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乡镇企业的崛起与提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共产党甘南历史》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482
颗粒名称: 六、乡镇企业的崛起与提高
分类号: F279.24
页数: 8
页码: 422-429
摘要: 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民的一大发明创造。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农牧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在农牧村中解放出一大批劳动力。随着农牧村产业结构深层次的调整,也必将进一步加速全州农牧村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为深化农牧村改革和实现现代化,开辟出一条新路来。
关键词: 乡镇企业 企业改革

内容

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民的一大发明创造。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农牧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在农牧村中解放出一大批劳动力。即时农牧民迫切要求进入工业领域创办企业,于是乡镇企业就异军突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甘南州的乡镇企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单一到多元化的长足发展,成为全州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据2000年12月底的统计,全州共有乡镇企业10,883个,从业人员22,497人;年总产值达3.98亿元,年均增速20.9%;年上缴税金713万元,保持着15.2%的增速。全州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全州农村社会总产值的32.4%;乡镇工业占全州工业总产值的31.7%。因此,它是甘南经济不可忽视的发展要务之一。
  全州乡镇企业的演变过程和发展方向
  20余年来,甘南的乡镇企业经历了4个发展演变阶段:一是80年代初农牧区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由公社或大队办的一些具有全民所有制性质和集体所有制性质的社队企业,当时叫“社办厂”,其经营方式主要是出卖农、林、牧原材料,如木材、牛羊畜产品等。目的是为了增加社队的经济收入。参与的农牧民承包前记工分,承包后发少量工钱。二是在1984年政社分开,改公社为乡(镇)后,统一改名为乡镇企业,是指以集体经济为主的多种经济成分的企业总称,它包括乡、队(村)办的企业,部分社员联营的合作企业和其他形式的合作工业及个体企业。而甘南的大多是继续由乡(镇)和行政村合办或自办的集体企业,其产品除营销农、林、牧原材料外,还有许多农、林、牧原材料的粗加工产品,目的是为社队增加收入,参加的农牧民都发一定的工资。但随着农牧区经济政策的放宽和集市贸易的发展,有些农牧民在乡镇企业的名义下,从事商品交换,营销农、林、牧、副等产品,个体农牧民直接从中获得经济效益,增加了收入。三是在1993年州委、州政府做出《关于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决定》,把乡镇企业作为发展农牧村经济的战略重点,从而加快了甘南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主要表现为乡镇企业的数量增多,规模扩大,产品的类别增加,技术含量和档次不断提高。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颁布后,以法定的形式明确了当时乡镇企业的概念和内涵。即:乡镇企业是指农村经济组织或以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范围内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不论是农村集体经济或农民在城市或异地乡、镇,交叉举办的开发农村资源或安置农村劳动力的企业,只要承担支援农业的义务,均按乡镇企业对待。这时的乡镇企业不但有集体所有制经济,而且有个体私有经济。不但在农村乡镇,而且延伸到中小城镇。农、林、牧产品的加工也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和储藏、包装、运输、供销等服务业结合起来,立足于农业,重点服务于农业。1999年,州委、州政府又做出了《关于乡镇企业发展与提高的决定》,明确了指导思想,确定了发展目标。四是在全国基本完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并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后,乡镇企业实际上已上升成为农村的第二产业,它包括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三大类,构成了中国农村以加工业为主体的工业企业体系,它的产品功能已经冲破了仅仅为农业服务的这个范畴,是为全社会服务的,或挤身,或占领国内外市场,其目的是为国家增税,农民增收。这是甘南乡镇企业进入新世纪后的发展方向或路子。发展乡镇企业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条件
  多年来,甘南乡镇企业在前进中探索出一条自己的发展路子,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转变了传统的农业观念。全州乡镇企业的发展改变了以往农牧村单一的产业结构,打破了传统的生产方式,使自给自足、温饱即安的小农意识逐渐被商品、市场、竞争、效益、质量等新思想和新观念所代替。有相当一部分农牧民走出田间地头、草山帐圈,从事商业贸易活动,创出了一条独具魅力的致富之路。二是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甘南乡镇企业的发展,改变了过去单纯依靠种植、养殖业支撑的农村经济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向多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提高了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也指明了农村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长远方向。它的发展拓宽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门路,全州已有22,497人放弃种植、养殖业而从事加工经管活动,多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2000年全州农牧民人均从乡镇企业的发展中,获得收入104元,占纯收入的9%。三是经济总量迅速扩大。“九・五”期间,甘南乡镇企业坚持“一手抓发展与提高,一手抓改革与巩固”的基本思路,抢抓机遇,突出重点,精心建设,扶持发展,已建成一批门类较为齐全、能生产较精致产品的骨干企业,经济总量不断增大。四是运行机制日臻完善。经过长期的实践,全州的乡镇企业基本上形成自主快速决策、用工能进能出、分配酬劳挂钩、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等灵活有效的经营机制和管理机制。尤其是《乡镇企业法》的颁布实施,依法保证了它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目标和主攻方向,既保护了合法权益,又提供了法律保障依据。五是扩大了对外开放的知明度。全州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强了同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了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尤其是近几年来,全州乡镇企业编制了招商引资的项目资料库,参加了省内外各种形式的洽谈会。在2000年向外推介的71个项目中,签约12个,实现了新突破和新发展,为进一步扩大甘南的对外开放,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但是,甘南的乡镇企业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为:一是定位不高,产业归属不明确。因而在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它所扮演的角色不突显。在总体发展决策和人们的思维观念中,认识上不如国有企业的份量那样重,因而长期以来使其形不成经营规模和档次,效益也上不去。二是在指导思想上的观念陈旧。特别是小农意识和轻商、轻工观念转变得不够彻底,也不到位,没有真正树立起“无工不富”的思想。在经济行为上,抓特色产品的好景不长,不能做强、做大,不能锦上添花。在实践中,不能很好地驾驭操作乡镇企业灵活、多样的机制和优势。三是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由于甘南的乡镇企业起步晚,发展过程是先快后慢,缺少应有的历史积累和雄厚的经济基础。其经营形式分散,规模较小,产品生产的主体是以粗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含量很低。再加上缺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运行的基本要素条件,因而经济效益下滑,发展速度减慢,整体效益偏低。四是产业链条过短,缺乏统一的外延性。全州乡镇企业生产的产品连州内市场都满足不了,往往被外界乡镇企业所生产的同类商品占领全州市场,形成投资大,贡献小的反比现象。五是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在主导思想上普遍忽视了对乡镇企业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整体优化的研讨和探索,没有形成协调一致的共识,因而对其资金投入量小,优惠政策的落实面狭窄,还没有真正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六是经营管理机制不顺,全州自农牧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体经济基本上被掏空。村(组)等组织实际上成了一种行政区域的管理概念,没有形成一种有实力的经济实体和有组织的经营管理机构,生产和经营管理脱节,很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所有这些,都有待于今后认真加以解决。
  发展乡镇企业的思路与举措
  实践证明,发展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必由之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是当前甘南农牧村进行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大调整的突破口,也是加快农牧区工业化建设进程的重要内容。更重要的是,还是国家增稅、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进入新世纪后,必须引起各级党政组织和领导对乡镇企业的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深入探讨;理清思路,明确目标;转变观念,取得共识;制订规划,落实举措。特别应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八大要素”规律,即:资本、人才、高新技术、市场、名牌产品、法律、优惠政策、机制。八者缺一不可,要统筹安排,全面兼顾,合理解决。切实把乡镇企业作为全州农村中出现的新型的第二产业来抓,一抓到底。目前,发展甘南的乡镇企业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扩大开放、科技兴企为重点,一手抓发展与提高,一手抓改革与巩固,集中开发,整体推进,实现与农牧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农牧民增收相协调,并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大胆实践,落实“双10计划”即到2003年底建成10个年产值100万元的农牧型龙头企业;建成10个年产值1000万元的小城镇;到2005年创建1户产值超亿元的龙头企业;新建2个省级乡镇企业示范区,组建3个企业集团(农畜产品加工、建筑、旅游),建成40户产销收入30万元的加工企业和新创5个省级优质产品。全州乡镇企业总产值力争达到9.65亿元,年均递增20%,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3.9%。其中:工业产值达到2.9亿元,年均递增15.2%,占全州工业总产值的56.9%。
  为实现新世纪乡镇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任务,推进全州乡镇企业朝农牧村第二产业化方向迈进的步伐,进一步建立健全乡镇企业深层次、大力度发展的完整体系,宜采取下列措施:
  第一,以吸引州内外民间资金为活力,为乡镇企业建立一整套 “资本积累”的全方位社会融资体系。一是应继续努力争取国家每年对贫困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转移资金;二是应千方百计地争取银行对农牧村的信贷资金;三是应从政策上扩大农牧民对乡镇企业投资的吸引力度;四是应通过招商引资,发展“光彩事业”等,竭力拓宽社会融资渠道。同时,乡镇企业也应该注意本身的资本积累,不能不管盈亏,年年花光、用光,不搞资本积蓄。特别要注意流动资金的储存问题。
  第二,以农畜副产品为基础性资源原料,建立特色产品生产体系。在甘南,不但要建立养殖业、种植业、药材业的生产基地,而且更应大力开发建立旅游商品、民族生产生活和文化用品的加工、服务体系,逐步把生产这些具有民族、地方性特征商品的加工市场转移到州内来,然后再向外扩张和辐射。
  第三,以开发矿产品资源为依托,建立各类矿产品加工经营体系。当前,对一些储量不大的零星小矿,应以租赁或承包的形式下放给乡镇企业开发生产,培育一批金、银、铜、铁等有色金属矿产品的选冶中小企业,并抓住金、银民族首饰的加工增值和简单金属产品的制造,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矿产品生产、加工、营销体系。应在增加效益上做大这块“蛋糕”。
  第四,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以“就地取材”为原则,建立生产建筑材料的产业体系。随着全国西部大开发中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增大,对建筑材料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因此,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大好时机,就地取材,就地加工、生产,就地销售。要积极培育和发展水泥、砖瓦、石灰石、沙砾料等建筑材料的生产企业,也为改变全州基础设施条件提供物质保障。
  第五,以消费为重,点,以市场导向为杠杆,建立和完善商贸流通产业体系。应大力发展全州的交通运输业,加大人流、物流、财流和信息流的总量,不断刺激城乡生产市场和消费市场。组建联合经营的运输队,提高营运能力,开展客运、货运业务。注意发展固定商店和流动商店,在城乡之间架起农畜产品、工商产品的双向流通桥梁,活跃农牧村的商品贸易。
  第六,依靠法律和群众的智慧与力量,建立健全对乡镇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体系。《乡镇企业法》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颁布的诸多有关经济法规,是乡镇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依法运行的根本保障。在实践中,应广泛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探索和实践符合甘南实际的发展路子,建立系统、完整、灵活有效的经营管理机制。通过引导农牧民参与或入股形式,逐步建立和形成乡镇企业同农牧民风险共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利益同一性,基本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格局,并竭力减少乡镇企业的空白乡和村。
  第七,以信息服务为中心,建立和完善乡镇企业与市场间的中介服务体系。在当前的经济信息化时代,没有多功能的信息联络网站,去搜集、调查、汇编、分析大量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信息,并及时地反馈给企业是不行的。因此,不但要在经济发达地区建立甘南的信息"窗口”或办事处,而且应大力发展内外中介组织,把企业与市场有效地衔接起来,把商品生产和市场信息连结起来,从根本上解决产品无销路和产销不对口的问题,降低企业生产的市场风险。积极鼓励诸多能人领办各种方式的中介组织,形成营销大户和网络体系,带动企业进入大市场,参与流通和竞争。
  第八,以科研成果转化为重点,建立科研机构,完善科学合理的项目库和人才培训体系。在全州应设立为乡镇企业服务的研究机构,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提高企业的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科学合理地配置现有人才资源,用优惠政策吸纳和引进优秀的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才。集中优势,开展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尤其应吸收和运用科技含量高的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坚持近期计划与长远规划相结合的方针,不断加强项目的建设、论证,筛选出一批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甘南的产业规划,又有高档次、高规模、效益好的项目来。同时,也应重视人才的培训和提高,州、县应建立培训基地,加强乡镇企业员工的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生产加工的科技含量,从根本上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要把全州的乡镇企业上升为第二产业,必须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安排,重点落实,协调一致,注重实效,最终实现历史性的突破和发展。
  目前,进一步推动全州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必将使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和改善,同时也使国家财政税收大幅度增长。随着农牧村产业结构深层次的调整,也必将进一步加速全州农牧村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为深化农牧村改革和实现现代化,开辟出一条新路来。

知识出处

中国共产党甘南历史

《中国共产党甘南历史》

出版者:甘肃民族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甘南历史记录了甘南新民主主义时期党在甘南的活动,社会主义过度的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甘南党史人物等等的详细记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