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举。党的十四大确定,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许多领域,就必须要有一系列相应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措施。甘南是个经济比较落后的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恶劣的自然环境,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经济极其微弱。解放前,商品交易方式主要是以不平等为前提的“以物易物”。解放后,党和政府积极扶持各族人民发展农牧业生产,开展集市贸易,兴办商业网点,促进城乡商品交流。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和历次政治运动的冲击,甘南的商品经济一直处于时有时无和缓慢进展的状态。到1966年5月时,全州共有集市贸易市场6处,而且都是马路集市,露天经营。从事开铺、摆摊的工商业仅有200多户,300多人,上市的也是一些农副产品和少量的生活日用品。商品数量稀少,品种单调,买难卖难的矛盾十分突出。全州建立的公有制商业网点大都集中在县城和少数乡(镇),而广大乡村和牧区没有一个商栈,商业供应极不方便于群众。在10年“文革”中,这6处马路市场也被关闭,极“左”路线把城乡商品交换活动,视为“资本主义的货色”加以取消,并把打击投机倒把的活动严重扩大化,导致全州的市场贸易几乎消声匿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甘南各级党政组织和工商部门,坚持改革开放和实事求是的路线,在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同时,解放思想,改变观念,开放集市贸易,大搞商品生产,积极鼓励农牧民发展多种经营,并走出村寨和帐圈,走南闯北,从事个体经营活动。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1993年11月,党中央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全国20世纪90年代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对此,州委、州政府和州、县工商部门积极开拓商品市场,大力发展商品生产,竭力疏通产品流通渠道,打破地区间、城乡间、行业间的封闭状态,进一步促进城乡交流的活跃,使工业和农牧业、城市和农牧区互为市场,逐渐形成促进商品流通的市场格局,并结合甘南实际,因地制宜地采取一些政策性措施,逐步建立了基本符合甘南发展民族经济特点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认真贯彻“政府领导,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多方兴建,工商监管”的原则,建立商品交流市场。州、县多方筹资,积极兴建城乡商品交易市场,修建富有民族特邕的商贸大楼,为发展商品交换创造宽松的环境条件,逐步形成规范有序的多元化市场主体。二是支持以产权制度为核心,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全州狠抓实现公有制经济多种形式的改革和重组,并认真做好对企业的登记、管理工作。履行职责,搞好协调服务,把握市场导向,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等方面的有效措施。三是加强依法对市场的规范化管理。特别是加强对商标、广告、经济合同和粮食、烟酒、医药等重要商品的监督管理。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促进依法行政。坚决制止和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执法犯法的行为。保证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四是大力扶持和鼓励个体私营经济,扩大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比例。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全州采取了 “先放开,后规范”和“放水养鱼”的办法,取消各种不合理的限制和“三乱” (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运用政策引导,使全州的个体、私营经济平均每年的递增率达10%以上。五是加强对重点市场、重点商品的专项整治。州、县工商部门紧紧抓住市场和流通渠道这两个环节,以规范市场行为为重点,坚决取缔无照经营、违法经营、违法生产和走私贩私行为。特别是定期开展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的恶劣行径,积极与企业联合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百家企业打假维权”活动,取得了阶段性的显著成果。这样,在甘南初步营造了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氛围,培植了诸多发展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初步建成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系。
截止2000年12月底的统计,甘南共建集市贸易市场22个,其中:消费品综合市场18个,农副产品专业市场4个。全年各类商品成交额达14,648万元。全州共有个体私营工商业6097户,从业人员8744人,注册资金4349万元,年销售总额11,172万元。全州共有各类工商企业1656户,注册资本6.72亿元。其中:国有企业771户,注册资本36,245万元;集体企业689户,注册资本13,215万元;私营企业43户,注册资本680万元;联营企业4户,注册资本4063万元;股份合作制6户,注册资本717万元;公司186户,注册资本16,674万元。在各类公司中,有限责任公司117户,注册资本16,674万元。有广告营业单位4户,年营业额3万元。全州有注册商标24件。
为稳定和完善甘南已经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进入新世纪后,州委、州政府领导各级党政组织和工商部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继续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主要措施有:第一,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使其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第二,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把非公有制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各类企业发展创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大力支持、积极鼓励和引导私营、个体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第三,进一步开放州内市场,建立和完善州内外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打破垄断,冲出封锁,进一步放开价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中的基础性作用。第四,继续发展商品市场经济,特别是具有本地特色经济的商品生产,重点培育和发展要素市场,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并加强市场监督和市场信息的交流与披露。第五,综合运用经济杠杆的作用,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框架。第六,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集中精力为企业搞好宏观经济调控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逐步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尽职尽责地为市场经济服务。第七,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治建设,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权、信用和契约关系,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只有这样,才能完成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才能把全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推上一个崭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