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格尼玛部落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唯一号: 290934020230001111
专题名称: 卓格尼玛部落
文件路径: 2909/01/object/PDF/290910020230000002/001
起始页: 0925.pdf
专题类型: 区域

专题描述

据《安多政教史》等有关史料记载:大约在十二世纪末,卓格尼玛部落的先民游牧在四川若尔盖县一带,该部的某辈头人娶热卜萨、德合让萨、巴萨三妃,而三妃各生一子,当头人在巴的地方过逝后,三子各自立业,逐渐繁衍为三部。热卜萨妃之子为长子,袭父业管理麦多,其后裔现称作佐盖多玛部(四川若尔盖县一带);次子为德合让萨妃所生,他管理“玛”、“麦”、“噶”三地之间的地方,其后裔现称作“佐盖仙麦”(指今若尔盖县辖麦区一带)部,该部中又分岀娶唐萨妃所生后裔一支,称为“唐果尔”(今在若尔盖唐克区一带)部;三子为巴萨妃所生(即尼玛部始祖),其后裔罗哲桑。大约在十三世纪,他的后裔中又分出拜洪布、浪哇洪布、热合东洪布和下佐盖五部洪布(今夏河佐盖多玛地区)等部落。其中浪哇洪布热卜丹曾迎请拉卜楞寺院第一世嘉木样•华秀俄昂宗哲并奉献数百匹骡马。为了家庭的兴旺,特请一切知嘉木样伏藏银制宝瓶等物,并授予“今后我们福田施主之间会产生遮遣趋入”的预言。不久,热卜丹之子阿周牧居到玛(黄河)、麦(黑河)两河汇合处的“玛麦哲木多”(今尼玛乡境黄河,黑河汇合处)草地,与居牧在这一带的泽卫、莫合日、参让等部落为邻,历经80余年,从未发生过任何纠纷,而且人丁兴旺,牧业发达。阿周夫人生有三子,长子卓格•罗桑达尔吉,又称阿吾,次子阿南,三子阿东。其妾霍萨妃亦生三子,长子桑秀杰、次子慈成木、三子万德贡,合称为霍萨三子。史称卓格尼玛的“牧帐八处”正兴起于此时。藏历第十三胜生铁龙年(1760年)左右,霍萨次子慈成木去逝,敦请拉卜楞寺第二世嘉木样•贡曲乎久美昂吾前来超度,奉献布施骡马100匹,白银300两,始与拉卜楞寺结成施主关系。不久第二世嘉木样遵照第六世班禅•班丹益西的授意,拟在此地建寺一座,便向洪布热卜丹之重孙洪布华尔贡等提出建寺事宜,可是,其执意不肯献出寺址。于是在上下哲合隆(西倾山内)一带踏勘地点,举行相地仪规并做吉祥长净后,给霍尔藏仓活佛下建寺旨意,于藏历铁鼠年(1780年)修建大经堂。该寺一度由赤钦萨木察仓•久美南卡活佛任堪布予以护持。洪布华尔贡在临终前,给郭莽仓活佛留下“对原先没有允许在本部辖区内建寺之事,深感悔憾,现在若愿在那里建寺就在那里修建吧”的遗嘱。藏历铁狗年(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根据怙之尊者旨意将寺院搬迁到察干外香地方。拉卜楞寺第二世嘉堪布•智华坚赞曾三任察干外香寺的堪布予以管理。从洪布索多尔之子勒合丹时起该部开始承担拉卜楞寺“毛兰木大法会”的轮流布施惯例。勒合丹之子卓格•南杰于藏历水鼠年(清咸丰二年,1852年)曾数请第三世嘉木样•罗桑图丹久美坚措和土观等诸位活佛到该地。从此,卓格部落与泽卫、莫合日、堪布、参让部落合称卓格尼玛,与欧拉以黄河南北分界,统称为拉卜楞寺院河阴河阳“拉德”(神民)部落。欧拉为河阴部,尼玛为河阳部。一说“卓格尼玛”之名由此而得。另有一说卓格洪布华尔贡时,某冬季牧场在今尼玛乡政府所在地(萨合村附近),是个向阳避风的地方,所以,当时称该地叫“尼玛”,加上祖辈部落有“卓格”之名,故合称卓格尼玛。卓格尼玛是玛曲地区较早的部落之一,一直延续到解放后。1957年以前,卓格尼玛部落最后二位头人为花尔彩、贡保扎西辖卓格若,阿肉若,扎盖若3个帐圈43户。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