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甘南民族文化工作50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共产党甘南历史》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485
颗粒名称: 九、甘南民族文化工作50年
分类号: G03
页数: 8
页码: 448-455
摘要: 全州文化工作遵照党的《共同纲领》提出的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之目标,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创作了一大批具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文艺作品,使藏民族的文学艺术获得了新生。文化市场从无到有,呈现出繁荣局面。文化队伍建设也得到加强和提高。各项民族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州农牧村社会主义两个文明的建设。
关键词: 民族文化 甘南州

内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指出:为把中国建成为一个繁荣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必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也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建国以来,全州文化工作遵照党的《共同纲领》提出的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之目标,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创作了一大批具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文艺作品,使藏民族的文学艺术获得了新生。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电影、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活跃在社会主义的文化舞台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州大力弘扬主旋律和民族优秀文化,使少数民族文学艺术走向全国,迈出国门,全州文艺工作者尽了最大的努力。同时,群众文化方兴未艾,日益丰富多彩。文化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大改观。文物、新闻、书刊出版工作有了较大发展。文化市场从无到有,呈现出繁荣局面。文化队伍建设也得到加强和提高。各项民族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州农牧村社会主义两个文明的建设。
  文化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1953年,甘南州只有两个电影队。在党的民族政策和文艺方针的指引下,全州的文化事业开始起步发展,并逐步走向繁荣,迅速改变了文化设施基本处于空白的状况。到1965年,全州共有艺术团体两个,电影放映机构16个,文化馆5个,图书馆两个,共有职工193人。从1966年至1977年,农牧区的电影事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在当时的102个人民公社中,有85个公社、28个大队有电影放影队。从1978年至1986年,是文化工作最兴盛的时期,全州有文艺团体10个,创研室1个,电影机构152个,群艺(文化)馆8个,博物馆1个,图书馆7个,乡文化站近40个,共有职工900余人。到1999年底,全州有文化企事业单位47个,干部职工512人。专业表演团体5个,公共图书馆7所,群艺(文化)馆7所,博物馆1个,电影放映管理机构8个,电影院3个,影剧院3个,放映队3个。全州有各类文化娱乐和出版物经营网点近150处,从业人员500余人。
  创新出精专业文艺创作结硕果
  1955年5月,自甘南州歌舞团成立起,就贯彻党的“双百”方针,注重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采用“请进来”和“送出去”的办法,在州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专业艺术人才。创作了许多民族舞蹈、音乐、歌剧、藏戏、话剧、曲艺等文艺节目。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该团配合党的各项中心工作,把下基层演出放在首位,经常风餐露宿,下乡演出。不但活跃了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而且部分节目和团、队还先后参加了全国、全省的文艺会演及出国演出。1965年,州歌舞团创作的小歌剧《一串项链》到北京演出,受到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的赞誉,并接见了全体演职员。1980年,该团创作的舞蹈《牧狮》、《森林情歌》赴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受到文化部和国家民委的奖励。1985年全省戏剧调演中,甘南编排的藏族神话舞剧《顿月和顿珠》,荣获演出一等奖,创作二等奖,1987年赴北京演出,在文艺界影响颇大。其次州藏剧团创作演出的历史剧《雍努达美》,在昆明获全国少数民族戏剧优秀奖。自1978年至1988年的10年间,全州文艺工作者共创作各类文艺节目1000多个。进入90年代以后,广大文艺工作者更是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自创自演反映甘南藏区生活的大型歌舞剧《五彩的旋律》和藏剧《格萨尔王》,深入各县、乡,为广大农牧民演出。期间该剧参加了第四届中国艺术节的演出,并代表中国藏族歌舞成功地出访了美国、加拿大,先后在两国9个省、州的14个城市演出61场,为增进中外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回国后,又在沿海近40个大中城市巡回演出157场。据统计在1994年至1999年,全州专业文艺团体共演出2076场,累计观众达75万人次。1999年为庆祝建国50周年,自治州文艺工作者又创排了大型歌舞《扎西德杰》和藏剧《朗萨雯波》,并在国庆上演后,获得省、州有关专家及广大观众的高度肯定。这样,全州各艺术团体,通过各种专业文艺会演,赴外省巡回演出和走出国门进行国际文化交流,既提高了甘南在省内外、国内外的知名度,又宣传了藏民族的优秀文化。
  抓特色推动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
  繁荣群众文化,是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甘南州根据民族地区的特点,经常组织民间文艺演出和群众文化活动。早在1955年的西北5省民间文艺会演中,夏河红教寺藏戏队的《知美更登》荣获奖旗一面。1964年,在全国少数民族业余文艺会演中,夏河九甲乡的舞蹈《三个女民兵》和笛子独奏《将波》获得好评。1979年州文化局举办了全州民间歌舞音乐会演,有90多个民间艺人演出了60多个节目。1982年8月,甘南州首届民间藏戏调演在夏河桑科草原举行,共有5个演出队参加演出。1986年州群艺馆组织甘南演出队,在北京会演时,鹰笛独奏《牧歌》获创作、演奏二等奖。民歌《阿香佬佬》获创作一等奖,演唱三等奖。同时,州、县群艺(文化)馆充分利用阵地设施优势,积极组织民间文化活动,举办美术、摄影展览、文艺演出、卡拉OK大奖赛、歌咏比赛和群众参与性较强的活动。近几年以来,甘南利用“香浪节”、“花儿会”、“采花节”等民间节日,举办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尤其是群众性的藏族锅庄舞,极大地活跃了群众文化。据统计,全州各群艺(文化)馆、站,年平均举办大型文化活动15次,举办书画、摄影展十几场,业余文艺演出200多场。特别是1999年夏季举办的“甘南之夏”明星演唱会,邀请几位藏区著名歌唱家演出,在州内外产生了极大的轰动效应,首次尝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范畴内的文化经济效益。此外,全州图书(文化)馆,藏书达数10万余册,书库阅览室面积也逐步扩大。文物事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有了明显的进展。1986年在原群艺馆文物组的基础上,成立了州博物馆。该馆从90年代以来,主要抓了馆藏文物的保护、建档、分类和野外文物的管护工作,维修了境内部分文物保护项目。特别是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拉卜楞寺,做了大量的保护工作。截止1999年底,全州有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1处,省级18处,县级13处。州博馆馆藏文物2629件,其中一级品7件,二级品30件。全州举办文物训练班4期,进行文物普查3次。
  全州电影事业坚持以社会效益为第一,方便藏族观众。从1972年开始,大搞电影译配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75年6月,全国电影宣传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在合作召开。1978年8月,全国8.75双片道译配放映机鉴定会议又在甘南州召开,12个省、市的5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1987年8月,第三届五省(区)藏语电影译制协作会议在甘南召开,对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协作藏语影片译制等问题, 进行研究探讨。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甘南文化市场开始崛起。截止1999年底,全州有各类经营网点150家。市场法规制度建设日益完善,州、县文化市场管理机构和稽查机构,逐步建立起来。同时,开展了12次大的“扫黄打非”集中行动,近30次专项治理工作,使不法经营活动得到了有效遏止。
  繁荣文艺创作完善文艺集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甘南的文艺创作取得了明显成绩。在创作方向上,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立足挖掘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底蕴,力求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具有艺术魅力,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艺术作品。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和获奖的文艺作品(剧本、歌词、舞蹈)较多。话剧《白雨》获全省话剧创作一等奖,根据《白雨》改编的电视剧《苏鲁梅朵》获得各界人士的好评。历史藏剧《雍努达美》获全国少数民族戏剧观摩优秀奖,并被邀请在西藏“雪顿节”汇报演出。话剧《金牦牛》被省话剧团搬上舞台,评价较高。同时,州内创作的音乐、歌词在省级部门获奖,省级刊物发表和电台演播的较多。最新创排的大型风情歌舞剧《五彩的旋律》、藏剧《格萨尔王》、歌舞《扎西德杰》及八大藏剧之一的《朗萨雯波》,更是广大文艺工作者辛勤创作,向各族人民群众奉献的又一精品奇葩。
  《十大文艺集成》是被全国艺术学科规划领导小组,列为“七・五”和“八・五”期间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甘南州的《十大文艺集成》,文化部门承担了艺术方面的七个项目。从1982年开始,全州有近百名专业和业余工作者参与了此项工作,历时16年。到1998年春,已完成《民间歌曲集成》、《民间舞蹈集成》、《戏剧志》、《曲艺志》、《器乐曲集成》、《民间歌谣》、《民间故事》等7项集成,并在全国汇审中获得了专家和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
  挖掘和研究少数民族民间文艺
  甘南州的少数民族民间艺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一批专业和业余文化工作者,经过辛勤劳动,对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进行了挖掘、搜集、整理、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音乐方面:主要研究论文有《甘南地区民间音乐简介》、《嘉木样四世与拉卜楞乐队》、《甘南州民族民间乐器》等,发表在《祁连歌声》、《乐器》、《中国少数民族民乐乐器志》等刊物上。还有《拉卜楞佛殿乐试析》和《拉卜楞寺佛殿音乐初探》,分别发表在《西藏研究》和《西藏艺术研究》上。民间美术方面:有关的美术工作者,经过大量艰苦的工作,绘制了《甘南藏族民间图案集》,内容有唐卡、壁画、装饰性图案及寺院额场坊、门根彩画等,约200余幅。整理绘制的《甘南民族服饰图录》,这些作品均在本州和北京等地展出。舞蹈方面:在民间舞蹈的整理研究方面,多年来各艺术团体用民间素材,创作了大量具有鲜明特色的优秀舞蹈。1989年9月,在四川马尔康召开的“全国藏族舞蹈研讨会”上,论文《浅析舟曲藏族舞蹈——多地》进行宣读交流。戏剧方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州加强了对甘南藏戏的研究。1983年论文《甘南藏戏》在《甘肃戏苑》上发表,后被《中国戏曲剧种手册》编入。1989年论文《安多藏戏简介》在《西藏研究》上发表。
  甘南州在经济基础非常薄弱落后的条件下,文化事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主要是全州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结合甘南实际,以最大热情投入到党的民族文化事业中,抓重点、促繁荣,树立精品意识和为基层服务的宗旨,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外向性文化交流,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同时推动和促进了全州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1993年4月,州政府转发《甘南州文化局关于加快全州文化体制改革的意见》,为解放和发展艺术生产力,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使文化艺术更好地为满足全州各族人民对文化生活的需要及对经济建设服务,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进入新世纪以后,甘南州、县党政组织领导全州各族人民和文化工作者,以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针,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具体做法为:一是积极继承和发扬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赋予新时代的精神,做到古为今用。二是继续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做到洋为中用。三是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结合全州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把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吸引到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四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多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产品。既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又发挥优秀作品鼓舞人的社会作用。五是重视艺术的多样性和文化的普及工作,特别把文化工作的重点放到牧区和广大边远山区,继续坚持文化下乡活动,把 “两为”服务推向一个新阶段。六是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 摒弃那些带有迷信、愚昧、颓俗等色彩的腐朽、落后文化。通过完善政策和建立健全各种文化制度,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移风易俗,努力改造落后的文化,努力防止和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和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对人们的侵蚀,逐步缩小和剔除它们借以滋生的土壤。七是注意在普及中不断引导、提高社会主义文化,逐渐培育起人们健康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及精神文化素养,为先进文化的前进和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根基。八是始终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保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沿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正确轨道,不断前进,健康发展。

知识出处

中国共产党甘南历史

《中国共产党甘南历史》

出版者:甘肃民族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甘南历史记录了甘南新民主主义时期党在甘南的活动,社会主义过度的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甘南党史人物等等的详细记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