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浮肿病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唯一号: 290934020230001175
专题名称: 马浮肿病
文件路径: 2909/01/object/PDF/290910020230000002/001
起始页: 1068.pdf
专题类型: 专题知识

专题描述

马浮肿病是一种病因不明呈地方流行的慢性病。 (一)流行病学该病多发生在3〜4岁的骗马中,一般在1〜4月份发病, 致死率比较高。1978年2月曼日玛公社智合桃大队发病100多匹,死亡20匹;1979年又在该大队及尕加、斗浪大队流行;1975〜1980年河曲马场一队发病111匹,死亡3匹;1977〜1980年河曲马场二队发病98匹,死亡42匹,致死率42.8%。 (二)临床症状病畜体温微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肿胀先从阴囊蔓延至腹下,胸部、颈部及头部的下颌、眼眶、耳根等部位。肿胀无热、无痛、软而不化脓,针刺流出黄色液体。少数马伴有咳嗽。后期眼结膜苍白,并拉黑色稀屎,体温下降消瘦而死亡。 (三)病理变化尸体消瘦,血液稀薄。切开肿胀部有黄色胶冻样渗出液。肌肉色淡多水。腹腔、胸腔、心包内有黄色积液,肾脏有点状出血,肠与肺、脾等无明显病变。 (四)防治加强饲养管理有利该病好转。药物治疗收效不佳。据多年经验, 今后应考虑增加矿物质与微量元素等相结合的防治措施。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