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日玛部落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唯一号: 290934020230001110
专题名称: 采日玛部落
文件路径: 2909/01/object/PDF/290910020230000002/001
起始页: 0924.pdf
专题类型: 区域

专题描述

采日玛部落位于玛曲县南部采日玛乡境内,东、南隔黄河与四川若尔盖县相望,西和下乃日玛部落接壤,北与曼日玛部落相邻。据当地民间传说,“采日玛”地名的由来是早在200多年前,有一位采•罗桑确智合喇嘛,曾前往圣地拉萨求经学法期间,拜访各方名僧,一丝不苟地刻苦钻研学习,从而学业有成,荣任噶丹夏卜则堪布之职和第八世达赖喇嘛绛白嘉措的侍从。不久他受命返回故里弘扬佛法,往来于黄河与白河(今四川若尔盖县唐克区)汇流处两岸一带,他的名声逐渐在这里传开,信仰者从四方前来居拜。因他担任过噶丹夏卜则堪布,所以教徒们尊敬的称为“采堪布仓”。阿秀部落分离时其曾作为调解人之一,帮助和平分离。到其转世化身第二世采•丹贝尼玛(又称采•拉谢尔丹白尼玛)时,当地的教徒奉献一处叫作参让尕哇尔玛的地方,并招来7户人家为其放牧,后来又从乔科部落中迁来一些牧帐,以及木塔•多玛部落解体时一些帐圈陆续来到这里居牧,并尊采堪布为上师,因此取采堪布的姓氏“采"为部落之名,其中“日”为部落,“玛”为人称代词,之后又演化成地名。 1957年以前,采日玛部落属乔科土官阿秀•更登加布管辖,同时又是拉卜楞寺院“穆德”(政民)部落之一,内部实行世袭土官制,头人采桑活佛辖采日玛、乔尔吉玛、玛柯尕果尔3个帐圈48户,193人。1958年“才乃玛”乡(1962年改为采日玛乡)设立时,采日玛作为乡5个村委会之一。1959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时,曾一度改名为“红卫”,“文化大革命”后恢复原名。

知识出处

玛曲县志

《玛曲县志》

出版者:甘肃省人民出版社

《玛曲县志》以县境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玛曲的特点。坚持“两个离不开”的观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正本清源,详今明古,突出了民族和地方特色。首次全方位地记述了玛曲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比较全面而突出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玛曲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展现了玛曲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精彩画卷,展现了全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时代风貌,对后人认识玛曲、了解玛曲、开发玛曲、建设玛曲提供了内容真实而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借鉴。 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和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天下黄河第一弯曲部,自古就是党项、钟存、先零诸羌等藏族先民的居牧之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饶神奇,钟灵毓秀,在藏族地区有一定的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古称羌区析支河流域﹐战国时属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党项)卬迷滇岭之“钟存部”。隋时属河源郡。后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朵甘都司巴西诸部、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和拉卜楞之盟的河曲诸部。玛曲县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畜牧业县,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闻名。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游牧民族社会文化气息浓厚,素有“神秘的羌海”之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