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住宿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唯一号: 290934020230001146
专题名称: 僧人住宿
文件路径: 2909/01/object/PDF/290910020230000002/001
起始页: 0984.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僧人住房,一般屋内四壁大都用木板装饰,贫苦僧人则是装饰半壁。墙上均装有佛龛和碗架,活佛和高僧还装有壁橱。佛龛内供有佛像和经卷,还供有铜质或银质酥油灯和净水碗1至3付(每付7个)。酥油灯每天点1至2次,净水碗内盛干净水,每天早晨献上,下午汇集泼到墙上。藏族群众使用碗很讲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用碗,互不乱用。炕为连锅炕,中间用拉帘隔开。炕中央置长条炕桌一张,终年不移动。炕桌两侧为坐、睡之处。一般僧人炕上铺一条藏毡,上铺一张羊皮。过去晚上睡觉,身盖满腰和披篷,头枕衫裙、背心和袈裟,但随着改革开放后牧区人民生活的改善,僧人多有床铺被褥者。有些活佛或富僧,备有羊皮褥或绸缎料铺盖。炕桌头置炒面匣和三角鼎形铜保温火炉一个,火炉四周铸有各种图案。炉内燃木炭或牛粪,炉上搭铜壶。盖以小棉罩保温。炕头为锅台,有锅两口,一口熬茶,一口做饭。熬茶用铜锅,做饭用铁锅,互不混用。室内无桌凳,有的在墙根制一长条角柜,下放木炭,上放桌凳。僧人住房,多是自己修建。有经济困难无能力修者,一般借住或与人搭住, 直到自己有房为止。 僧人住房,一般多为独院平房;后院为高台阁楼,画梁雕栋,富丽堂皇,各自有别。房内陈设华丽,地上铺栽毛地毯,炕上铺栽毛毯子,还有高级织锦缎的坐垫等。另外,设有佛殿、客房、灶房、仓库、客房以及管家和仆人的住房、马厩等。 僧人各季取暖,都用长方形铁皮火炉,燃料多用干牛粪,个别开始用煤炭做燃料。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