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木寺

知识类型: 地理名称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地理名称: 郎木寺
唯一号: 290933020230000012
文件路径: 2909/01/object/PDF/290910020230000001/001
起始页: 0236.pdf
层级分类: 乡(镇、街道)
隶属: 甘南藏族自治区

介绍

郎木寺是碌曲县南端的一个小镇,是郎木寺乡人民政府所在地。郎木汉译为仙女,地名因寺而得。郎木寺乡人民政府座落在白龙江北岸台地上。 郎木寺地处甘、青、川三省结合部,为白龙江源头的峡谷小盆地.四周群山环立,座座丹崖露头于苍松翠柏之间。林隙偶现寺院的一角红墙,或一支琉璃飞檐,都使人感到神秘而宁静。这里的白龙江仅是一条大溪,潺潺向东穿过谷中,北岸丘坡上为甘肃的郎木寺,南岸山麓林间是四川的格底寺,隔溪比肩,有小桥相通,风光如画。其地属藏区24胜地之一,因而留下了许多神奇的传说。 郎木寺又是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长江水系的白龙江源于斯处,在乡境流程14公里,流域面积60平方公里。越过盆地北侧山梁则与黄河水系的洮河源头相去无多,沿公路西去60余公里可达黄河岸边。是处气候高寒阴湿,降雨量达800毫米,气候多变,是州境的气温低值、降水高值中心。 郎木寺交通方便,既是东西线兰(州)郎(木寺)公路的终点,同时又是南北线两(河口)郎(木寺)公路的终点,也是西向阿万仓的郎阿公路的起点、北距碌曲县86公里,以远至自治州首府合作167公里。东通迭部,西通玛曲,南可达成都。共和国建立前,郎木寺为赛赤部落的游牧地,在这山川阻隔,交通不便之地,因郎木寺院的兴起,沿江两岸逐渐形成一条狭巷盘曲的窄街,而且泥泞不堪。既无学校,又无医院,更无其它设施。1955年碌曲建县,始有建设之举,到六十年代,交通虽有大的改观,但街面仍未成形,建筑物稀落零乱,不相连贯。之后,国营、集体企业逐一设立。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牧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个体商店、旅店、餐馆蓬勃而立,人口骤增,小镇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郎木寺现有八年制学校1所,小学3所,村学1所(包括乡辖区),在校学生约500多名,乡有医院,村委会有医疗站,方便了群众就医。还设有农牧业机械厂、加工厂、水电站、汽车站、邮电所、电影放映队等,经济文化生活日趋活跃。 1955年碌曲建县时,郎木寺仅有419户,790人,其中藏族174户,691人,汉族12户,44人,回族12户、55人,有蒙古族、保安族各1户。1956年成立郎木寺区政府。1958年撤区与尕海合并称跃进人民公社,年底更名采海人民公社,郎木寺为第二大队。1961年成立郎木寺乡,旋易名长征乡。1968年恢复郎木寺乡,成立乡革命委员会,年底复改乡为公社,辖郎木寺、波海、贡巴、尕尔娘4个大队,13个生产队,9个自然村。后复改公社为乡。到1990年底,郎木寺乡有663户,3161人。 郎木寺为纯牧区,牧业收入占80%以上。据1990年统计:草原面积208万亩,围栏2.16万亩,•种草3千亩,年末有各类牲畜66683头(匹、只),其中大牲畜26071头(匹),羊40612只。有耕地0.16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1600亩。草地植被良好,牧草丰茂,域内有麝、黄羊、羚羊、雪鸡、旱獭等野生动物,出产麝香、牛黄、虫草及大黄、秦艽、羌活、贝母等中药材,且资源丰富。

知识出处

甘南州志

《甘南州志》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事求是地记述自治州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