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节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唯一号: 290934020230001148
专题名称: 礼节
文件路径: 2909/01/object/PDF/290910020230000002/001
起始页: 0985.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玛曲建政前,基本上处于半封建半奴隶的统治之下,再加藏族是一个全民崇尚佛教的民族,在本来森严的等级上又增加了新的内容。一般见土官、头人、活佛都要跪拜叩头。求见时他们说一句,则求见人应一声“啦索”,有时再吐一次舌头,表示知错。离开时,要退至门口才能转身出来。如果偶尔过路时碰见他们,都得回避,倘若回避不及,则要退往路边,脱帽弯腰,低头吐舌,恭恭敬敬地待走过后才能行路。在集会典礼中,一切均以严格的礼节行事,一般坐垫和茶几,须按次序地位排列,一点也不能排错。参加的人,各坐其位,毫不谦让。席间,在活佛、头人面前摆放带尾的“羊背子”要让他们先吃。平时与活佛、头人说话时,也要跪匐在地上,不能先说话。说话时要根据头人、活佛说话的意思说。 藏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迎亲送友,都要献送哈达。献哈达是藏族人民一种最普遍而又最崇尚的礼节。哈达是一种丝绵(绸)织成的长条礼帛。“哈达”长短不一,一般为2至4尺,但也有一丈多长的。大都为白色,系纯洁之意,也有蓝、黄、红色的,但不多。哈达的质料,因各人的经济条件不同而有所差异。但人们都不计较质料的优劣,只要能表达主人的良好心愿即可。献哈达时,必须手捧哈达将双迭楞边对着客人。对大活佛献哈达、必须弯腰低头90度,双手捧哈达过头顶,献于活佛座前;对长辈及一般活佛献哈达和大活佛献哈达相似,只是弯腰程度没有那么低;对平辈只要将哈达送到对方手中或手腕上即可;对小辈或下属可以将哈达搭在肩上。献哈达时,对方可以将原哈达回敬。 藏族人民十分好客,藏族有谚语说:“来人不问名和姓,走进帐篷都是客”。客人到帐篷门外须先呼唤,主人出帐迎接让客人先行,男客进入左首,女客进入右首,都在上首坐,主人进茶与餐,客人先取酥油放在碗中,再倒茶,一边吃一边聊天,有时也杀牛宰羊办大的宴席招待。 在寺院,礼节也很多,且相当严格。一般僧人见到自己的师傅时,要行叩拜礼;如觐见活佛(或堪布)时,更要三叩头。平常念经或举行重大活动时,坐垫均须根据地位的不同而有高低区别。活佛摸顶时,对比较尊贵的官员行碰头礼或用双手摩顶,对中等官员用一只手摩顶,对一般平民摩顶则用一条丝穗或长绸在其头上拂一拂,便算赐福了。牧区讲话很讲究礼节。平常社交中使用普通语,二是敬语,三是最敬语。以上三种语言,均根据地位高下而使用。如果地位相同的,他们之间就使用普通语。若地位低的对地位高的人说话,就必须用敬语;如地位差距很大,此时须用最敬语,否则即为失礼。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