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

知识类型: 地理名称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地理名称: 新城
唯一号: 290933020230000013
文件路径: 2909/01/object/PDF/290910020230000001/001
起始页: 0237.pdf
层级分类: 其他
隶属: 甘南藏族自治区

介绍

新城为临潭县新城乡所在地。四面环山,明时所筑洮州卫城半绕山坡,半围川原,古城保存尚算完好。市区分布在川原平地部分,岷(县)合(作)公路绕城越境,新(城)冶(力关)公路穿城而过,又分别是东(漳县东扎口)新(城)、新(城)总(寨)、新石(门口)公路的起、止点,道路四通八达。西距临潭县城36公里.距自治州首府合作114公里。 新城历史上曾数度成为地方行政中心,先后建立侯和护军、洪和郡、美相县、洮州、当夷县、洮州元帅府。明清以来,一直是洮州卫、洮州厅治所。民国设临潭县。共和国建立后,县治徙驻旧城,新城成为乡政府驻地。 1949年9月,临潭县和平解放,新城既是临潭县人民政府驻地,同时又是第一区区署及所属城关乡驻地。1953年6月,县治徙驻旧城,区、乡建置未变。1954年第一区更名新城区。1958年调整区划,撤区建乡。同年9月,改新城乡为东风人民公社。1983年,改社为乡。城区划为3个村委会,54个村民小组,2446户,10989人。其中汉族8485人,藏族1214人,回族1290人。到1990年末,新城乡有耕地2.36万亩,粮食播种面积1.8万亩,总产2248.2吨,亩产124.9公斤;油料3750亩,总产204.8吨,单产54.6公斤。各类牲畜存栏9540头(匹、只);当年零星植树1.84万株。 由于地理环境与社会民族情况的原因,新城的商业在历史上就比较发达,这里曾设置过茶马司。由于官方及民间贸易长期延绵,数百年来,城内早已形成称之为“营”的定期集市贸易活动。每旬逢一为“大营”,逢五为“小营”,大营头天午后有“晚营”,每天晨起有“早营”。这既促进了当时经济的发展,同时方便了各族百姓。清同治、光绪间,社会动荡,时有战乱发生,城区满目疮痍。元气未复,又遇民国18年的马仲英事变,复又遭鲁大昌军队的肆虐洗劫,店铺尽成颓垣,居所也无完壁。一处汉、藏、回各族民众物资交易的繁华集市就这样由盛而衰了。至共和国建立时,依旧是半城荒草半炊烟的凄凉景象。 共和国成立后,经近40年的不断建设,新城面貌焕然一新。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城之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尤其在恢复新城“营”的集市贸易后,农牧民将自产的农副产品,东路的鲜菜、梨、杏,南路的竹木器具,北路的犁头、杈把,西路的乳酪鲜奶纷纷运入“营”上销售,仔猪、鸡蛋、农用器具、生活用品、各种中草药及土特产应有尽有,且以价廉载誉邻县,各地采购者不绝于途。街面上的国营、集体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常年开张铺面,商品品种繁多,门类齐全,交易者万头攒动,如波如潮。城区的两条东西向长街与一条南北向横街交叉形成两个十字,街面宽阔整齐,店铺鳞次栉比。街旁建有机关、学校、医院、兽医站及金融、邮电、农机、医药、石油、煤炭、电力、工商、税务、法院等县属基层单位和分支机构。设在东门外的汽车站车流不息,成为岷合公路中段的一个枢纽站。而新城则成为临潭东部事实上的经济、文化中心。 新城过去只有一些农工兼营而又以农为主的铁匠、木匠、泥水匠、铜匠、银匠、箍桶匠、砚瓦匠等小手工业者。共和国建立后,不断发展建设,到1990年,已拥有1座中型水泥厂以及农机修造厂、飞天地毯厂、石膏装饰板厂、食品厂、蜂窝煤厂、综合加工厂等,有乡镇企业15个,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为88..55万元。到1990年底,农业机械总动力为2010.4千瓦,大型拖拉机18台,手扶拖拉机3台,小四轮28台,农业动力机械97台578.81千瓦。54个村民小组有住房面积39.67万平方米,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人家已改建成挂椽房,水泥、红砖铺地,大玻璃窗,家俱陈设也是式样新颖,一改旧观。现有电视差转台1座,卫星地面接收站1座,电视机239台,电视覆盖率为70%。 由于新城建置早于自治州内其它各县,且一直沿习下来,因而教育事业起步亦早,史料所见,中初级学校(学堂)教育始于明初。清代曾开办莲峰书院及几家私塾,所以史册所载明清两朝的州内4名进士都在临潭新城一带,而考取举人的除舟曲有3名外,临潭先后有数十名,大都出自新城附近。民国时期建有高等小学、女子小学以及初级中学。中学(即今临潭县第一中学)成立于1947年,至今已有43年的历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