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鼻疽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唯一号: 290934020230001169
专题名称: 马鼻疽
文件路径: 2909/01/object/PDF/290910020230000002/001
起始页: 1064.pdf
专题类型: 专题知识

专题描述

是由鼻疽杆菌引起的主要危害马类家畜的一种传染病。以鼻腔、皮肤、肺和其它实质器官中形成特异性鼻疽结节和溃疡为特征。也可传染给人,影响人体健康。全县各乡场均流行过该病。从1958年起在全县开展该病的检疫和防治,1958〜1989年累计检疫马28.89万匹(次),检出阳性马1334匹,开放性病马135匹,通过历年检疫、处理,阳性率不断下降,其中1958〜1968年共检疫马25796匹,检出阳性马878匹,阳性率3.4%;1969~1979年检疫马46082匹 (次),检出阳性马261匹,阳性率0.58%;1982〜1985年共检疫马115242匹(次),检出阳性马195匹,阳性率下降到0.18%,达到了控制标准;1986~1989年连续四年检疫马101772匹(次),未检出阳性马。经省州业务主管部门考核,于1990年宣布玛曲县消灭马鼻疽病。 民间防治鼻疽病有许多藏兽医验方。玛曲县建政后,从1958年起开始对该病的防治,当年检疫出阳性马20匹。1959年起,各公社兽医站组织力量,对所有马匹进行检疫,并在检査期间实行了以“定期检疫,分群隔离,划地使疫”的措施,到1969年共检疫隔离鼻疽马1099匹。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加强鼻疽马的检疫工作,县革命委员会于1970年在群强(今木西合乡)公社塔玛地区建立玛曲县鼻疽马场,具体负责检疫鼻疽马的工作。从此,各公社每年检疫出的阳性马都送到鼻疽马场,经过10多年的治疗、捕杀、效果明显。 1982年,为了尽快消灭马鼻疽病,甘肃省畜牧厅拨出专款,采用“牧区捕杀1匹阳性马补助100元,检疫费每匹0.30元,尸体处理每匹5元”的政策,加大鼻疽马的检疫捕杀工作。不久,中共玛曲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州上的安排成立玛曲县马鼻疽检疫和捕杀领导小组,县上进一步制定了检疫计划,每年组织专业队伍,根据有关法律、技术操作规程和达标验收标准等,采取果断措施,全面开展了鼻疽检疫和捕杀阳性病马的工作。据统计从1982~1985年底全县共检疫马115242匹,检出阳性马195匹,分别进行了处理。1986年以后,检疫马101772匹,受检率96%以上,并连续三年,未检出阳性病马。1990年8月甘南州动物检疫站组织省、州、县畜牧兽医部门的专家及技术骨干,按甘肃省畜牧厅制定的消灭鼻疽病的“考核验收标准”,对玛曲县进行考核验收,达到以县为单位的消灭标准,因此,颁发了消灭马鼻疽病的合格证书,正式向外宣布玛曲县消灭马鼻疽病。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