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力关

知识类型: 地理名称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地理名称: 冶力关
唯一号: 290933020230000014
文件路径: 2909/01/object/PDF/290910020230000001/001
起始页: 0238.pdf
层级分类: 其他
隶属: 甘南藏族自治区

参考方位

位于临潭县东北部,距县城102公里。

介绍

冶力关,藏语称拱郎囊,位于临潭县东北部,距县城102公里,在自治州首府合作正东100公里处。镇区为一小盆地,康多峡在西,冶木峡座东,石峡门耸峙于北,大岭山横亘于南,崇山环抱,峻岭相连。滔滔冶木河穿街东流,沿河古柳成行,绿荫披岸,池沟河自北注入,石庙河南来汇流,三水聚处,将街区分为四片。西北片为旧街区,有一条长约百米的狭窄街巷,人称关街。治木河以南为共和国成立后新建的街区,街区之间,有桥梁通连。历史上,冶力关虽无公路,但条条崎岖古道,仍能东通岷州,西抵藏区,南达洮州,北至狄道,西北可达河州,冶力关处在一个重要的地理位置。共和国的建立,使冶力关的交通步步改观,现已有省道311线直通兰州,与省道306线相接可通合作、岷县。林区公路可达卓尼恰盖而转自临潭,走406县道也可直达合作。 冶力关建置较早,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在其地置水池县,孝明帝神龟元年(518年),枹罕羌人却铁忽反魏,在此自立为王。隋时立水池县。唐代为儒州、保塞州地,代宗后陷于吐蕃。蕃军筑巩令城驻守,明、清属洮州辖地。民国时为冶海乡驻地。共和国成立后,为临潭县属第四区驻地,1954年改为冶力关区。1958年撤区,成为冶力关乡,同年改称冶海人民公社。1962年又改称冶力关公社,1983年改乡至今。乡辖9个村民委员会,41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800户,总人口8519人。其中回族66人,藏族17人,东乡族11人,土族17人,余为汉族。现有住房面积39.80万平方米,仅次于城关镇。乡内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500亩,平均亩产145.7公斤。森林面积74695亩,主要树种为松、桦、杨、柳、青㭎等。农村机械总动力1073.54千瓦,有大型拖拉机1台,手扶拖拉机13台,小四轮拖拉机28台。农业动力机械57台。共有乡镇企业9个,总产值17.8万元。乡政府所在地的新街区内设有洮河林业局冶力关林场机关、临潭县第三中学、冶力关卫生院以及县属行政、司法、工商、税务、金融、邮电等分支机构。国营、集体、个体工商户的店铺遍布街区,新街门面整齐,街道宽畅,有非农业户口人数1021人(不包括长途贩运经商的流动人口)。 冶力关是一个名胜古迹丰富而又集中的地方。辖区内有水池县古城、巩令城、石关堡、新城堡、石峡堡、恵家庄堡、洪家庄堡、石城堡、石庙堡等多处古城堡遗址。还有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的诸多名胜,如冶海冰图、常爷古庙、恶泉飞瀑、妙华山热河、包尔寺壁画等。更为奇绝的是长约百里的冶木上、下峡(冶力关处两峡结合部的开阔地),裂谷峻险,森林茂密,清流激荡,幽深曲折,是一处移步换景,使人流连忘返之地。举目四望,莲花山云腾雾绕,冶海如处子隐匿于积雪皑皑的白石山下,冶力关这颗明珠就嵌缀在这道亮丽的风景线上。 冶力关还是一个富于革命传统的地方。1936年,红军长征经临潭,在冶力关发动群众,宣传抗日,组建地方苏维埃政府,筹募军饷,深得民心,新城堡的李和义从岷县迎来红军,组织热血男儿参加红军,准备北上抗日,李和义被授予中国抗日救国军甘肃第一路司令之职。岗沟湾人徐登云与笔杆客(以售笔为掩护,真实姓名不详)是当时参加革命的中共党员。他们和红军战士胡景智、夏生莲、号令长(姓名无考)等在为红军辛勤奔波40天后,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岀了宝贵的生命。李和义初时与红军并肩作战,在旧城击溃马彪部及当地反共武装。后叛逃回冶,在莲花山占山为王,被国民党临潭县长吴景敖派人追捕,处决于岷县。 1943年,一场由王仲甲、肋巴佛、马福善等人领导的甘南农民起义爆发,在冶力关泉滩誓师。起义失败后,起义军领导人之一的藏族活佛肋巴佛加入了共产党,在赴延安学习的途中,因车祸而牺牲。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