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全州财政发展简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共产党甘南历史》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488
颗粒名称: 十二、全州财政发展简述
分类号: F810.742
页数: 6
页码: 467-472
摘要: 全州财政之所以在后续财源不足等先天性困难条件下,仍然保持多年超速增长的势头,主要是全州采取了十个方面的举措:一是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发展为前提,正确把握经济与财政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贯彻“开源节流,增收节支”的原则,端正了理财思路,明确了财政指导思想。二是以能源建设为先导,大搞财源基础建设。以实现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为目标,不断深化和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增强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提高依法理财和财政管理水平,确保全州发展稳定的大局。
关键词: 财政发展 甘南州

内容

自1953年10月甘南建州至2000年12月底的47年中,甘南财政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困难到逐年递增的发展过程。全州财政收入从1953年建州时的33.2万元,增加到2000年底的11,670万元,增长了351倍;财政支出由317万元增加到57,393万元,增长了181倍。全国解放后,中央根据各地建设都需要大量资金的实际,实行了20年的高度集中全国财力的政策,即“统收统支、一年一定”的中央与地方的财力分配体制。长期以来,在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帮助下,甘南财政有力地支持本州的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为繁荣民族经济文化,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州委、州政府领导全州各族人民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生产,开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发优势资源,调整和发展多元化的产业经济结构,广开财源,增加收入,节约支出。首先打破传统的收支“吃大锅饭”的框框,实行“分灶吃饭”的原则。其次,采取改革措施,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分级负担”的财政管理体制。发展到1994年,采取以“划分税种,明确财权与事权”为原则的分稅制财政管理体制。这样充分调动了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节约财政支出的积极性,合理地解决了“吃饭"与“建设”两个重大问题,为推动全州的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从1953年至2000年的47年中,全州财政收入累计完成97,078万元,年递增16.5%。其分述如下:
  “一•五”时期(1953〜1957年),财政收入年均递增63.3%,工农业总产值平均递增4.63%。财政增长的原因是工商稅收占的比重大,占全部收入的75.76%。当时配合党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收入较多,但国管企业收入只有1.1万元,反映出当时国有经济是非常脆弱的。“二・五“时期(1958〜1962年),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1%,工农业总产值平均递增3.68%。这一时期,主要是其他收入所占比重大,占全部收入的25%,罚没收入占了一定数额。3年调整时期,财政收入递增0.4%,工农业总产值平均递增4.89%。反映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三•五”时期(1966〜1970年),财政收入年均递增3.1%,工农业总值平均递增3.84%。这期间,由于“文革”的破坏,生产基本没有发展,反而下降了。由于3年的调整,财政收入因基数低显得有一定的增长。
  “四•五”时期(1971〜1975年),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7.2%,工农业总产值平均递增3.24%。主要是省级企业下放归地方管理,增加了企业收入。“四・五”时期比“三・五”时期仅此一项就增加收入1072万元。
  “五·五”时期(1976〜1980年),财政收入年均递增2.7%,工农业总产值平均递增6.12%。主要是企业上划,仅此地方财政少收812万元,使生产发展与财政收入不同步增长。
  “六•五”时期(1981〜1985年),财政收入年均递增9.2%,工农业总产值平均递增3.06%,工业生产发展快,年均递增14.59%。为增加财政收入提供了基础,使二者基本同步增长,也说明了无工不富,大力发展工业是增加财政收入的惟一途径。
  “七・五”时期(1980〜1990年),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5.65%,工农业总产值平均递增10.59%。其中工业产值增长很快,为财政增收创造了基础。
  “八•五”时期(1991〜1995年),财政收入年均递增21.17%,达到1995年的7404万元,远远高于全州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主要是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产值的高速增长。“九・五”时期(1996〜2000年),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6.2%,财政收入增幅较高。剔除''天保工程”的影响,2000年全州大口经财政收入完成11,670万元,增长57.55%。但因财政支出的数额过大,特别是个人部分的迅猛增长,收入的增加远远满足不了财政支出的需要。
  在“八・五”和“九•五”的10年期间,全州财政之所以在后续财源不足等先天性困难条件下,仍然保持多年超速增长的势头,主要是全州采取了十个方面的举措:一是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发展为前提,正确把握经济与财政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贯彻“开源节流,增收节支”的原则,端正了理财思路,明确了财政指导思想。二是以能源建设为先导,大搞财源基础建设。10年中全州多方筹资1.3亿多元,新建了峡村等5座电站,总装机容量达4.91万千瓦,并改造和建成了临潭等5个县的电网,新办了6个用电工业厂子。三是以黄金开发为重点,培育新的支柱财源。10年中全州为黄金开发投入5000万元,建成黄金选矿厂4座。2000年黄金产量达2.6吨。仅玛曲县在2000年的黄金开发使财政收入达到4925万元,为全州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四是以扶持企业技改为重点,巩固财源建设成果。对80年代兴建的一些效益下滑、亏损面较大的财源企业,在认真筛选论证的基础上,选择了一批产品有销路,市场前景较好的企业,予以支持和技术改造,扩大现有生产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了财政收入。五是积极培育特色财源,重,点开发研制藏医药。从1997年组建了州佛阁藏药责任有限公司以来,加大对制药厂的投入,促进藏药研制生产上规模、上档次。六是大抓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充分发挥全州旅游资源的优势特点,逐步完善以夏河拉卜榜寺、则岔石林和玛曲黄河首曲草原风光为重点的旅游景点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七是建立和逐步完善了分税制财政体制。全州共建立了71个乡财政所,乡(镇)财政收入2000年达到681万元。同时实行了 “三保、一挂”的财政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了各级政府增收节支、保证重点、自求平衡的积极性。八是积极争取中央和省上的转移支付资金。经过几年的努力争取,省上对甘南的转移支付补助资金由1990年的1624万元,到2001年共争取到3080万元,工资性转移支付补助3726万元,工资发放困难补助1836万元,有效地缓解了各县(市)的财政困难。九是调整财源源建思路,提高财源源建的质量和效益。抓住国家和塔上实施特困县财源建设的机遇,两年中共争取省上财源建设资金1563万元。并深化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实行了零预算、部门综合预算、财政统发工资及政府采购等管理改革措施,提高了财政管理监督水平。十是加强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和预算外资金的收支两条线管理工作,确保各项收入的应收尽收。
  “十・五”期间是全州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时期。按照全州“十・五”计划《建议》的总体要求,今后一个时期,全州财政工作的基本思路应是:按照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始终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比例适当,集散有度,收支合理,使用得当”的方针,进一步完善分税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断扩大支付的范围。积极稳妥地推进稅费改革,健全税收制度,严格分税管理办法,强化税收征管。逐步提高国家和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财政保障能力,注意防范财政风险,严格财政监督管理。开源节流,保持财政收支平衡,逐步建立公共财政框架。坚持依法治稅、据实征收、应收尽收。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充分发挥新时期财政、税收的职能和作用,以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和财源建设为重点,以实现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为目标,不断深化和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增强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提高依法理财和财政管理水平,确保全州发展稳定的大局。“十・五“期间,全州财政工作的奋斗目标是:保持财政收入与国民经济同步增长,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到2005年全州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85亿元,力争达到1.9亿元,年均递增10.24%。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54亿元,力争高于经济增长幅度。保证社会扩大再生产和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对财政的需求。对推进甘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知识出处

中国共产党甘南历史

《中国共产党甘南历史》

出版者:甘肃民族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甘南历史记录了甘南新民主主义时期党在甘南的活动,社会主义过度的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甘南党史人物等等的详细记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