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民族教育蓬勃发展的历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共产党甘南历史》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484
颗粒名称: 八、民族教育蓬勃发展的历程
分类号: G751
页数: 14
页码: 435-448
摘要: 党和政府在普及文化教育的同时,对民族教育给予高度重视,从教育方针、学制、课程、教材、经费和学生待遇、教育行政机构,以及对民族教育的特殊照顾等方面,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甘南在认真执行党对少数民族政策过程中,从实际出发,通过调整民族教育的内部结构,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加强民族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等,从而使全州的民族教育事业不断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关键词: 民族教育 教育事业发展

内容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教育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民族教育与民族工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普及文化教育的同时,对民族教育给予高度重视,从教育方针、学制、课程、教材、经费和学生待遇、教育行政机构,以及对民族教育的特殊照顾等方面,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甘南在认真执行党对少数民族政策过程中,从实际出发,通过调整民族教育的内部结构,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加强民族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等,从而使全州的民族教育事业不断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恢复和巩固发展民族教育事业
  解放前,甘南藏区的教育事业非常落后,各族人民没有享受教育的权利和条件,特别是绝大多数藏族群众没文化,处于文盲状态。而藏族文化的标志和沿袭主要是寺院的宗教文化和经院教育,近现代教育尤为稀少。1949年10月甘南解放时,全州只有小学91所, 中学2所,师范1所,学生1900余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645人。这些学校大都集中在少数城镇和交通沿线,而广大牧区和偏远村寨, 学校廖廖无几。碌曲、玛曲两县境内,竟无一所学校。
  解放后,党把发展民族教育作为落实民族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始终贯穿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各项任务之中。由此,从中央到省、州、县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民族教育的方针政策。1949年11月,作为临时宪法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指出:“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各少数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其语言文字,保持或改革其风俗的自由。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事业。”1951年元月,甘肃省文教厅明确指出:“加强少数民族教育工作,恢复发展西北中学、陇东师范等少数民族学校。对办学条件困难者,应给予补助,对民族杂居地区,应对少数民族予弟入学提供各种便利。少数民族中、小学校内的少数民族学生,可全部给予助学金;一般中等学校中,对少数民族学生应给予适当照顾,中等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可全部给予公费待遇。少数民族学校班次应增设民族语文和民族历史课程,原有之宗教课程,应予以保留或改为选修。”1951年9月,政务院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少数民族教育工作的指示》。这是全国解放后的第一个发展民族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它对民族教育的基本方针、学制、语言文字、干部培训和经费等都作了原则规定。解放后,甘南的民族教育基本上是遵循和依据这个《指示》进行的,从而使民族教育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各类民族中、小学数量逐年增加,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恢复和发展各级各类学校。甘南解放后,党和政府在接管旧政权的同时,也接管了原有的学校,包括民族宗教团体办的学校。并对各地停课的学校,采取一系列开学、复课措施。对牧区和边远山区通过各种形式,向少数民族群众进行宣传普及科学文化知识重要性的教育。1950年,夏河县和卓尼自治区(县级)分别成立了文教工作队,深入基层,进行流动施教。是年,夏河简易师范学校扩大规模,改为夏河初级师范学校。并被省文教厅确定为甘南的民族学校。1951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创办了卓尼简易师范学校。到1953年时,夏河和卓尼两县的各小学高年级都增设了藏文教学。同年,全州小学发展到129所。1953年10月,甘南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后,下设文化教育处,甘南的民族教育有了行政管理机构。1956年,碌曲和玛曲两个偏远牧区县各办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所小学。同年8月舟曲县成立了初级中学,招生55人,有教职员4人。1958年合作一中、临潭二中和临潭三中(现卓尼中学)相继成立。1958年6月,甘南藏族自治州畜牧学校在碌曲县尕海公社郭麻滩成立。至此,全州有完全中学1所(临潭一中),初级中学4所,初师2所,初专1所。
  1958年,在全党全民大办教育的推动下,甘南的小学数量猛增。当时提出“苦战3个月,实现全州普及小学教育”的口号,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全州就出现“社社、队队有小学”的景象。5月底,全州的小学达到404所。纯牧区的洮江县(今碌曲县和玛曲县)3个月内就办起帐蓬小学26所。但是,由于师资不足,办学条件极差,许多学校实际上空有虚名。但在这强制办学的形势下,大部分学龄儿童还是上学了。从而使那些入学儿童或多或少地接受了一些文化知识的启蒙教育。随后,在3年经济困难时期,全州对小学进行了大幅度削减。1962年10月,全省文教工作会议后,增教育厅对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精减作了如下规定:①把现有的学校坚决稳定下来,并切实办好。②对因撤销学校过多而现有学校布局极不合理的地方,根据需要可以恢复或增加一些学校。③对有困难的牧区、半农半牧区的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提高助学金比例。④对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的超龄学生,家长同意复学的,准其复学。这样使全州小学教育基本恢复正常。同时对各级中学也进行适当调整,整顿了一部分全日制中学,改办和兴办了农业中学及其他职业中学。到1963年底,全州有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3所,小学附设初中班3处。全州除玛曲县外,其余6个县和州府合作都有了中学或小学附设初中班。从而使学校布局渐趋合理,民族教育的发展有了稳定的良好开满。
  2.培训和壮大民族师资队伍。解放初,甘南仅有中小学教师90余人。为尽快培养少数民族教师,全州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先对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经过几年的学习、教育、改造后,多数人基本上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能勤勤恳恳地耕耘在教育战线上。但甘南的师资远远满足不了教育发展的需求。因夏河初师规模小,招生有限,所以很难适应甘南民族教育发展的形势。仅临潭县初级教师缺额达80%,而在职的初小教师大多是小学程度。藏语文教师更为奇缺,有些学校聘请寺院活佛和喇嘛任教,但数量很少。为尽快解决教师缺额问题,州、县招收了部分失业、失学的知识分子,经过短期培训后,补充到教师队伍中。同时要求国家尽快支援分配一大批中小学教师,逐步解决师济困难问题。1955年秋,西北民族学院干训班增设了藏族初级师范班,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小学教师,甘南保送了30名学员。同年,省教育厅颁发了《甘肃省举办少数民族师资训练班的计划(草案)》,使全省的民族师资培训工作有了长足发展。到1956年底,全州小学教职员工达610人,普通中学教职员有82人。这样,初步组成了全州的教师队伍。
  在1957年的“反右派"中,全州中、小学教师中有254人被错划为地、富、反、坏、右分子,占教职工总数的38%。从而造成师资力量更加薄弱的现象。再加上3年困难时期,全州对教师队伍进行了大精减。共削减中小学教师290人,其中:由中学教师调整到小学任教的13人;从小教调整到行政单位的30人;因生活困难调回原籍的170人;精减下放15人;离职休养60人,开除公职2人。这样,使本来就很奇缺的教师更加减少了,造成了许多学校的“关、并、撤”。据统计,当时全州平均每所小学仅有教师9人。1962年10月,甘南的教师编制有所放宽,有的学校聘请了一些民族上层人士和当地有威望的民主人士,担任名誉校长。对暂时配不上藏文教师的学校,吸收一些思想进步、表现好的还俗僧人任教。从而暂时缓解了全州小学教师严重缺员的矛盾。到1965年底,全州共有小学教职工893人,普通中学教职工147人。
  3.不断增大对民族教育经费的投入。建国后,甘南主要有国家和集体两种办学形式。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经费逐年增加。自1951年起,政府每年增拨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教育补助费,解决学校的设备和修缮,并对高寒地区的教师在御寒装备方面予以照顾。1952年,省政府拨给夏河和卓尼各2万元。1953年,省政府除正常的教育经费外,对甘南的教育投资达40万元。中等学校少数民族学生的人民助学金按百分之百发放。少数民族小学生每人发补助费1元。夏河、卓尼和临潭3个县对少数民族小学生每月按10%发给助学金。少数民族小学的设备补助费:按每学期完小100元,初小50元分配。修缮费补助:按完小100元,初小60元发放。1957年,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对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学生减免学费的规定》,碌曲县和玛曲县继续免收学费,以后卓尼县和夏河县也开始实行免收学费。1959年,甘南州财粮局共下拨教育事业费110.6万元。省政府给甘南下拨全日制中学生伙食补助费3.2万元。从1958年至1961年,因平叛和反封建斗争,及受“左”倾路线的干扰,国家对甘南少数民族的教育补助费曾一度停拨。1962年5月,省教育厅对少数民族教育补助费的使用,作了新规定:一是纯牧区小学少数民族学生免费供应课本,半农半牧区的贫困少数民族小学生免费供应课本;二是纯牧区小学二年级以上的少数民族学生和半农半牧区小学五年级以上的少数民族学生,家庭贫困、学习努力者,可享受助学金,比例为在享受班中少数民族学生的10%至20%。每人每月8元,一学期评发1次;三是少数民族普通中学生,根据困难情况,除一般人民助学金的评发外,未能评得的可在少数民族教育补助费中,增加适当助学金额;四是在牧区、半农半牧区工作的中小学教师,因生活困难者应在教师福利中予以补助;五是民族教育补助费除解决上述问题外,结余部分可用于购置牧区、半农半牧区专设民族学校的教学设备。1963年,国务院批转了《关于改进民族自治地方财政管理的规定》,使甘南的民族教育经费再度增加。
  民族教育事业的劫难和徘徊时期
  1966年“文革”初,州、县各级教育行政机构陷于瘫痪。从1967年至1968年,州、县革命委员会相继成立后,教育行政机构全被撤销,直到1970年才在州、县革命委员会政治部下设教育革命组。1972年又恢复了州、县文教局,但全州停止编写藏文教材和开设藏文课,取消、降低国家原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助学金和一些免费待遇。把一些牧区的寄宿制小学改为走读小学。在甘南的藏族聚居区,小学教育遭到较大损伤,普通中学则畸形发展。广大教师被污蔑为“臭老九”,一大批教师被打成“牛鬼蛇神”,一部分教师被关进“牛棚”,教学秩序出现了一片混乱。在“文革”中期,全州又提出“队队办小学,大队办初中,社社办高中”的口号,盲目发展学校,一味追求数量。这样,使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严重不足;社请教师、民办教师急剧增加;教学质量明显下降,学生合格率很低;一度出现了“中教不够小教顶,小教不够招社请”的现象。1972年8月,上级提出对全省民族教师进行培训,民族地区的中、小学要扩大招收少数民族学生,提高少数民族儿童入学率。要求自治地区开办民族语文教学,在收入低的地区扩大助学金享受面,恢复少数民族学生的口粮供应制度。1974年,甘南民族学校成立(现甘南藏族综合专业学校),开设了藏语文专业,其他民族学校班也陆续增设了藏语文课。1975年1月,省委批转的《全省牧区工作会议纪要》指出:一是要积极发展牧区教育事业。二是要认真培养、充实少数民族的教师队伍。三是要搞好少数民族文字课本的编译和发行工作。四是要充分照顾牧区学校基建经费的需要。五是坚持适合牧区特点的多种办学形式,尽快普及小学5年制教育,积极发展中等教育。六是要认真开展扫盲工作,特别要注意扫除牧区的青年男女文盲。
  1975年9月,甘肃省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普及牧区小学经验交流会在合作召开,会议推广碌曲等地普及牧区小学教育的经验,认真解决牧区入学儿童流动量较大的问题。但在这时,对全国民族教育发展方向起主导作用的是,学习江西共产主义大学和朝阳农学院亦工亦农的经验。此前,党的教育方针仍然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此全国大气候的影响下,甘南的民族教育忽视了文化知识的学习。增加了学生的体力劳动课目,曾一度偏离学校教育的大方向。在“批林批孔"运动中,甘南批判所谓的''资产阶级正规化”和“重寄宿制学校,轻流动办学的思想”,又使民族教育陷入了难以自拔的泥潭。
  民族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州委、州政府从甘南的实际出发,在教育战线上进行全面的拨乱反正,及时调整教育部门的组织机构,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加强民族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从而使甘南的教育事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实践证明: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民族教育对甘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因此,教育要适度超前发展。发展民族教育应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走改革开放和创新之路。应更新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试制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强学科建设和调整专业设置。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的素质。进一步深化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国家也应对教育增加投入,不断扩大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规模。这样,才能使民族教育事业稳定、健康地发展。
  1979年7月,全省畜牧业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民族地区师资的培训,适当增加民族地区的教育经费,力争两三年内在每个生产队办1所小学,有条件的公社办1所初中,每个牧区县办1所完全中学,逐步普及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1980年,省委下发《关于加强民族教育的问题和工作意见》,比较系统地提岀对民族地区的现有学校进行调整,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小学和寄宿制学校。为加快甘南民族教育的改革步伐,建立健全各级教育制度,州人大颁布了《甘南藏族自治州发展民族教育的试行意见》及一系列方针政策,从而又开始办重点小学,设助学金,为牧区学校创造寄宿条件。开设藏语文课程,同时积极、稳步地调整教育内部的结构和比例关系。另外,州、县教育行政部门还组织工作组,到农牧区调查民族教育的发展史和现状,总结经验教训,并先后3次组织人员赴其他少数民族塔、区考察,学习发展民族教育的经验。为进一步搞好民族教育工作,全州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重点加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民族教育工作的领导。从1985年起,为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学生上学,全州对藏族等少数民族中、小学生一律免费供应课本。对牧区中、小学寄宿生和农村家庭离校5公里以外的中学生,恢复“文革”前''按城镇学生标准供应口粮”的规定,对寄宿制中、小学藏族学生和民族班学生,不仅免收学费,还按月发放助学金(合作一中民族班学生每人每月25元);其他寄宿制中学生每月10元。大中专学校招生时,对少数民族学生按比例降分录取。从1980年以来,甘南向省内外大中专学校选送了一大批代培生,其中藏族学生占80%。州、县在部分寄宿制中、小学还投资兴办牧场,增加勤工俭学收入,改善办学条件,并加强民族语言文字的教学工作。采取的主要措旋为:
  一是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壮大少数民族教师队伍。在1957年的 “反右派”和“文革”中,甘南教师队伍中造成的冤假错案比较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州、县狠抓落实知识分予政策工作。全州先后平反了400多名教师的冤假错案,纠正了300多名教师的历史遗留问题。同时对“文革”中造成甘南教育摊予的过大,战线过长,布局不合理,教师素质差和少数民族教师奇缺的问题,逐步进行调整和解决。据1978年的统计:在全州3378名小学教师中,就有民办代课教师2037人,占全州小学教师的60.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中、小学民族民办代课教师,进行短期培训,并通过业务和文化考试,从中选招了部分公办教师,辞退了部分不能胜任的民办代课教师,为改善教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创造了条件。到1984年,全州共有小学教职工3349人,其中民办代课教师567人(仅占小学教职员工总数的16.9%)。在小学教师中,中师、高中以上毕业者2334人,占教师总数的73.2%。全州有少数民族教职工1310人,占教职工总数的39.1%。其中:藏族教职工1094人。在232所用藏语文授课的小学中,藏语文教师有521人。据1990年底的统计,全州有小学教职工3305人。其中:少数民族1477人,占总数的44.7%;藏族1168人,占少数民族教职工的79.1%。全州有小学专职教师3109人,其中民办招聘教师2126人。有中师和高中以上学历的2420人,占77.8%。有2244人评聘了专业技术职务。其中:高级教师442人,一级教师1006人,二级教师609人,三级教师187人。
  1979年改革开放前夕,全州普通中学共有教职工802人,其中:专任教师648人,藏族教师64人,占8%。中专教职工173人,其中专任教师80人,少数民族教师49人,占28.3%。到1990年,全州普通中学教职工有1500人,其中:少数民族444人,包括藏族321人;全州有中专教职工324人,其中:少数民族135人,(内含藏族105人),占中专教职工的41.7%。有职业中学教职工37人,其中少数民族8人(含藏族4人),占21.6%。在全州1424名中学、中专、职中专任教师中,大学本科以上的254人,占17.8%;大专以上的736人,占51.6%。在全州进行“双语教学”的21所藏中和8年制学校中,有藏语文教师102人。
  1985年,甘南创建了第一所高等学校,即:合作民族师范专科学校。初建时,有教职教工101人,其中专任教师42人(有讲师2人)。到1990年,合作师专有教职工178人,其中少数民族教职工52人(含藏族41人)。在80名教师中,有副教授3人,讲师21人,助教34人。有硕士生3人,大学本科生69人,大专生6人,中专生1人。到2000年底,全州共有教职工5667人,其中专任教师5049人,少数民族教职工3085人,占54%。
  1989年甘肃省中医学院藏医系附设于甘南州卫生学校,有专职教师1人,兼职教师5至6人。
  教师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使甘南的民族教育事业出现了日新月异的新格局。这支教职员工队伍,忠诚于党的民族教育事业,扎根在广大农村和牧区。他们艰苦奋斗,辛勤工作,努力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和造就新世纪的人才,不断提高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全身心地致力于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二是建立健全从小学、中学教育到中专、高等教育的民族教育体系。1980年,省委颁发的《关于加强民族教育的问题和工作意见》中指出:甘南全州有小学1237所,能教一二年级藏文的教师只有406名,平均2.8所学校才有1名藏文教师。不少小学生因语言不通,处于学生听“天书"的状态,农牧民家长很不满意。结果是学校办的多,但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生不多。为此,必须贯彻“八字”方针,对现有的学校进行合理调整。调整的步骤、方法,各地可根据经济条件、城市人口的集中和牧区分散的具体情况,量力而行。必须保证质量,讲求实效,在近一两年内,把学校的布局、规模、结构等,调整到客观条件和师资力量许可的范围内。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小学和寄宿制学校。应该承认差别,避免平均使用力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下决心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真正培养出道德品质好,有一定文化专业知识的少数民族建设人才。根据牧区居住分散,流动性大,学生不易巩固的特点,必须坚持“以公办为主,集中为主,全日制为主,寄宿制为主”的办学方针,办好寄宿制学校。争取三五年内每个牧业县办1所寄宿制中学,每个牧业公社办1所寄宿制小学,逐年分期分批地实现。为此,是年州、县积极创办适应牧区、边远山区办学特点的寄宿制中、小学。首先在碌曲、玛曲和夏河3个牧业县创办了夏河的桑科、玛曲的曼日玛等5所寄宿制民族小学。接着在夏河、玛曲两县创办了两所寄宿制中学。1981年,合作一中等学校设立了民族班。1982年又在迭部、卓尼和夏河创办寄宿制民族小学6所,舟曲县改建藏族中学1所。碌曲县创建寄宿制藏族中学1所。1984年卓尼县和迭部县创建了寄宿制藏族中学。到1999年底,全州共有寄宿制小学62所,中学7所。
  为加快发展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步伐,缓解少数民族师资不足的困难。1986年,合作民族师范专科学校正式成立,设立了藏语系、汉语系、政史系、数学系。1989年,在甘南卫校开设藏医班的基础上,甘肃省中医学院藏医系成立,并附设在甘南卫生学校。这样,全州逐步形成和完善了从小学、中学教育到中专、高等教育的民族教育体系。到2000年底,全州有各类小学699所(含牧读小学和村学),独立初中6所,完全中学20所(含7所藏中),职业中学5所,中专4所,民族师范专科学校1所,大专藏医系1个。
  三是逐步实行双语教学。运用藏语文进行教学,是党的民族政策在教学中的体现,也是搞好民族教育的重要措施之一。在甘南藏区使用藏文、藏语教学,经历了缺少教师、教材和授课学校布局不合理的曲折过程,严重影响了牧区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后,甘南的藏语文教学得到恢复和发展。1982年,全州召开第一次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在总结交流经验的基础上,作出 《关于积极稳步地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和颁布《藏族中小学工作条例》,确立了“两个为主”的教学体系。1984年,又制定了《12年制藏族中小学教学计划》。经过10多年来的实践,初步形成和完善了双语教学体系。1999年底,全州用藏、汉两文进行双语教学的学校有251所,其中:小学225所,中学26所。共有学生24,474名。
  四是保障和筹集民族教育经费。甘南的民族教育事业之所以能较快地发展,是与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为解决全州在发展民族教育中的困难,多年来党和国家在财力、物力上给予了特殊照顾。在办学经费上,除按一般汉族地区开支标准拨给正常的教育经费外,还专设了少数民族教育补助费,以解决少数民族学校的设备和困难学生的生活。
  1980年,碌曲、玛曲和夏河3个县在创办5所寄宿制民族小学和两所寄宿制藏族中学的过程中,政府投入了大批资金,每所小学一次性投资6万元,中学10万元。州、县从增收的地方财政中又划出一定比例的款额用于民族教育。每个乡每年从新筹措的公益金中,提取50%用于教育。州、县还成立了普及初等教育基金会,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集资办学。对全州少数民族学生一律免费供应课本,对寄宿制民族中、小学生免收学费,并发给助学金。从1982年到1987年,全州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总投资为2300多万元。其中:中央下拨的专项补助款近900万元。省上统筹和财政专项补助费1200多万元。州、县和群众集资169万元。全州共新建校舍8.5万平方米,改建校舍2.3万平方米,维修校舍9.3万平方米。购置桌凳共2万多套。校舍危房的比例由1982年的30%下降到1988年的16%。全州集中财力共建寄宿制小学41所,寄宿制藏族中学6所,还扩建了部分规模较大的普通中、小学,新建教学楼30余幢。在1989年和1990年两年中,全州多渠道集资623,093元。全部用于集资办学和校舍建设。这样,使全州的各类学校基本实现了“一无(危房)、两有(书本、课桌)”。危房比例从1988年的16%下降到1992年底的5.5%。
  五是向高一级院校积极输送大中专学生。多年来,省教育厅根据国务院有关教育工作的指示精神,对促进发展民族高等教育实施了许多有效措施。首先在高等院校举办民族班,如在兰州大学、甘肃工大、西北师大、甘肃农大、兰州医学院及重点中学等,为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开设民族班,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其次,对民族学生实行择优录取和规定适当的照顾比例相结合的方法。实践证明,这是培养少数民族人才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1990年,从甘南州招收的大专以上学生共2084名,其中藏族782名。招收中专生12,230名,其中藏族2739名。甘南籍学生曾到国外留学的有21名,其中藏族5名。
  总之,甘南藏区的民族教育事业,在党的民族教育政策光辉照耀下,在州、县、乡各级党政组织的普遍关怀和重视下,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呈现出全党全民大办民族教育的新气象,掀起了科技兴教的热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州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与全国、全省的教育发展形势和教育发展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全州的民族教育事业还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需求,民族教育的发展处于相对滞后。因此,今后全州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精神,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针,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全面落实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各项措施。加大教育投入,实行免费或低费教育。注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并积极创造条件,实施特殊有效的方针政策,不断提高广大少数民族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和升学率,提高教学质量,为21世纪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知识出处

中国共产党甘南历史

《中国共产党甘南历史》

出版者:甘肃民族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甘南历史记录了甘南新民主主义时期党在甘南的活动,社会主义过度的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甘南党史人物等等的详细记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