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葬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唯一号: 290934020230001311
专题名称: 汉族葬俗
文件路径: 2909/01/object/PDF/290910020230000003/001
起始页: 0327.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居住在农区的汉族,实行土葬。人们以早备棺材为荣。家有老人,则及早赶做寿棺,长辈引以欣慰,晚辈自当尽孝。 人死后需设置灵堂、牌位,烧纸哀悼。向所有亲友报丧。请阴阳先生以选墓地,择殡期。停尸期间,请僧侣、道士或阴阳念经超度或奏乐招魂。子女及直系亲属日夜守卫在灵堂,直至岀殡不可离开。墓坑须在报丧后第二天挖好。“入殓”应在出殡前举行。一般在家停尸三至五日。起殡时,阴阳先生用刀背打碎放在灵柩上的碗(须是死者生前用过的),道声“抬”!后即抬起灵柩开始出殡。据说打碗是让亡灵知道他已经不在人世。此刻,女眷们嚎啕大哭。送丧时孝子持引魂幡在前引路,灵柩居中,送丧人群随后,步伐要求轻快。到墓地下葬时,先对好灵柩方位,孝子先填三铳土,然后大家动手。填满墓坑,其上堆一土丘,正前方置一块石枕,用来日后放祭物。有的还立一块墓碑,上刻死者姓氏、生辰及立碑日期等文。每逢清明等节日到墓上填新土或烧纸祭奠。 居住在城镇的干部职工,多行火化。将骨灰安葬在革命公墓或带回老家。汉族从前服孝期为三年,而今从简,服孝标志也变为臂戴黑纱。 在夏河地区没有汉族寺院,故所请僧侣是藏族寺僧,即“阿克”,所念之经也自然是藏文经典。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夏河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夏河县志》客观地、全面地反映了历史进程。缅怀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夏河县的事情应办得好一点,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应该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这一届政府,决心将夏河县的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现在出版《夏河县志》,就是我们这种决心的一个前奏,让全县人民、干部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县情,向外界更好地宣传夏河。了解历史,把握现实,热爱夏河,建设夏河。历史上夏河县曾对周边地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今天,她应发展得更加美丽、更加文明,成为甘南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使她的光芒射向更远的地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