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迎“婆婆”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唯一号: 290934020230002110
专题名称: 十九迎“婆婆”
文件路径: 2909/01/object/PDF/290910020230000006/001
起始页: 0708.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十九迎“婆婆”(舟曲称圣母娘娘为“婆婆”)迎“婆婆”,是遗留下来的一种带有浓厚色彩的民俗活动,是整个正月各种活动的高潮,犹如舟曲城的狂欢节。一过十九、春节方才落下帷幕。 十八日一早,城内外各“婆婆”庙做准备。十九日上午精心打扮,“婆婆”轿是按宫殿式样制作的工艺品。“婆婆”轿(按比例缩小的宫殿建筑)金顶飞檐,四周立柱回廊有木刻孩童,龙凤、花鸟、禽兽等物,按中国典故情节制做。轿正面有木刻匾额、对联。”圣母娘娘”坐于轿中,雍容端庄,仪态慈祥,头戴银"凤冠"、身着“蟒袍霞帔”。轿门左右两边各插赤身穿红裹肚的一位木雕童子,各打一个宫灯,书圣母庙名称。 舟曲城内外16轿(位)“婆婆”,于晚9时必齐集于城东驼岭山北端的东门上。9时左右,依次进城。每轿跟随200人左右,大村庄如河南、坝里、真亚头随者更众。故东门汇聚处,进城前已有二、三千人。城内各街各家门前设置香案,准备香蜡黄表、鲜花水果、糕点供品、鞭炮火花。城内观热闹者人山人海。驼岭高出城区近百米,10多位圣母轿灯火灿烂,遥望状若明星闪烁,从天而降。此时鼓乐响彻全城,人们前呼后拥,缓缓迎走。每轿彩旗开路,锣鼓相随。以宫灯、牌灯前导,依次銮驾仪仗队,青少年打着金瓜、钺斧、朝天镣、乾坤圈、芭蕉扇等各种执事及玻璃牌灯。其后是藏族唢呐手,不间断地吹着唢呐。身着道装的道土在轿前边走边诵经,随有三、四人敲打器乐者。抬轿者不断轮换,刚结婚的新女婿都争相抬轿,意乞“圣母早赐贵子”。圣母法座至每家门前略停数分钟,接受叩拜。各家焚香化马、鸣炮、放火花、奠酒献茶。座轿停留之处,孩子们争先恐后钻轿子,弯腰从轿底穿过,也有大人在两边将婴儿递接过去。意为钻轿子能“消灾免难”、“保佑孩子健康成长”。 从北街桥头起至下西街口,为16轿圣母队伍最齐全的地段。之后,西路4轿则出西门而归。余沿下街过清和巷河南“望江楼”、南关“宝峰阁”和瓦厂“百子楼”3轿又出南门分东西而去。大佛寺(净胜院)在东街转拐处离去,出马家巷。驼岭山两轿向东上山。所剩翠峰、太阳、龙山、罗家等轿子第二次经北街,出北城门,各回本寺。最远的太阳寺圣母轿由城背后过西关城巷,经西关街寨子村,到次日凌晨才达坝里。 白龙江沿岸各村几乎都有迎“婆婆”之习俗。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舟曲县志》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舟曲县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白龙江、拱坝河及博峪河沿岸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迁徙、融 和,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形成勤劳、诚笃、勇敢、淳朴的品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