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老红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共产党甘南历史》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507
颗粒名称: 二、老红军
分类号: K827
页数: 12
页码: 548—559
摘要: 红军是党缔造的革命军队,是忠实于人民的子弟兵。红军都是钢铁汉,是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勇士。在那艰难困苦的峥蝶岁月里,红军不但粉碎了国民党百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取得5次反围剿的胜利,而且创造了人类革命史上最漫长、最辉煌壮丽的伟大长征,谱写了中国革命征程豪气磅礴的英雄篇章。下面记述5位曾在甘南工作、战斗过的老红军事迹。
关键词: 党史人物 党政军 老红军

内容

红军是党缔造的革命军队,是忠实于人民的子弟兵。红军都是钢铁汉,是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勇士。在那艰难困苦的峥蝶岁月里,红军不但粉碎了国民党百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取得5次反围剿的胜利,而且创造了人类革命史上最漫长、最辉煌壮丽的伟大长征,谱写了中国革命征程豪气磅礴的英雄篇章。下面记述5位曾在甘南工作、战斗过的老红军事迹。
  (一)冯有才金戈铁马战沙场
  冯有才(1914年10月〜),曾用名冯鸿,男,汉族,1914年10月8日出生在陕西省耀县冯家桥村的一户雇农家庭,童年为地主放羊。1932年冬,参加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193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红军时期,冯有才历任班长、排长、少年先锋队长、少共连长、少共营长等职,期间他参加了红26军与红27军会合后的吴家寨子、马家坪、劳山、榆林桥战斗。同时参加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的直罗镇战役。多次立功受奖,获得上级的表彰。中央红军到陕北落脚后,他到红军大学(抗大前身)骑兵科学习,半年后因敌进犯,又去参加抗敌战斗。毛主席、党中央驻瓦窑堡时,冯有才担任中央警卫连副连长、代理连长,为保卫毛至席和中央首长的安全站岗执勤,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抗日战争时期,冯有才被编入干部队挺进抗日前线。在山西省王锣鼓山的战斗中,他带领一个营,猛冲猛打,浴血奋战,消灭日寇100多名,俘虏60余人,受到上级的嘉奖。在1943年的大生产运动中,他带领警3旅7团的指战员,边生产,边练兵,成绩显著,被评为“生产练兵模范”。他参加了延安留宋兵团英模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朱总司令、周副主席等中央首长的接见。
  解放战争时期,冯有才担任警3旅7团副团长时,为策应国民党地方部队邓宝珊部第11旅起义,他和警3旅参谋长张文舟带领4个连,在地下党的配合下,进入安边城支援11旅1团起义,并参加了歼灭敌11旅2团的宁梁条地区战斗,俘敌800余人,毙敌团长史钫城及部下100多人。在1984年的宁县梁坪镇阻击战中,他率领一个团击溃了敌3个军对西北野战军总部的进攻,当全团受到敌军轮番进攻的情况下,他沉着指挥,英勇拼杀,苦战5天5夜,打退敌人的无数次进攻,不但掩护了总部的安全转移,还缴获了几十匹战马和上百箱弹药,受到彭德怀司令员的电令嘉奖,并让他在洛川西北野战军团以上干部大会介绍经验。在羊马河阻击战中,他率领7团英勇抗敌,灵活机动地消灭敌军,受到友部新4旅的赞扬,并赠给7团82迫击炮两门,电话机两部,各种子弹万余发。为配合陕北主力的行动,冯有才奉命率警7团与独1旅35团组成南进支队,破袭敌后方公路和扫清敌地方民团武装,在金盆湾歼敌5个中队,俘虏陕西第8保安司令部中将副司令李侠及下属130余人。西北野战军转入外线进攻后,他率警7团(全国统一部队番号后编为11师32团)参加了瓦子街战役、壶梯山战役、西府战役、抚眉战役和兰州战役。在西府战役中,冯有才率团在良平镇打狙击战,成功地掩护了西北野战军的主力转移。野战军前委在土基召开扩大会议时,彭总表彰了警7团。特别在解放兰州的沈家岭战役中,他率领32团冲锋在前,英勇杀敌,数次与敌军展开肉搏战,拼死冲杀,终于攻陷了敌军阵地,把红旗插上了沈家岭,为解放兰州立下了功勋,受到4军首长的高度赞扬和嘉奖。
  全国解放后,冯有才在西北局党校学习3年多后,曾任甘肃武都军分区、天水军分区司令员。1958年6月,他奉命接受中央军委到甘南平叛的任务,在历时5个月的剿匪斗争中,正确地贯彻执行“军事打击与政治争取和发动群众相结合”的平叛方针,重视利用各种关系开展政治攻势,特别是利用宗教界上层人士开展分化瓦解和争取工作,因此收到很好的效果,出色地完成了平叛剿匪任务。1961年底,冯有才从南京军事学院学习返省后,先后在临洮、甘南、张掖军分区任司令员,1971年任甘肃省军区副司令员,1976年离休。他在甘南军分区工作期间,积极配合和支持州委、州政府开展各项工作,并率领广大民兵维护社会治安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明显成绩,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冯有才身经百战,屡建奇功。他把全部的精力献给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在无数次对敌作战中,他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冒着枪林弹雨,身先士卒,英勇歼敌。他指挥若定,屡战屡捷,多次负伤流血,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曾先后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二级红军功勋荣誉章。冯有才出身贫寒,自小参加革命。他一生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努力学习,勤奋工作,无私奉献。他秉性耿直,作风正派;团结同志,为人谦和;关心群众疾苦,热爱军队和下级士兵。他廉洁奉公,生活艰朴;严格要求子女和亲朋,模范遵守党纪国法,全心全意地为军队建设和人民群众服务。是一位颇受甘肃军内和各族人民崇敬、爱戴的老红军、老共产党员。
  (二)为人民鞠躬尽瘁的老红军赵全
  赵全(1920〜1983年),男,汉族,陕西省人。幼年丧父失母,是靠乞讨为生的孤儿。1934年在四川广元县被红四方面军收留,在31军新兵连当战士。1937年在八路军120师当战士,历任班长、排长等职。1946年在晋察冀野战医院三所当管理员。1947年在1野3军供给部任保管员。1948年10月入党。翌年,被评为军直一等英模。1952年8月,从部队转业到卓尼自治区(县)工作。先后担任县法院书记员、县粮站站长、卓尼县采购站站长、县人委执行所所长、县文化馆馆长等职。1968年4月任县革委会委员。1971年9月当选县委委员。1973年9月任县贫协副主席。1975年5月任县政协副主席。期间,曾出席省三届一次人代会和州八届一次人代会。1983年2月22日因病逝世,享年63岁。
  1.艰苦长征英勇杀敌
  赵全自1934年参加红军踏上革命征途后,渡过了19年的戎旅生涯。他曾爬雪山,过草地,吃野菜,啃树皮,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他一生经历过无数次战斗,身负6次重伤,从头到脚留下8处伤痕。他先后荣立3次战功,受过3次奖励。抗日战争时期,他在雁门关与日军作战中左腿中弹负伤,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亲自给他动手术取出了弹片,不久,伤很快好了。住院期间,赵全亲眼目睹了白求恩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的精神,并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里。他经常对人说:“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想起白求恩同志,我就觉得力量大了,勇气足了"。1939年,在河北陈庄的一次战斗中,赵全用刺刀捅死一个向他扑来的鬼子,但他的胸部也负了重伤。部队转移时,把他等留在一位农民家里养伤,房东老大娘是地下党组织的妇女主任,对赵全十分关怀。在日寇搜查时,老大娘不顾个人安危,机智地掩护了他。过后使他深受感动,也进一步感受到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的血肉情谊。他决心养好伤病后回到部队,用实际行动来报答人民对他的救护之恩。1940年,组织上照顾他到晋察冀和平医院休养,但他不是舒舒服服地躺在病床上养病,而是带病坚持工作,帮助医护人员干杂务,受到伤病员和医院的好评及组织上的奖励。解放战争开始后,赵全因负过重伤,不能上前线去打击敌人,组织上分配他从事后勤工作。1946年他到晋察冀野战医院三所当管理员。1947年到1野3军供给部搞后勤工作。赵全不论走到哪里,都是不谋私利,不计较个人得失,任劳任怨,勤奋工作。1950年被评为军直机关一等英模。
  2.艰苦朴素毫不利己
  1952年,赵全从部队转业到卓尼,从事地方工作。他始终保持和发扬老红军的那种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的革命本色,毫不利己、专门利公的崇高品质及艰苦朴素的革命精神,为全县党员和干部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赵全生活俭朴,严于律己。他不计较个人名利、地位,更不贪图享受。他的住房陈设十分简陋,只有一张旧桌子、一条凳子和一张床。全部个人财产只有1台收音机和铺盖。睡的被褥是1949年部队上发的,一直用了10多年,补钉满片,破旧不堪,直到省上来人将其被褥收进展览馆后,他才做了一套新的。他的一套棉衣要穿七八年,很少见他缝制新衣。他常对人说:“我们干革命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人民。只要广大人民的家底厚了,我们的家底也就有了,个人搞那么多家底干啥?”平时,在机关食堂吃饭,他常吃粗粮、素菜,从不挑拣。生活困难时期,有一次,他看见坎事员要把一碗烧糊的米饭往污水桶里倒。他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便毅然将这碗焦米饭买来吃了。每逢下乡工作,赵全从不搞特殊,坚持和群众同吃、同住。群众看到他年龄大,身体又弱,还要坚持同大伙儿一起劳动,心里很过意不去,就做好一些的饭菜让他吃,但往往被他拒绝。有的不明真相的人还以为他家人口多,负担重。但他诙谐地回答说:“我家有7亿人口哩!”在几次调资加薪中,他都拒绝自己调级。他常说:"我们共产党人,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为的是人民,图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赵全在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从不乱花一分钱,但对党、对国家、对集体、对同志、对群众却十分慷慨大方,舍得花钱。从1954年到1958年,他用省吃俭用的钱先后认购公债7000元,支援了国家建设。1959年,他给卓尼县业余剧团捐款1500元。自1959年至1962年的3年中,他将自己的3000元垫支维修了县委大礼堂,没有向国家报销。1965年,他向越南驻华大使馆捐赠1000元,表达了他的抗美援越的决心。1966年,赵全用自己的2300元包租一辆汽车,亲自带领县电影队,下乡巡迴放映50多天,使偏远山区的群众看上了电影。他用自己积攒起来的钱订购《甘肃农民报》、《甘南报》100多份,购买马列和毛主席著作(单行本)近千册,送给农牧区群众。每次下乡,他还要自带些日常用药,送给有病的农牧民。不论走到哪里,赵全时刻牵挂的是生活有困难的人民群众,他关心群众比关心自己为重。他的心里总是装着人民大众。
  3.立志藏区奉献终身赵全是二等残废军人,又患有严重的气管炎、关节炎、高血压、心脏病等多种疾病,体质极差。组织上多次想送他到内地休养,但他一一谢绝,坚持在卓尼高寒山区工作。他对工作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在担任县粮站站长时,他经常查看仓库,发现地上撒了粮食,就一粒一粒地去拣,从不浪费。担任县文化馆馆长后,他经常带领文化系统的同志深入农村牧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有一天晚上,赵全和放映员们在恰盖乡放完电影时下起了雨,而且越下越大,山洪泄发,河水爆涨。他发现堆在河边的几百根电杆有被洪水冲走的危险,便立即带领县电影队的同志,奔赴河滩,跳进急流,把一根根电杆抬到高处,避免了国家财产的损失。1969年4月,为了架通县城至洮河南岸的广播线路,赵全不顾自己残疾多病的身体,冒雨参加拉线。他一边抢先拉着电线头乘木筏过河,把电线拖过几十米宽的河岸,一边鼓励大家:'‘加油干!”在激流的冲击下,眼看有掉进河里的危险,但他奋不顾身,紧紧拉住电线不放,手被勒开了一条口子,鲜血直流。但他还是忍着疼痛,攥紧电线头不放。在赵全的带动下,终于架通了广播线路,使洮河对岸的群众听到了广播。20世纪70年代,赵全的身体每况愈下,行动越来越困难了。但他还是闲不住,主动要求到距离县城较近的木耳大队蹲点,帮助队干部工作。1973年,他看到该大队第一生产队很困难,又缺乏劳力,就用自己的3000元人民币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和一台脱谷机,送给生产队。夏天,他又拿出30元钱,买了喷雾器和杀虫药,让群众及时扑灭了虫害。进入80年代,赵全的病越来越严重了,组织上只好送他到省、州医院去治疗休养。然而,他躺在病床上后,还时刻惦念着自己分管的工作和乡亲们的生产、生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1983年2月22日,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了毕生的红军老战士、优秀的共产党员、人民的好干部赵全同志不幸逝世。党和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全县机关干部、工人、学生和农牧民群众,沉痛悼念这位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的老红军战士。赵全同志的不朽功绩和崇高品质,将永载卓尼史册,永远铭刻在甘南各族人民的心中。
  (三)郭如岳戎马一生闯南北
  郭如岳(1901〜1990年),男,汉族,临潭县新堡乡朱旗村人。1901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就读于甘肃省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受临潭县伊斯兰教西道堂聘任,在回族小学任教。1927年弃教从戎,考入冯玉祥创办的西安军事政治学校,后被征编入伍,在国民革命军第五路军6师政治处当宣传员。蒋介石与冯玉祥联合后,郭被整编到师工兵队,继又被选入电器培训班。1928年蒋、冯分裂后,郭在西安冯部第14军特种兵旅教导团任工兵助教。14军投靠蒋介石后,赵博生、李青云、郭如岳3人发动倒戈,以野外演习为名,带领教导团奔赴汉中。途中因断粮和遭到民团、土匪的堵击受阻,又被14军派员招回。赵博生介绍郭、李2人赴山东投奔董振堂,在国民党第26路军军部当参谋。1931年春,26路军奉调到江西参加''围剿”红军。其时,蒋介石密令孙连仲逮捕26路军中的共产党嫌疑人。董振堂即令郭如岳写信和派人与红军取得联系,密商起义事宜。1931年12月14日,郭如岳带领学兵连掌握军部电台,紧随董振堂、赵博生、季振同3人,率部发动了宁都起义,被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郭任5军团37师师长。1932年4月,他同董振堂、赵博生3人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郭在指挥红军攻打赣州、水口、浒湾的战役中,数次负伤住院。伤愈后,他先后担任闽赣军区司令部参谋长、抚东军分区司令员、红军34师参谋长、红军第100团团长等职。在任抚东军分区司令员时,郭曾率部围歼进犯敌军,生擒敌旅长万钟山及其部下百余人。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北上长征后,郭留守中央苏区,担任中央军区司令部作战科科长。中央军区在宁都突围时,他因饥劳过度,伤病复发,昏厥后被敌俘虏。国民党政府以“危害国民罪”判处郭如岳有期徒刑15年。从此,他和党组织及革命队伍失去了联系。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合作。郭如岳在南京按“政治犯"名义获释。他沿南浔铁路北行,靠乞讨度日。途中投靠到从徐州溃败到河南的国民党第60军,以化名郭天任的普通身份被编进军部“便衣轰城队”,在九江、长沙等地与日军周旋,开展地下抗日斗争。后“轰城队”因抗击日寇有功,被改编为“抗日别动军”,常在铁路沿线毁路炸桥,抗击日军。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别动军”改编为交通警察。郭利用赴南昌招募兵员之际,脱离军界,逃往上海,由流浪开始经商。1948年上海解放后,郭写信与陈毅市长取得联系,被分配到解放军2野9兵团,任教导团教育参谋。在历尽坎坷后,他又回到革命队伍。1950年10月,9兵团奉命赴朝作战,教导团留驻辽宁。1953年抗美援朝胜利后,郭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慰问团。访问结束后,他便主动要求离开部队,解甲归田,复员回家乡临潭县朱旗村务农,参加农业生产。1981年郭如岳被选为临潭县第四届政协委员和甘南州第六届政协委员。1990年病逝,享年89岁。
  (四)赵云彪流落异乡干革命
  赵云彪(1916.5〜1988.6),曾用名乔加,男,汉族,云南省会泽县金钟乡人。1916年5月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2年10月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云南后参加红军。195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7月退休。1988年6月在甘南州迭部县病逝。
  赵云彪参加红一方面军后,在红三军团6师彭绍辉师长的指挥下,继续长征北上。由于他作战勇敢,屡获胜利,很快担任了先锋排长。1935年5月,红一、四方面军在四川省小金县达维会师后,赵云彪所在的部队编入红四方面军32军,他任先锋连代理连长。1935年12月在川西秋吉寺与国民党堵截部队的作战中,不幸负伤昏厥,苏醒后迷路掉队。红军走后,他茫然流落到迭部麻牙乡然尕沟崔古仓村,为杨土司修盖粮仓,后被该乡曹什坝村藏族老猎人收养为义子,从此在藏家山寨成家立业,苦渡生涯,遥盼红日。
  解放后,当赵云彪闻知是共产党得了天下,县上来的解放军是当年的红军时,兴奋得热泪盈眶,彻夜难眠。第二天,他便跑到区上,主动向区工作组汇报了自己的艰辛经历,并要求参加革命工作,受到区工作组负责人的热情接待和鼓励。他奉命回到旺藏村后,便挨家逐户地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发动藏族群众,走互助合作化道路,带头组织贫苦藏民成立了互助组、初级社。1956年他担任旺藏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在1958年的甘南藏区平叛反封建斗争中,赵云彪为剿匪解放军带路,当翻译,足迹遍及四川毛儿盖和迭部地区的山山水水。由于他熟悉地形,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能吃苦,会打仗,又善于做受蒙蔽群众和瓦解、争取参叛匪属的转化工作,给部队彻底清剿迭山地区的叛匪,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由此,他多次受到部队首长的嘉奖和表扬,并于1958年7月光荣入党。1962年剿匪部队撤离后,赵云彪被分配到迭部县法院工作。1963年调到麻牙乡政府做基层工作。1973年退休。曾任甘南州政协第七届委员会委员。1988年6月逝世,享年72岁。
  (五)李炳文枪林弹雨杀日寇
  李炳文(1916〜1986.11),男,汉族,临潭县扁都乡红崖村人。1916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11月在兰州病逝。
  1936年8月,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南后,为实施洮(州)岷(州)西(固)战役计划,派遣红32军12师从岷县马营仓出发,沿洮河西进而上,一举攻克国民党临潭县府新城,受到各族群众的热烈欢迎。当时,年届20岁的李炳文踊跃报名参加红军,自此踏上了革命征途。1937年8月,李炳文所在的红四方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129师,由刘伯承、徐向前师长率领,开赴晋东南,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在著名的山西阳明堡夜袭敌飞机场的战斗中,李炳文与战友们组成小分队,在机关枪的掩护下,冲进日军飞机场,用手榴弹炸毁敌机24架,取得震惊中外的辉煌战果,使日军的空中运输线与战斗力一度陷于瘫痪,大长抗日军民的志气,重挫了日本空军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此后,他随部队挺进大别山,发动当地民众,扩大抗日武装,开辟晋冀豫抗日根据地。1938年,他在抗日前线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时,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节节溃败,日军战线拉长,大量的土匪、汉奸武装骚扰地方,横行乡里,无恶不作。李炳文所在部队,奉命歼灭一股在河北南宫、冀县一带,投靠日本残杀抗日干部群众的土匪恶霸武装“红枪会”。战斗打响后,李炳文冒着枪林弹雨,勇猛冲杀,毙伤了十几名敌人。他的双腿也被炸伤七八处,疼痛难止,血肉模糊。战斗结束后,战友们将他从火线上背下来养伤,但没等痊愈,他又自告奋勇地报名奔赴前线,随部队转战于冀中平原,参加了无数次拆毁铁路、炸军车、挖地道、打伏击等消灭日军的游击战。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岁月,国民党先后发动了3次反共高潮,日本侵略军则以主要兵力进攻八路军和敌后抗日武装,向抗日根据地发动疯狂的大扫荡。在一次抗击日寇的战斗中,李炳文所在部队在河北省清河县一带被日军包围。当时担任连指导员的李炳文,率部浴血冲杀,突出重围,但无情的炸弹片又一次嵌入他的腰中和颈部,顿时昏厥过去。后经冀鲁根据地群众救护,伤口愈合后,他已是伤迹累累,被定为二等一级残疾军人。由此,组织上送他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一年后,被分配到胶东军区从事后勤工作,直到抗战胜利。
  全国解放战争开始后,担任解放军营长的李炳文,率部跟随陈毅领导的华东野战军,迎击和粉碎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后,参加了解放济南的战役和淮海大决战。继而南渡长江后,他又经历了解放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战役战斗,充分沐浴了革命战争腥风血雨的洗礼,经历了无数次枪林弹雨的锤炼,为人民立下了赫赫战功。
  解放后,李炳文先后奉命以军代表的身份接管胶东兵工厂和山东化工局制酸厂,担任领导职务。1956年,为支援大西北的建设,他调任甘肃省农具厂厂长,后任省物资局储运公司副主任。1979年离休。1986年嗑然长逝,卒年70岁。李炳文从青年时期参加革命,把一生献给了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他经历了无数次革命战争的锻炼和考验,用鲜血浇灌了人民共和国的沃土。他戎马倥,屡经百战。他为人民建树的功绩,将功昭后人,永垂史册。李炳文在革命征途上奋斗了50年,一贯忠于党,忠于人民。他学习努力,工作勤勉,为人忠厚诚实,生活艰苦朴素。他毕生勤政爱民,廉洁奉公。为国家的复兴和建设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无私无畏的老红军的形象。

知识出处

中国共产党甘南历史

《中国共产党甘南历史》

出版者:甘肃民族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甘南历史记录了甘南新民主主义时期党在甘南的活动,社会主义过度的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甘南党史人物等等的详细记载。

阅读

相关人物

冯有才
相关人物
赵全
相关人物
郭如岳
相关人物
赵云彪
相关人物
李炳文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