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葬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唯一号: 290934020230001312
专题名称: 回族葬俗
文件路径: 2909/01/object/PDF/290910020230000003/001
起始页: 0327.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信仰伊斯兰教民族,如回、撒拉、东乡等民族均实行土葬。一般是晨亡晚葬,晚亡晨葬。尸体称之为:“埋体”,要求尽快安葬,一般只停放一天,最多不超过三天。亡人葬前必须沐浴,谓“抓水”,待尸体晾干后,用三丈六尺白布,谓“卡帆”包裹,然后放入公用的抬尸匣——“塔布”。在清真寺举行葬仪,站“正那则”(即宗教祈祷)。殡礼结束后,抬至墓地,诵经、散“海底牙”,就是给送葬诵经的阿訇及群众舍散几角至一元钱。墓深约七、八尺,长六尺许,宽三尺左右,再从坑底向西掏一个“偏堂”,是放遗体用的。安葬时,遗体头北脚南,面向西方麦加圣地,然后用土坯将“偏堂”堵严,再用挖出的土填满直坑,上面堆成丘形,立一块石板或木板作标记。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夏河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夏河县志》客观地、全面地反映了历史进程。缅怀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夏河县的事情应办得好一点,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应该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这一届政府,决心将夏河县的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现在出版《夏河县志》,就是我们这种决心的一个前奏,让全县人民、干部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县情,向外界更好地宣传夏河。了解历史,把握现实,热爱夏河,建设夏河。历史上夏河县曾对周边地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今天,她应发展得更加美丽、更加文明,成为甘南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使她的光芒射向更远的地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