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设“四化”式的干部队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共产党甘南历史》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493
颗粒名称: 三、建设“四化”式的干部队伍
分类号: D630.3
页数: 7
页码: 495-501
摘要: 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特别是培养造就大批善于治党治国的优秀人才,把那些德才兼备、实绩突出和群众公认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
关键词: 干部培养 干部队伍

内容

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特别是培养造就大批善于治党治国的优秀人才,把那些德才兼备、实绩突出和群众公认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各项事业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阶段。为保证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干部工作最重要的迫切任务。1980年1月1日,邓小平同志在政协全国委员会举行的新年茶会上指出:“必须建立一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有专业知识的干部队伍,没有这样的一支干部队伍,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不可能的。”1981年7月1日,胡耀邦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大会上进一步强调:“建设好一支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干部队伍,这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党的干部队伍是完成党的各项任务的领导骨干。它肩负着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任。它是组织和带领广大群众为实现党在新时期总任务的中坚力量。因此,培养和建设一支具备“四化"条件的干部队伍,特别是各级党政领导班子能不能达到''四化”标准,关系到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20多年来,州委十分重视干部队伍的“四化”建设,把它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州、县组织部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大抓对干部的政治思想教育,大力培养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青年干部,妥善安排老干部,提高中青年干部的文化专业素质,逐步改变干部队伍的知识、文化、年龄层次结构,努力培养一支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干部队伍,并使干部队伍结构逐渐趋于“四化”。截止2000年底,全州共有各级各类干部17,553人。其中:党政干部6504人;企业干部625人;事业干部10,424人。党员干部6302人;少数民族干部9267人 (包括藏族干部8267人);各类专业技术干部9851人。全州干部的文化程度为:有研究生9人;本科生829人;大专生4329人;中专生9384人;高中生1791人;初中以下的1211人。
  1.坚持改革开放,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干部的头脑,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
  革命化是实现干部队伍“四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它主要体现在干部的政治思想水平和道德作风方面的标准问题。也就是要求每个干部要具备基本的政治素质。即:第一,要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第二,努力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特别是工人和农牧民基本群众,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第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善于开挂前进,具有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第四,模范遵纪守法,保持清正廉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自觉拒腐防变,坚决反对腐败消极现象;第五,刻苦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第三代领导人的重要思想,并武装自己的头脑,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勤奋敬业精神。第六,围绕新世纪赋予干部德才兼备的时代要求,应具备一定的科学决策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为加强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建设,州委从实际出发,首先是摆脱 “左”倾僵化思想的羁绊,在州党校举办各类班次的培训班,学习邓小平理论,使全州各级干部的思想认识很快从"左”倾思潮中超脱出来。并理论联系实际,使广大干部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其次是结合全国、全省、全州的形势,在各级干部培训班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重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按经济规律和结合甘南自然特点办事的自觉性,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更加坚定全州干部执行一系列党的农牧业政策的信念。三是向广大干部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理论工作座谈会上,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即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四项基本原则。州委及时在各级干部中开展“四项基本原则”的学习教育,把“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贯穿于始终。通过学习,使广大干部充分认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实行改革开放的极端重要性,并写进《宪法》,成为我国不可动摇的建国原则,成为从根本上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大方向。四是认真组织广大干部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刻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从1990年到1996年,州党校共举办县级干部学习培训班10期,参加学员242人;科级干部学习培训班12期,参加学员630人;青年、妇女、党外干部培训班3期,参加学员254人;举办全州党校校长、专职教师及理论工作者参加的专题研讨班1期,参加学员37人。通过学习邓小平理论,使广大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从而保证了全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朝着健康的轨道稳步前进。
  2.采取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知识水平
  长期以来,全州培养了大批知识分子和专业人才。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干部培训取得了很大进展。但随着形势的变化,新生事物的不断涌现,相当一部分干部不但缺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涵养,而且文化和业务素质仍然较低,赶不上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步伐。因此,州、县组织部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通过加强培训教育,不断提高干部的文化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主要采取了以下几条措施:
  第一,对现有干部广泛进行文化知识教育。根据各级干部不同的工作岗位,州党校分类举办了组织人事干部学习班、政法系统干部学习班、党校教员学习班、全州工业企业干部训练班、报考省委党校复习班、哲学辅导培训班等,分门别类地辅导干部学习自身的业务和理论与工矿企业管理知识等,使现有干部的文化知识理论水平得到充实和提高。在培训方面,坚持全员培训和重,点培训相结合,离职学习和在职学习相结合,学习和应用相结合的原则。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定向培训,定向使用。同时,全州有关部门和局(委)也开办了各类学习班。仅从1981年到1982年,州、县各主管部门结合本系统的业务特征,举办了21期业务技术培训班。1982年州级有关部门还积极同省内外有关单位联系,派出140名技术干部进修学习。同年,按照省委下达的名额,全州又派出44名各级领导干部,到省党校、中央民院、西北民院等院校参加学习培训。此外,州党校本着改革的精神,办了函授班,使干部队伍的知识化拓宽了门路。同时,州上还成立了电大分校,开设多职业、多学科的课程,为在职干部自身素质的提高提供多种培训渠道。
  积极培训少数民族干部,对于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加强民族团结,发展民族经济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从1981年至1988年,全州先后向省内外多所大中专学校的30多个专业,选送了441名(不包括各县和各单位的自培生)少数民族学员。还从高考落榜的少数民族毕业生中,选送分数较高的学生到省内外大中专学校学习深造,毕业后定向分配到全州的县、乡工作。这一举措,壮大了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增加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训比例。从1983年至1992年的10年中,全州共累计招收少数民族干部790人,占招干总数的45.4%。从1985年起,根据各县一些乡(镇)干部岗位缺额的实际情况,先后聘用了193名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少数民族青年,走上基层工作岗位。使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担任各级领导职务,肩负起民族地区各项建设事业的重任。
  第二,大力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青年干部。在全州各类干部中,特别是青年干部在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环境条件下,不断学习和认真钻研与自己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知识,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因此,全州首先应抓好学历教育。除了选送到州外大中专院校学习外。州藏中专、州卫校和州畜牧学校也增办进修班,确定学制和教材。其次是抓好建立严格的考试制度。对外出选送人员和进本州学历进修班的人,均通过考试,严格把关,择优录取,并侧重于青年干部。1981年,全州从30岁以下的民族干部中,通过考试择优选送175人到省内高等院校和中专学校进行培训深造,其中:大专院校91名,中专学校84名。州卫生系统经过考核后,选派5名藏医,到西藏藏医院进修学习。此外,全州组织了7批乡(镇)长和企业的厂长及中层管理干部315名,到内地、牧区和境外考察,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3.积极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改变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
  州委按照干部队伍“四化”的要求,首先妥善安排、安置老干部,进一步推进新老干部的合作与交替。其次完善领导班子和群体结构,提高班予的整体效益。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充实各级领导班子,改变部分干部年龄偏大的问题,这也是各级班子建设中的当务之急。建立严格的离退休制度,是实现干部队伍“四化”的必要条件。根据中央《关于建立老干部离退休制度的决定》,全州除让到离退休年龄的老干部按时离退休外,还把原任县级干部中接近离退休年龄的人改任调研员、检查员、巡视员、督察员等职务,让他们退居二线,为青年干部成长铺路搭桥。从1984年至1986年4月,州委任命调研员、巡视员等13人。为保证各级领导班予顺利而稳定地实现交替,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既推进了领导班子年轻化的进程,又改善了领导班子的结构。同时,州委还注意大力培养选拔青年干部。自1984年以来,州委把加强各级领导班子的“四化”建设,放在首要位置,进一步调整各级领导班子,把大批青年干部推上领导岗位,重点选拔了一批工作精力充沛、科学文化知识丰富、开拓精神旺盛的优秀中青年干部,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进一步深化了领导班子年轻化的力度,改善了领导班子的素质结构,为全州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截止2000年底,在全州17,553名干部中,年龄在45岁以下的有14,648人,占干部总数的83.45%。县级干部45岁以下的196人,占县级干部总数502人的39%。科级干部35岁以下的798人,占科级干部总数3672人的21.73%。
  此外,州委还十分重视干部队伍的“梯队”建设,注意培养后备干部。自1983年8月全省组织工作座谈会后,州委遵照中央和省委的指示,结合甘南实际,建立了“第三梯队”。把一批有才干、有理论水平的干部列入“梯队”中,使后备干部队伍初具规模,为推进领导班子“四化”建设打下较为坚实的前提基础。
  4.坚持“科教兴州”的战略方针,大力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全州“科教兴州”日渐兴起,通过定期培训各行各业人员,使干部培训工作空前高涨。一是全面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从1979年到1983年,全部平反了知识分子队伍中在“文革”及其以前的冤假错案。吸收281名具备党员条件的知识分子入党,提拔了276名德才兼备的优秀知识分子进入各级领导班子,为2282名科技人员评定专业技术职务,进而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二是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从1981年至1990年全州干部职工中有5,800多人(次),参加各类长短期技术培训。有4000多人(次)参加了单科学习。同时,州上还不失时机地进行科技人才的引进工作,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培养方式,为全州各行各业的科技教育和科技进步,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0多年来,甘南各级党政组织认真贯彻执行干部队伍“四化”建设的方针,使全州的干部队伍,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发生了质的变化,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干部队伍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还不够理想;全州农牧业和工业企业的专门人才及管理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差,而且比较缺乏;地区之间民族干部分布不平衡;党政干部多,企业经管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少。党政公务员的素质技能差,办事效率较低。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干部队伍建设中认真加以纠正。

知识出处

中国共产党甘南历史

《中国共产党甘南历史》

出版者:甘肃民族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甘南历史记录了甘南新民主主义时期党在甘南的活动,社会主义过度的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甘南党史人物等等的详细记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