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河县

知识类型: 地理名称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地理名称: 夏河县
唯一号: 290933020230000036
文件路径: 2909/01/object/PDF/290910020230000003/001
起始页: 0163.pdf
层级分类:
经纬度: 东经101°54‘〜103°25'、北纬34°32′〜35°34'。

参考方位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位于甘肃省西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县域东望洮岷,与州属卓尼县接壤;西洮河首,与青海省同仁县、泽库县、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为邻;南枕洮水,与州属碌曲县相滨;北依太子、达里加诸峰,与临夏回族自治州之和政县、临夏县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分界。

介绍

夏河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位于甘肃省西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北部,介于东经101°54‘〜103°25'、北纬34°32′〜35°34'之间。县域东望洮岷,与州属卓尼县接壤;西洮河首,与青海省同仁县、泽库县、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为邻;南枕洮水,与州属碌曲县相滨;北依太子、达里加诸峰,与临夏回族自治州之和政县、临夏县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分界。东西广134公里,南北袤114.5公里,总面积为8687.73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9%、全州总面积的22.97%。 县人民政府驻于拉卜楞镇,自治州首府设于县辖合作镇。由县城东南至临潭县147公里,西北去同仁县107公里,南离碌曲县156公里,东北往临夏市107公里,又东北距省会兰州市267公里。 夏河地区,夏代属《禹贡》雍州之地,殷周时为羌戎所居。春秋至汉初,系西羌各部游牧区域。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设护羌校尉,专管洮、岷、河、湟地区羌人事务。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以边塞阔远”,取天水、陇西、张掖三郡各二县,设置金城郡(治允吾,在今青海省民和县境内)。该郡所辖白石县,是今夏河县内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行政建置,以白石山(即今太子山)在东而名。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羌众归附于汉,于是初设“金城属国”,以管辖羌人。王莽篡汉,改白石县为顺砾县。公元23年王莽政权崩溃,羌人进取金城、陇西诸郡。 东汉光武帝建武九年(33年),复置护羌校尉,职权同西汉旧制。十二年(36年),金城郡并入陇西郡,翌年复置金城郡,白石县仍辖于陇西郡。 三国鼎立,魏始分陇右置秦州,白石县隶于该州陇西郡。秦州旋废,陇西郡改属雍州,仍领白石县。 西晋初,白石县废。惠帝永宁年间(301-302年),凉州刺史张轨奏分西平郡界,置晋兴郡,领永固(汉白石县)等10县。永嘉年间(307〜313年),鲜卑族一支吐谷浑自东北西驰于枹罕,于是渐取羌地数千里。 东晋十六国时期,群雄割据,县地朝秦暮楚,置废无常,前凉、前赵、前秦、西秦、后凉、南凉、后秦间或控制了部分地区,但大半恒为吐谷浑所有。东晋成帝咸和二年(327年),前赵刘曜攻占前凉枹枹罕护军(辖区包括今夏河地区。据《元和郡县志》载,系晋惠帝时设立),取黄河以南之地。咸和五年(330年),前凉张骏趁刘曜之亡,收复河南地区。次年,复以汉白石县为永固县,隶于晋兴郡。孝武帝太元元年(376年),前秦灭前凉,取河州,领晋兴等七郡。太元十三年(388年),西秦乞伏乾归设河州,永固县划属该州金城郡。东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后凉吕光又以永固县为白石县,隶于晋兴郡,同年又置浇河郡于河关(汉县,在今循化县境)。隆安二年(398年),南凉秃发乌孤仍以白石为永固县,隶于凉州晋兴郡。隆安四年(400年)为后秦所取,属凉州兴晋郡地。其后入于吐谷浑。东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年),西秦乞伏炽磐击走吐谷浑,地复为西秦所有。 北魏太武帝神䴥三年(430年),西秦乞伏暮末为北凉沮渠蒙逊所逼,东迁上邽(今天水),于是洮以西均归于吐谷浑。西魏文帝大统十二年(546年),于汉白石县置凤林县,隶于河州枹罕郡。北周武帝建德五年(576年),吐谷浑首领夸吕被宇文赟击败西逃,北周置廓州(浇河郡故城),以开廓边境为义,辖今大夏河上游地区。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复置浇河郡(北周廓州,辖今夏河县西北部、中部和南部)、枹罕郡(辖今夏河县东北部)、临洮郡(北周今夏河县东南部)。大业十三年(617年),天下大乱,吐谷浑首领伏允收复故地。 唐武德二年(619年),以隋枹罕郡改置河州,永固县(北周凤林县)属之。贞观元年(627年),置陇右道。七年(633年),废永固县,置乌州。十一年(637年),废乌州,于城内置安乡县,属河州。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置陇右节度大使,领河、洮、廓、鄯等12州。天宝元年(742年),改河州为安乡郡,改安乡县为凤林县,属安乡郡,由凤林关得名(关在河州西南)。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改安乡郡为河州,仍辖凤林县。肃宗广德元年(763年),吐蕃取河、洮诸州,地遂入于吐蕃。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吐蕃王朝崩溃后,吐蕃将领玉擦率部定居于卡加(今甘加乡卡加村),其后裔繁衍为“卡加六部”。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吐蕃赞普后裔唃厮啰立文法,聚众数十万,在河湟流域建立地方封建政权,河、洮一带吐蕃诸部齐集麾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宋置熙河路,领河、洮等五军州。次年,宋将王韶略取河、洮、宕、岷诸州,其河州辖今夏河县西北部,洮州辖今夏河县东南部。此后,河洮二州又划入秦凤路。 南宋孝宗淳熙九年(金世宗大定二十二年即1182年),金置积石州(治今循化县境内),领县一“怀羌”(治今麻当乡境内)。州初属临洮府,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改属临洮路。金宣宗兴定六年(1222年),积石州蕃族归附西夏。金哀宗正大四年(1227年),蒙古成吉思汗攻取积石州及河、洮等州。至蒙哥汗三年(1253年),于河州置吐蕃宣慰司都元帅府,管辖脱思麻(今青海省东部、甘南全部及川北、川西等地)吐蕃诸族。忽必烈至元五年(1264年),设总制院,下辖吐蕃等处宣慰司脱思麻路。至元六年(1265年),忽必烈第六子奥鲁赤被封为“西平王”(其子孙改封为“镇西武靖王”),领地包括今夏河地区。 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置陕西等处行中书省,所辖河州路下领积石、洮、贵德等州。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总制院为宣政院,由宣政院使“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授豫王阿刺忒纳失里金印,以镇西番。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设河州卫,隶于陕西都司西安都卫,下辖积石州等八千户所,均任命蕃族首领担任千百户。六年(1373年),置河州府,属陕西行书省。七年,置西安行都卫于河州,领河州、朵甘、乌斯藏三卫,管理整个藏区。八年(1375年),改西安行都卫为陕西行都指挥使司。九年,废陕西行都指挥使司,河州卫受辖于陕西都指挥使司。十年(1377年),河州卫分为左右二卫。十二年,废河州府,改左卫为洮州卫(辖今夏河县东南部),升右卫为军民指挥使司(辖今夏河县西北部),隶于陕西都司。明宪宗成化九年(1473年),增置河州,隶于临洮府;改河州军民指挥使司为卫。神宗万历十六年(1588年),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之孙火落赤移驻捏工川(今甘加),进逼河、洮,“日蚕食蕃族”。 清初沿袭明制,州卫并存。河州属陕西右布政使司临洮府,河州卫则隶于陕西都指挥使司。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第一世嘉木样起建扎西奇寺。五十三年(1714年),扎西奇寺建“拉让”(拉章),是为“拉卜楞”地名起源。 雍正三年(1725年),河州卫辖于临洮府。同年,编青海蒙古厄鲁特部为二十九族,其前首旗牧地达于拉卜楞一带。雍正四年(1726年),省卫归州。乾隆十三年(1748年),改洮州为厅,划归巩昌府。乾隆二十七年(1726年),移河州同知于循化营(设于今循化县城),置循化厅,并在今夏河地区设“南番二十一寨”,以其吏治归循化,军事属河州,同时在桥沟设把总一员率兵驻守。同年,临洮府移驻兰州,遂名兰州府,循化厅属其管辖。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循化厅移属西宁府。乾隆六十年(1795年),拉卜楞寺得到河州总镇衙门特许,设置“臬仓”,直接辖理寺院周围十三庄政教事务和民事案件。 民国2年(1913年),改循化厅为县,隶于西宁道。民国16年(1927年)6月,置拉卜楞设治局,直隶于省。民国17年(1928年)1月30日,经甘肃省政府省务会议议决,甘肃省政府主席刘郁芬令拉卜楞设治局改县,以大夏河横贯县境,县城濒河为意,取名“夏河县”。是年9月5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议决,将拉卜楞设治局升格为夏河县,划归甘肃省。同年10月17日,国民政府第159次会议议决,将拉卜楞设治局改为夏河县。民国18年(1929年)8月3日,甘肃省政府以上年河州事变后“军差政事甚为殷繁”,特设临夏、临洮、和政、永靖、宁定、夏河六县行政视察员,由临夏县县长兼任,“督饬各县县长办理一切事务”。民国20年(1931年)2月15日,六县行政视察员撤销。民国25年(1936年)5月3日,甘肃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临夏)成立,督辖临夏、永靖、宁定、和政、夏河五县。民国27年(1938年)11月280,甘肃省政府为控制西南边区藏民起见,呈请将有藏民之各县局划归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岷县)。翌年4月25日,经国民政府行政院批准,夏河县正式划归该公署管辖。民国30年(1941年)1月,拉卜楞寺“议仓”成立,司管全寺及所属各寺、各部落的政治、宗教、军事等事宜。 1949年8月15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布第120号命令,设临夏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夏河等8县。9月初,甘肃省洮西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辖夏河等8县。9月下旬,洮西分区改为临夏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5月25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决定,夏河县由省直辖。1953年10月1日,甘南藏族自治区在拉卜楞成立。同年11月210,甘肃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将省直辖的夏河、卓尼和临夏专区的临潭县划入甘南藏族自治区。1954年7月6日,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批准在黑错兴建甘南藏族自治区首府。1955年7月1日,甘南藏族自治区改为甘南藏族自治州。1956年7月,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由拉卜楞迁往合作。1959年1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夏河县改名为德乌鲁市。同月25日,正式撤销夏河县,成立德乌鲁市。1961年12月25日,国务院决定恢复夏河县原建置,同时撤销德乌鲁市。1962年1月1日,德乌鲁市正式改称夏河县。

知识出处

夏河县志

《夏河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夏河县志》客观地、全面地反映了历史进程。缅怀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夏河县的事情应办得好一点,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应该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这一届政府,决心将夏河县的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现在出版《夏河县志》,就是我们这种决心的一个前奏,让全县人民、干部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县情,向外界更好地宣传夏河。了解历史,把握现实,热爱夏河,建设夏河。历史上夏河县曾对周边地区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今天,她应发展得更加美丽、更加文明,成为甘南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使她的光芒射向更远的地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