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葬俗、出殡送葬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唯一号: 290934020230001309
专题名称: 藏族葬俗、出殡送葬
文件路径: 2909/01/object/PDF/290910020230000003/001
起始页: 0325.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出殡送葬,藏区殡葬方式众多,诸如塔葬、火葬、天葬(亦称风葬)、水葬、土葬等,皆因地因人而异。当地藏族习惯于前三种方式,而塔葬、火葬只限于活佛高僧。本志则介绍天葬一俗,因为绝大多数人送于天葬。 出殡前几小时内,由几位死者亲友将安放的遗体脱去内衣,把尸体卷缩成“S”状,用绳子从颈项至膝弯缚住,再用单薄的长袍裹住。然后等待黎明时出殡。出殡时派人先到天葬场煨“饲尔”,这既是祭奠亡灵,又是招来秃鹫。即到出殡时刻,由一死者子孙或近亲男子将尸体抱着出门,至大门外,安放在提前扎好并由几位壮汉平抬着的担架上,用绳子绑好后覆盖一件氇氆或质地好的袍子,再搭上一条腰带,而后出发。此刻,女眷们嚎啕大哭,妇女们高声唱诵嘛呢为死者送行,小辈们朝被抬去的遗体纷纷叩头。送葬的人全是成年男子,忌妇女儿童参与。一路上人们争先抢抬,死者子孙等亲友更是不肯撒手。在牧区或远离天葬场的农村将遗体驮上牲口去送葬天葬场离寺院稍近者,提前邀请寺僧到场附近或路边为死者念诵五部祈祷经。到了天葬场,仍由抬上担架或牲口背的人再将遗体卸下来,安放在场中央。然后子孙近亲等后退稍远处向遗体叩头,大多数送葬的人也在离场较远处围火堆烤火取暖,不再接近遗体,全凭送葬人群里老练者处理。先脱去外裹衣物,再用刀割断缚尸绳子,对尸体进行解剖分割,而后让秃鹫吃。待鸟儿渐渐后退时,去处理吃完嫩肉及内脏后所剩皮筋,将皮筋割碎,再让鸟儿围拢啄食。再待会只剩下骨架,将骨架解肢捣碎,也喂给鸟儿。最后将头颅敲开,让鸟儿抢吃脑浆再把取下一块顶盖骨后所剩头骨捣啐喂鸟。这样一具完整的尸体倾刻间化为乌有。处理尸首的人们将那块唯一剩下的脑盖骨放在火堆上烧焦,然后交给死者遗属。等丧事办完后将这块焦骨碾碎,和在红土泥浆里制作佛像,以资为死者积阴德。待尸首处理完毕之后,送葬的人们唱诵着嘛呢返回。在死者家门外,点有火堆,火堆旁置有两桶清、白各异的水,以供送葬归来的人们洗礼。有两位年长者各持一水勺,为送葬的人们浇水洗手。先用清水洗净,用白水(掺有牛奶)来冲,再用柏枝擦手,而后跳过火堆,以此祛褪邪气,也算是消毒除污。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夏河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夏河县志》客观地、全面地反映了历史进程。缅怀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夏河县的事情应办得好一点,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应该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这一届政府,决心将夏河县的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现在出版《夏河县志》,就是我们这种决心的一个前奏,让全县人民、干部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县情,向外界更好地宣传夏河。了解历史,把握现实,热爱夏河,建设夏河。历史上夏河县曾对周边地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今天,她应发展得更加美丽、更加文明,成为甘南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使她的光芒射向更远的地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