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振兴和发展科技事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共产党甘南历史》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487
颗粒名称: 十一、振兴和发展科技事业
分类号: G305
页数: 10
页码: 458-467
摘要: 甘南州应竭力鼓励科技人员艰苦奋斗,不懈探索,勇攀高峰。提倡以知识造福于人民,以丰硕的科研成果报效祖国。这也是科技工作者最神圣的光荣职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加快实施科教兴州战略作为缩小地区差距、发展甘南经济的切入点,增强全社会发展科技、重视科技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以崭新的姿态投入到西部大开发的建设洪流中去。
关键词: 科技发展 科技事业

内容

实施科技兴国、科教兴州的战略,必须准确地把握时代的特征,充分认识科技在推进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和世界在20世纪70年代前是机械化时代,20世纪80年代是电子化时代,20世纪90年代是信息化时代,进入新世纪是知识化时代。因此,以知识为基础的高新科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在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甘南持续着旧的生产关系,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因此,科技事业几乎为零。在1958年的“大跃进”中,提出“科学放牧”、“科学种田”等口号,全州的科技事业开始进入起步阶段。到60年代初,随着3年经济困难时期的渡过和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贯彻落实,甘南提出“以牧为主”的生产方针,继而“科学养畜"、改良和推广农牧业优良品种及部分科研项目,在全州普遍开展起来,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到“文革”初,由于受极“左”路线的冲击,刚刚起步的甘南科技事业曾一度陷入停止或瘫痪状态。1972年全国第一次农业学大寨会议后,以改良畜种和农作物品种为主要内容的科技事业,又在全州农牧区普遍恢复和开展起来。
  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强调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这样,致使全国各地和各行各业迈开了向科技大进军的步伐。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科技事业,于90年代初提出了“科技兴州”的战略设想,并组织实施“科技兴农”、“科技兴牧”、“科技兴企”和农、科、教统筹结合的重大举措。1996年元月,州委、州政府召开全州科技大会,作出《关于实施科教兴州的战略决定》,进一步增强了各级领导和全民的科技意识。全州组织广大科技人员牢牢把握新时期科技工作的方针和政策,紧密结合实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重点,讲质量,求实效,重新组织实施10多个州内先进适用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科技进步在工业和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于1999年分别达到21%和35%。使全州的经济建设开始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2000年10月,州委、州政府又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快实施科教兴州战略的意见》,认真贯彻落实“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推广应用力度,营造有利于科技进步的环境和条件,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使全州的科技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取得了明显成绩,初步加速了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的进程。多年来,全州在科技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建立健全科技管理机制体系培养强有力的科技队伍
  1953年10月甘南自治区(州)成立后,省上陆续分来一批畜牧兽医工作人员,与农牧民一起围绕畜牧业生产中心,开展防治畜病工作。到1956年后,开始对牲畜各类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进行科研性的彷治和研究工作。1959年成立了州科委,并在7个县相继建立了畜牧兽医工作站。州上还成立了草原工作队、畜牧兽医研究所和家畜家禽检疫站。“文革”初,州内科研机构普遍受到冲击,有的被撤销,有的被合并,科研人员被调离,资料大部散失,全部科研项目停止或中断。1971年后,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各乡都恢复和建立了畜牧兽医站。州、县相继恢复了科委、科协组织机构,州上还建立了农业科学研究所、太阳能研究室、计量所、农牧业机械所、气象局、藏医药和地方病研究所等多种科研机构。各县也相应地建立了畜牧兽医、草原、林业工作站等。到1999年底,全州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981人。其中:副高职称103人,占总数的1.15%;中级职称1602人,占总数的17.53%;初级职称6192人,占总数的68.96%;员级以下1084人,占总数的12.07%。全州已基本建成比较完整的州、县、乡三级农、林、牧科技示范推广服务体系。共有科研机构217个。示范乡21个,示范村62个,示范户,2249户;拥有独立的自然科学研究机构5个,专业技术人员149人;科技管理体系延伸到乡一级,并建乡(镇)科经委49个,有各种专业技术学会43个;农民专业技术协会13个。
  2.大搞科技成果转化,加深推广应用力度,推动传统农牧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现代化生态农牧业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州委、州政府坚持把农牧区科技工作放在全州科技工作的首位。全州以开发资源优势为重点,以农牧业技术开发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结构调整中的杠杆作用。本着“投资少,效益好,见效快,易带动”的原则,在科技攻关方面组织实施了“星火计划”、技术推广和技术改造,应用科学、自然科学基金和软科学项目共223个。曾获得科技成果奖、技术改进奖、科技进步奖和科技“星火”奖的共有146项。其中:省、部级奖25项;州、厅(局)级奖121项。有50%以上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于生产,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有20多种名优特产品进入了国内外市场。使科技工作在牧、林、农和民族工业、乡镇企业、藏医药、太阳能,食用菌、软科学等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草原建设方面:采用改、植和综合利用并重的原则,进行了《甘加干旱草原改良试验》、《尼玛退化草原改良试验》、《桑科灌丛草场改良》、《碌、玛、夏三县优良牧草的引种试验》、《牧草区域引种试验》、《优良牧草混播组合试验》等十几种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全州草场建设的发展。截止1990年底,全州累计建成围栏草场3万公顷,人工培育多年生牧草1万多公顷。“七・五”期间,每年种植一年生牧草1.09万公顷,开发轮歇地和荒地种草1.17万公顷。围栏后的产草量均比天然草场高2至4倍。牧区在围栏的基础上,实施灭鼠、施肥、管护、合理利用等综合技术措施。推广以人工捕杀为主,药物和生物技术为辅的综合灭鼠技术。对灭鼠后的草场,进行围栏、禁牧、补播优良牧草、施肥、合理利用等综合技术措施的治理。加快了草场植被的恢复,提高了草场生产能力。全州综合治理草场4.04万公顷。并进行退化草场改良中间试验,在弃耕地上补播当地优良牧草和试种多年生牧草。建立多年生人工草场,均已成功并较大面积的推广。通过选育和引种驯化,初步筛选出了有推广价值的外来红豆草、黄花木樨、聚合草、老芒麦、多叶老芒麦等11个品种和中华羊茅等7个当地优良牧草品种。大面积的草原灭鼠和金属网围栏种草,对保护草场和植被的恢复以及提高草场生产能力,促进畜牧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二是在畜牧兽医方面:畜牧业是甘南的基础产业。畜病防治是关键环节。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甘南就查清畜禽的传染疾病有40余种,各类牲畜、家畜等生虫病有20种(属),并掌握其流行规律,编写了《甘南藏族自治州畜禽疫病普查报告》,为科研和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1960年研制成功藏系绵羊化兔化牛肺疫弱毒菌苗,开始大面积预防注射。70年代初,研制马副伤寒弱毒菌苗和牛副伤寒氢氧化铝菌苗,应用后使这两种畜病及时得到控制。80年代初,州畜牧兽医研究所同宁夏自治区的兽医科技人员,协作研究羊泰勒氏焦虫病和成功培育人工裂殖体,这是免疫方面的重大突破。“甘南州应用氏菌羊型5号免疫牛羊防治布病的效果”项目推广应用,在布氏杆菌病防治中取得了明显效果。牛瘟、牛肺疫已基本消灭,马鼻疽等危害畜禽的19种传染病、寄生虫病得到了控制。同时,开展了绵羊改良、山地黄牛改良、牦牛杂交试验等研究。1985年完成了《提高杂种繁殖成活率综合技术措施和杂种羔羊屠宰试验》,找到了《以茨新藏杂交组合》的最优方案。碌曲县李恰如牧场实现了羊的良种化。临潭县的新城、古战两乡绵羊改良面达80%。卓尼申藏乡下甘藏村达95%以上。1990年绵改工作的重点转到白龙江、洮河、大夏河沿岸,每年授配母羊10万只,产活杂种羔羊6万只。牛种改良,玛曲县主要在河曲马场,以黑白花、海福特、安格斯种公牛冻精,与牦雌牛进行种间杂交试验。碌曲县在李恰如牧场,以西门达尔杂种一代公牛与牦雌牛进行种间杂交试验,3年产犊成活270头。进行的“提高牦牛生产能力试验”,3年经济效益达16万元。西牦犏牛巴成甘南牧区和半农半牧区推广的理想经济型牛种,在大夏河沿岸和临潭、卓尼两县的6个乡,进行推广。同时,用野牦牛冻精和半血野牦牛交配牦雌牛试验成功,并在夏河县佐盖多玛、佐盖曼玛、牙利吉和碌曲县的李恰如牧场推广应用。
  三是在农业方面:围绕培育良种、套种,实施科技兴农。从60年代开始,农业科技人员在舟曲县成功进行小麦套种玉米试验,达到了小麦、玉米两熟增产的目的。同时,选育出适应高寒山区大面积种植的优良青稞品种“肚里黄",被载入《全国大麦品种志》,70年代初开始推广。现在,肚里黄青稞的覆盖面已达80%以上,创造了高寒地区的高产典型。自50年代末以来,全州先后推广小麦和玉米良种达460多种。引进的门源(青海)油籽、黄芥、清油四号、川油七号、奧罗油籽等品种,均增产显著。近年来,州农科所培育的“甘芥一号"油菜新品种,已在全州大面积推广。自"七•五”计划以来,州政府每年组织农业科技人员,采用大面积科技承包的形式,推广增施化肥、良种、间作套种、扩大复种、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地膜覆盖、改革耕作制度等,一系列丰产栽培实用技术,促进了粮食作物较大幅度的增产。
  四是在林业方面:在全面勘查全州森林资源的基础上,以引进适育为突破口。全州林业科技人员在甘南高寒林区进行了《杨树引种培育试验》、《落叶松引种试验》和《云杉育苗技术研究》以及《提高苹果生产能力试验》。杨树引种培育试验从引入的200多种杨树中,选育了适合海拨3000米左右地区生长的青杨、小青杨、北京杨、新疆杨4种,为全州城镇和“四旁”绿化提供杨树种苗。云杉育苗技术研究攻破了“出苗难、越冬难、保苗难”的三大技术难关,总结出一套成功的云杉育苗技术,并在全州和青海省、甘肃省的部分地区推广。全州在高寒地区落叶松引种试验成功的同时,开展落叶松工程造林试验,造林面积达0.1万公顷。迭部麻牙园艺场承担的提高苹果生产能力试验,使苹果园亩产由1988年的213.2公斤上升到1990年的475.7公斤,并在白龙江沿岸的苹果产区进行技术推广。
  五是在藏医药研究方面:藏医药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甘南的优势资源之一。州藏医药研究所把继承、挖掘和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了《藏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试验研究》,在研制“洁白丸”等193种藏药的基础上,又研制出“七十味珍珠丸”、“仁钦章觉”、“仁钦坐台”等3种名贵藏药。“洁白九”、“九味沉香散”、“九味牛黄散”等3种藏成药被列入国家药典。还有18种成药单方和5种单味药被列为西北5省(区)地方成药。"洁白丸“远销甘肃、四川、青海等地。甘南的藏药巴进入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州内已建成投产了佛阁制药厂。甘南藏医药的研制,为继承和发展祖国藏医药事业做出了较大贡献。
  3.加强领导,实施“科教兴州”战略,竭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自1996年州委、州政府颁布《关于实施科教兴州战略的决定》以来,全州各级党政组织和科技部门坚持新时期科技工作的基本方针,加大先进实用技术推广,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应用技术研究三个方面的工作力度。共完成各类科技项目114项,投入经费1239万元。新增产值6519万元,新增利税2110万元,使科技进步在工业农业生产中贡献率分别达到21%和35%。实施“九・五”计划以来,州、县各级党政组织和科技部门,转变思想观念,认真学习领会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增强科技意识,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先后作出实施科教兴州、兴县的决定,提出了具体实施意见,同时还相继成立了科技工作领导小组,研究解决实施科教兴州战略中的重大问题,真正把科技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为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广大农牧民积极学习科技知识,科技文化素质有较大提高,科技意识明显增强。
  全州首先实施3.3万公顷粮食作物整乡科技承包,开拓了青稞、蚕豆、油菜、药材、蔬菜“五个基地”和地膜温饱、种子、水地粮食千斤田、高产高效示范田、马铃薯良种更新“五个工程”建设项目,大力推广地膜覆盖、配方施肥、间作套种10项农业实用技术。积极发展“两高、一优”生态农业,累计建设高效示范田0.66万公顷,良种推广面积达26万公顷,良种率达88.9%。比"八・五”末提高18.9个百分点。先进实用技术覆盖面达65%,比“八・五”末提高33个百分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其次,大力推广“工程林”技术,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02万公顷,封山育林1.6万公顷,防治各种林木病虫害面积3万公顷。努力实施''天保工程”,两年内共完成人工造林0.43万公顷,封山育林0.67万公顷,建成林果基地1000公顷。退耕还林工作稳步推进,生态环境有了一定改善。三是在牧区积极推进草场承包。到1999年底,完成草场承包面积101万公顷,草场围栏面积16.9万公顷。实施草场“三化”治理和“三县、一场”开展示范工程、草地生态建设工程等项目,加快了以草场围栏为重点的“五配套”建设步伐,分步推广畜种改良、饲草料加工、畜禽疫病防治、暖棚养畜等七项牧业实用技术。加快了本地畜种改良进程,重视引进优良种畜进行试验推广,提高了单畜产值,科技对牧业生产的贡献率达33%。四是以资源开发为重点,加大了对矿产、藏药、乳制品、水泥、山珍野菜等产品的技术开发力度。陆续建成一批重点项目,为今后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广泛引进新技术、新工艺,进行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从1996年以来,全州累计投资1.16亿元,重点实施了夏河安多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州佛阁藏药有限责任公司、玛曲金矿等技改项目,使企业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益大大提高。五是采取长期与短期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示范与培训结合等多种形式,以17项农牧业实用技术和“1230工程”为主要内容,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461期,培训农牧民群众32.63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20.94万册,使广大农牧民群众掌握了一定的先进实用技术。六是加强解决对全州经济发展作用较大的技术难題,重点开展了“青稞新品种选育”、“野生花卉调查引种驯化选育”、“欧拉羊本品种选育与提高”等一系列科研项目。有的巴取得阶段性成果,有的研究水平达到省内、国内先进水平,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技术储备。科技事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州“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全面进步,为新世纪的科技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学和技术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目前在全国的工农业等领域里,许多问题在科学研究方面已经得到解决,但在技术普及和推广方面,存在的难度较大,主要是缺乏资金和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应该把科技兴州的重点放在重视农牧业和工业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应用上。由此也应看到全州科技工作目前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在一些领导者中还没有转变为决策行为。思想观念还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实旋科教兴州战略还缺乏应有的力度,投入不足,资金匮乏,人才缺少,措施不力。科技资源未能合理配置,科技推广普及面窄,科技创新能力薄弱,技术推广的力度不大,效果有限,内涵不深,储备不足。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人才流失严重,专业人才奇缺。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尚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这些都严重制约着科教兴州战略的实施,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进入新世纪后,州委、州政府认真贯彻全国、全省技术创新大会精神,继续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为指导思想,全面落实州委关于西部大开发近期重点工作的意见和“13542”工程,进一步加快实施科教兴州战略,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速度的紧密结合,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大力推动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加速应用技术研究,促进全州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全州应重点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科技人才。明确认识科技人员是新的生产力的重要开挂者和科技知识的重要传播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实施科教兴州,关键是人才。因此,不但要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员的重要作用,而且应高度重视培养新一代的青年科技人才和拔尖人才,把他们推到第一线。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实施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到甘南工作。同时还要增大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宣传教育力度,力争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及伪科学的良好氛围。全州应竭力鼓励科技人员艰苦奋斗,不懈探索,勇攀高峰。提倡以知识造福于人民,以丰硕的科研成果报效祖国。这也是科技工作者最神圣的光荣职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加快实施科教兴州战略作为缩小地区差距、发展甘南经济的切入点,增强全社会发展科技、重视科技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以崭新的姿态投入到西部大开发的建设洪流中去。

知识出处

中国共产党甘南历史

《中国共产党甘南历史》

出版者:甘肃民族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甘南历史记录了甘南新民主主义时期党在甘南的活动,社会主义过度的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甘南党史人物等等的详细记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