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唯一号: 290934020230001124
专题名称: 婚礼
文件路径: 2909/01/object/PDF/290910020230000002/001
起始页: 0975.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在精心选定的结婚日子,新郎与亲友们带着哈达和礼物等去新娘家迎娶,时间多为天亮前。新郎、伴郎、伴娘到女方家,女家招待茶点之后,新郎临行前便向女方父母说:“领走的是人,留下的是哈达”。女方父母给新郎转送一瓶酒,一条哈达后迎亲与送亲的马队同时起程,女方母亲便将准备好的洁白牛奶,一勺一勺的舀起向着女儿与送亲队伍远去的背影撒去,以示祝福。新娘到婆家后,撒糌粑表示喜庆吉祥与祭祀鬼神。同时,请喇嘛念太平经(吉祥颂)和“煨桑”,并围着桑转三圈后,举行开灶礼。由一名妇女领着新娘在灶中生火,锅里盛满牛奶并放上红枣和茶,奶沸后新娘用锅勺舀起淅沥一点在火焰上,表示新娘开始了新的生活。新郎盛满一碗(一对新碗)牛奶敬家人,客人以次轮尝一口,新郎新娘也喝一点。开灶仪式后欢宴贺客,先敬茶点,新郎向贺客敬酒,客人们唱起祝福的歌曲,此后端上手抓羊肉(主食)、包子、蕨麻米饭等。宴席毕年青男女开始歌舞,直到深夜才尽欢而散,也有闹新房的习惯。结婚三天,新郎新娘上门拜亲认友,互送哈达,几天后女家便迎女归宁。 婚后,新郎新娘即可住进男女家长婚前各准备一半缝制的新帐篷里,并分给他们一部分牲畜,成立新的家庭,不再和父母同居,但也有不分居的,一般为小儿子,赡养父母,继承家产。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