海拔3600米。齐哈玛乡处于黄河首曲东南流段之南地区,双重河道严重阻碍了齐哈玛乡和省、州、县的联系及畜牧业生产的发展。1982年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帮助解决玛曲县齐哈玛公社当前困难的几个问题》通知精神,省交通厅确定修建齐哈玛吊桥,由省交通规划设计院会同甘南州交通局、齐哈玛乡负责人赴现场进行桥位选择和勘测,1983年9月完成全部设计。 1984年3月150,甘南公路总段工程队开始进入齐哈玛黄河吊桥(钢索)选址点筹备,5月11日正式开工,7月4日根据甘肃省交通厅的决定:甘南州人民政府和总段工程队签订了“实行工程预算包干,节约归己,超支不补,工程所需三材(木材、钢材、水泥)应如数供给”的施工承包合同。期间,由于甘肃省第二汽车修配厂承担加工制造的吊桥上部结构122.3吨部分钢材构件推迟交货18个月,因此,影响了整个工程的进度,先后历时将近3年,最后于1986年10月10日至120,经省、州、县有关部门人员组成的“齐哈玛黄河钢索吊桥验收委员会”检查验收,认为:“桥梁整体外观良好。由于原设计图中对索塔中心桩号位置标注不够明确,施工放线中复核不够,使吊桥索塔中心向两岸偏离12.5厘米,跨径由190米变为190.25米,全长为196.05米,其余均符合设计要求,工程质量良好”,决定同年10月18日竣工通车(实际施工时间17个月)。桥型结构:上部结构为1孔190米,全长195.8米双链式钢索吊桥;桥面结构为工型钢梁。钢板桥面加2厘米沥青砂;桥面净宽4.5米,不设人行道。下部构造为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基础(桩长14米,桩径1.2米),钢筋混凝土承台(尺寸为7.7米X5.5米XI.5米);肋形组合式桥台。索塔高19米,总建筑高度42米。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设计荷载1辆15吨汽车,每次过牛羊不得超过60头。两端桥头引道2720米,涵洞4道,浆砌片石防护工程682立方米。全部工程共耗用木材217.5立方米,钢材327.67吨,水泥585吨,实际支出工程投资217.11万元,节约投资23.25万元。11月5日正式移交甘南州交通局接管养护。 齐哈玛黄河钢索吊桥的建成通车改变了齐哈玛乡交通闭塞,过河难的问题,加强了齐哈玛乡与州、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同时,直接沟通了与四川阿坝、青海久治县的运输交通。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