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派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唯一号: 290934020230001283
专题名称: 格鲁派
其他名称: 黄教
文件路径: 2909/01/object/PDF/290910020230000003/001
起始页: 0297.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格鲁派(黄教)该派因其依据葛当派教义为“甘丹必鲁”,简称格鲁,“格鲁”,意为“善律”,故称善律派。又因该派僧人所着袈裟和僧帽均为黄色,俗称黄帽派,或黄教。也有称它为甘丹寺派,格鲁派是十五世纪后期经过宗喀巴(1357〜1419年)宗教改革后而兴盛起来的教派。创始人宗喀巴,原为噶当派僧人,公元1373年到卫藏学经,先后跟从萨加,噶举、夏鲁等派僧人学习,自十四世纪90年代初学习各派显,密经论,至80年代末,遍学藏传佛教各派教法,他吸收了葛当派的戒、定、慧学修并重的方法;吸收了萨加派研究佛经学问的严谨;主张显宗、密宗并重,在密宗教义修炼方面将佛教所有教派的精华均吸收过来。他著书说,授徒传教,独树一派,在卫藏地区树立了很高的威望。 1409年,宗喀巴首创拉萨祈原法会(俗称“传大昭”);同年,他倡建的甘丹寺建成开光,不久其弟子绛央曲杰和强钦曲杰又先后建立哲蚌寺(1416年)和色拉寺(1418年)。宗喀巴圆寂后,该派势力逐渐扩大,在藏地三区先后建立了扎什伦布寺、塔尔寺、拉卜楞寺等许多寺院。各寺院建筑宏伟,僧人众多,塑像精美,有一套学经修习制度,成为在藏族僧众中有广泛影响的教派。达赖,班禅是该派两大活佛转世系统。在明、清两朝的册封扶持下,格鲁派成为藏区执掌政权的教派。佛教教义经宗喀巴改革后的解释,深化,更加贴近“人间”,贴近现实,成为一种弥漫于人生各个角落的文化氛围,渗入信教民众的苦乐观、宇宙观,审美观,生活观,伦理观……之中。 夏河县格鲁派的传播和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据史料记载,明万历年之前,庄浪(今永登)、西宁、河州、(临夏),拉卜楞一带,是元裔蒙古土默特部和吐蕃族牧地,蒙古部落势力尤盛,当时虽然在西藏地区已由黄教占居统治地位,但在甘青这一带,仍主要信奉红教。万历六年(1578)蒙古土默特部俺塔汗尊奉黄教首领索南嘉措(1543-1588年)“为圣识一切互齐尔达赖喇嘛”(即三世达赖),迎请达赖喇嘛到青海,俺塔汗在青海共和县建立黄教寺院,由此黄教在甘、青一带蒙古诸部落中取代了红教的地位,开始普遍流行。 黄教最早传入甘南和拉卜楞地区,是在明天顺年间(1457〜1464),当时,卓尼禅定寺堪布仁钦龙布(第三代卓尼土司扎西的四弟)赴拉萨从师学法,通过了宗喀巴的显密两教精义,返里后改革花教。弘传格鲁派教,并将该寺改宗黄教。至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一世嘉木样应青海河南蒙旗亲王邀请来拉卜楞建寺弘法后,甘南黄教中心由卓尼禅定寺转到拉卜楞寺,此后,黄教一直在夏河地区占统治地位,其他各派渐渐衰败,到解放初,夏河县的藏传佛教地区,90%以上的信徒都信奉格鲁派。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夏河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夏河县志》客观地、全面地反映了历史进程。缅怀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夏河县的事情应办得好一点,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应该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这一届政府,决心将夏河县的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现在出版《夏河县志》,就是我们这种决心的一个前奏,让全县人民、干部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县情,向外界更好地宣传夏河。了解历史,把握现实,热爱夏河,建设夏河。历史上夏河县曾对周边地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今天,她应发展得更加美丽、更加文明,成为甘南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使她的光芒射向更远的地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