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城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唯一号: 290935020230000138
作品名称: 八角城
文件路径: 2909/01/object/PDF/290910020230000001/002
起始页: 0855.pdf
分类: 建筑
分类号: K928.72
主题词: 古城

作品简介

八角城藏文史籍称“卡尔雍仲”,意为“万”字城。位于夏河县城北35公里甘加滩偏东的央曲河与央拉河交汇的东北岸台地上。北依言江小丘陵和白石崖,东南与阿尼干乌山接壤,南临央曲河谷地,西为开阔的台地和央拉河谷。 八角城由主城垣、外廓墙和护城河三部分构成。主城呈抹角空心十字形,除小部分墙垣坍塌外,保存基本完整。周长2193.4米,面积20万平方米。墙体用砂石、黄土逐层夯成,有排列整齐的夹棍眼,基宽8.5-15米,高12-13.5米,顶宽5.2米左右。在空心十字的南端,城垣正中设城门,外包方形瓮城,门向东,另在西墙垣开一宽2米的弯形夹道,东垣有后代开挖的阙口一个(宽3.6米)。在空心十字的东、西、北三个顶端各筑方形外凸的大型墩台,在抹角处(除十字东端南角无墩台外)又分筑小型墩台,另在十字西端墩台的内侧筑马道一条。 外廓墙垣绕主城而筑。现存西北、北和东面墙垣,时断时续,长1227.3米。西南廓墙地表尚余部分残迹,墙体用黄土、砂土逐层夯筑,基宽3.5-5.4米,残高4.2米左右。在南城门外东侧,沿台地边缘和断崖筑一不甚规则的方形墙垣,面积约1.8万平方米,墙垣大部颓圮成土埂。 在外廓与主城之间为开挖的护城壕。壕沟少则2条,多达4条,一般宽在30〜40米之间,深3.5米左右,从北部引央拉河入护城壕,分两支环绕主城,其中绕东城之水,至今长流不息。 城内建筑布局不详。地表遗物有用红砂岩制成的大型石臼、碾盘、门枢础、门槛石等。出土文物有铜牦牛、铁器和唐、宋时代的铜、铁货币。采集物有泥质灰陶的盆、罐类残片(部分拍印篮纹)、剔花瓷片、青瓷片和黄白釉瓷片。 据甘肃省考古所研究员张学正1962年试掘,未见早于唐代的文化堆积层。八角城始筑于唐代,中经宋、元、明至清代废置。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