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是全国五大畜牧业基地之一。作为全州基础产业的畜牧业,它在国民收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甘南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带。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为摄氏1至3度。在4.5万平方公里的总面积中,草原面积有272万公顷,占总土面积的70%。总理论载畜量为620万个羊单位,平均每个羊单位占草场0.4公顷。境内7县1市中,现有夏河县、合作(市)、碌曲和玛曲县为纯牧业县,下辖18个牧业乡。卓尼县和迭部县是半农半牧县。全州牧业人口为28.7万人,占总人口的40%。2000年全州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0.3%,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55.1%。主要牧业中人均年现金收入80%至90%来源于畜牧业。因此,畜牧业的发展对甘南的政治稳定、社会进步、经济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和举足轻重的作用。
梗概
建州以来,甘南各级党政组织认真贯彻执行党在氏族地区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以牧为主”方针,围绕畜牧业增产,牧民增收的原则,大力扶持和发展畜牧业生产。不仅迅速地恢复和改善了广大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在计划经济时代畜产品供求矛盾突出和生活困难时期,都为内地和国家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党的届三中全会后,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畜牧业,把它放在全州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来抓。1980年,州委、州政府作出了《关于发展畜牧业生产的决定》,提出“坚持以牧为主,调整结构,提高总增,增加商品”的发展方针,不断开拓和深化畜牧业改革,加强草原建设,加快实施“科技兴牧”战略,在全州牧区推行“承包到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牧业生产责任制。1995年州委、州政府又作出《进一步加快草场承包和草原建设的决定》,在全州实行 “草场公有,承包到户,有偿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草原承包经营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牧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牧区的生产力。到90年代末期,在全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后,州委、州政府又深化改革创新,实行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畜牧业的产业化经营,加大对草原建设的投资力度,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条件,取得了明显成绩。这样,无论是畜牧业的经营指导思想、生产模式,还是经营管理方式和经济效益,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进而推动了全州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截止2000年底,全州各类牲畜存栏数达到295.39万头(匹、只),其中:牛115.53万头,羊173.69万只,马6.17万匹。牲畜年总增率达25%,出栏率29.68%,商品率23.2%。畜牧业总产值共达2.72亿元,占全州国民经济总收入的20.6%。牧民人均纯收入达1180元。
历程与成果
建州近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甘南各级党政组织认真贯彻党的富民政策,坚持“以牧为主,牧工商三业并举”的发展方针, 紧紧围绕畜牧业增产,牧民增收这个中心,为推动甘南畜牧业的现代化建设步伐,为建设以高新科学技术为基础、以保护生态环境平衡为原则、以经济效益为目的的现代化生态畜牧业,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
一是坚持“国家辅助,自力更生”的投入原则,多方筹集资金,先后实施了以草原围栏、人畜饮水、牧民定居、牲畜棚圈、人工饲草基地和技术服务体系为重点的牧业配套设施建设,同时进行了以提高草场利用率、发展高效畜牧业和科技兴牧为重点的“牧区示范开发工程”建设,进一步夯实畜牧业的发展基础,改善了牧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坚持“科技兴牧、科学养畜”的方针,充实和完善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大力推广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加强科技培训力度,在基层行政村培养了一批科技骨干力量。使危害严重的“五病、六虫” 初步得到有效控制。“五良”(种、料、舍、医、法)技术和配合饲料、青贮氨化、人工种草、畜种改良、暖棚养畜、疫病防治、杀虫灭鼠等7项科技实用技术得到初步推广。科技在畜牧业中的贡献率由80年代的9%提高到30%左右。三是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和畜种价值的差异,及时调整了畜牧业的经营思路和经营战略,坚持“提高净增,控制总增,扩大出栏,加快周转”的原则,采取教育、行政、经济等手段,提高牲畜出栏率和加快周转。四是遵循“发展羊、稳定牛、压缩马”的思路举措,调整畜群结构,提高适龄母畜和良种的比例,使牛、马、羊的比例或比重趋向合理。五是贯彻"谁投资,谁受益,产权归己,允许转让”的政策原则,多渠道筹资融资,兴建各类活畜和畜产品贸易市场与集散地。并全面放开畜产品流通市场和价格。构建绿色通道,积极引导农牧民参与市场竞争和商品流通,既繁荣了市场,又加大了商品交易量,也使诸多农牧民走上经商致富的道路。六是依托畜产品资源的比较优势,各县(市)、乡(镇)创办不同规模和形式的以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干酪素、牛绒衣(裤)、乳制品、皮革制品、肉类加工、毛纺制品生产加工企业,一些产品已进入国内外市场,初步实现了加工增值,开始改变过去单纯依靠出售原材料获取经济利益的生产经营状态,迈出了畜产品向工业化建设发展的重要一步。七是以甘南的畜产品原料为基础,初步建成畜牧业产业化的雏形。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根据市场和消费的需求,先后制定了以牛羊肉基地、牛羊育肥基地、奶牛基地、绵羊改良基地等为支撑的,以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和专业市场为载体的畜牧业产业规划,并开始示范性运作,已初见成效。八是初步建立和形成了科技服务体系及网络。经过多年的努力工作,全州已有畜牧兽医站114个,草原站9个,草原监理站(所)7个,畜牧兽医研究所1个。全州畜牧系统及其事业单位有高级职称者31人,中级职称213人,初级职称426人。少数民族科技人员比例占52%。科研机构先后承担了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等科技项目20多种,其中有60余项获奖。
挑战与差距
由于甘南的畜牧业生产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广大农牧民依靠原始、传统、封闭的运作方式来从事畜牧业生产,再加上严酷、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历史诸多因素的制约及影响, 甘南的畜牧业不但存在着固有的先天性不足,而且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滋生了许多后天性的弊端,其发展步伐远远落后于全国建设现代化生态畜牧业的要求和进度。目前,甘南的畜牧业面临着生存和生态的双重压力:一方面牛羊太多,草场的承载能力超过了极限;另一方面草原退化和荒漠化严重,植被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两者严重地威胁着畜牧业的生存和发展。
从地域上看,甘南州位于甘青川3省交汇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受诸多崇山峻岭的包围和大江、大河的隔阻,交通闭塞,信息不灵,内外贸易不畅。广大牧区因海拔都在3000米以上而高寒缺雨,是最突显的典型性高寒草地气候特征。全年无夏季,仅有冷暖之分。没有绝对无霜期。植物生长期仅为140天左右。动物正常缺氧达30%以上。因此,与农业区的饲舍牲畜相比,牛羊生长周期普遍较长,食草量也大。羊一般2至3年出栏,牛4至6年成畜,马5至7年长成。从畜群结构上来看,由于长期原始、落后的游牧生产手段,传统粗放的经营管理方式,拉长了牲畜的周转期,同时也滋长了牧民竞相增加牲畜总量和“畜多为荣”的陈旧意识观念,形成“小而全”的不合理畜群结构,造成老弱病畜在畜群比例中达30%以上,种公畜比例在25%左右,而适龄母畜的比例明显偏低等不合理现象。
从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来看,长期以来由于对草原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加上天灾人祸,特别是人类违背大自然规律的活动所造成的破坏,使甘南草原生态环境陷于不断恶化的趋势:一是草场退化严重。目前全州退化面积占草地总面积的50%,仅鼠害面积就达53万多公顷。黄河沿岸的草地沙化面积达4万多公顷,而且每年以1%〜3%的速度在蔓延扩展。草原植物群落中,优良牧草所占比例逐年下降,并被大量毒草、杂草吞噬,而使牲畜适口性差的草种繁衍滋生,蔓延扩散。各地的每亩产草量和牧草的高度等都有大幅度下降。二是水资源锐减。全州降雨量逐年減少,数千眼山泉干涸,大部分山谷小溪绝流,数百个山、川大小湖泊水位明显下降,几十条小河流量骤减,地表径流量锐减。原有的8万公顷沼泽地缩小到不足2万公顷,绝大部分沼泽地变成了戈壁滩和植被稀疏的半干滩或黑土滩。三是水土流失严重加剧。20世纪80年代初,全州水土流失总面积为80万公顷,到现在水土流失面积扩大到115.6万公顷,增加了44.5%。白龙江的流量下降了20.66%,而泥沙含量增加了12倍。洮河的流量减少了14.7%,含沙量增加了73.3%o大夏河的流量减少了31.6%,含沙量增加了52.4%。四是物种生存的条件急剧恶化。由于草地退化、草原沙化以及水土流失,草场荒漠化等因素的影响,植被覆盖度大幅下降,野生动物种群大量消失。特别是与高原畜牧业休戚相关,而残存在青藏高原上的4万多头野牦牛急剧减少。物种区域分布缩小,江、河、湖岸的大量灌木丛已所剩无几。原始生物的多样形态受到严重威胁,正趋向于逐渐消失。
从全州畜牧业的经济总量上看,进入新世纪后,面临西部大开发的挑战和机遇,也受到周边环境的压力,其存在着总量不足,增长质量不高;社会发育程度偏低,基础条件差;自然环境严劣,基础设施脆弱;草地生态系统失衡,草场“三化”严重;产业结构单一,发展后劲不足;资金投入不够,国家扶持不力;教育文化落后,科技人才奇缺,从事畜牧业生产的牧民素质较低等诸多问题和困难。这些极大地制约着甘南畜牧业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有利因素
甘南不仅是全国、全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而且是黄河、长江两大水系源区,也是黄河、长江上游主要支流洮河、大夏河、白龙江的发源地。黄河第一弯就在州内,流程达400多公里。它的区域涵养水源功能非常显著。这里典型的草甸植被,根系草垫质优密厚,水源蓄积量极强,是防止黄河、长江上游地区水土流失的天然屏障。因此,它不但是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要地之一,而且是甘南草原畜牧业和几十万农牧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地,同时也是具有显明区域特色经济的优势资源区域。这里畜产品独特的纯天然度和无污染的原始性能十分突显,具有极大的加工、开发潜力和市场前景。
据国内外有关资料的记载,作为青藏高原生命先躯的藏牦牛,有极高的经济开发价值。它是目前世界上独有的原始类动物,是欧洲已经绝迹的野牛近亲。它生长在海拔2500至6500米人迹罕至的高寒山区。目前全世界在中国大约有1000万头藏牦牛,其中西藏约400万头,青海420万头,甘肃、四川等地有180万头,甘南有80万头左右。都属于保护性开发的原始动物种类。“藏牦牛浑身是宝”它的皮张大,产肉量高,绒毛纤维细长,可以加工毛衣和地毯。脊背上的粗糙毛可用来加工地毡和帽子。藏牦牛具有特大的肺活量,每立方毫米的血液中含有650万至900万个带氧的红细胞,是黄牛的4倍。牦牛肉中含有较高的蛋白质。牦牛的奶脂肪含量特别高,秋季时达9%,比普通奶牛高两倍多。另外青藏高原上现有野牦牛约4万头左右,与饲养的藏牦牛交配后的品种(如牦雌牛)为最佳牦牛品种。藏牦牛和黄牛杂交培育出的牛种(如西牦犏牛),从体格、重量和产奶方面都相近或超过了牦牛。甘南现有的美仁牦牛是饲养很广的地方良种,在个体性能方面具有难以估测的开发潜力。另外,闻名遐迩的欧拉羊、甘加羊等地方藏羊品种,也具有较高经济价值。这些都是甘南畜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内涵优势,也是建设和发展现代化生态畜牧业的有利因素之一。
思路与举措
90年代末,州委、州政府面临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和挑战,针对甘南畜牧业存在的问题,深入调查研究,重新认识州情,认真分析形势和有利、不利因素,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调整工作思路,确定战略目标任务,因地制宜地制定了一系列实现甘南生态畜牧业现代化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并逐步付诸实践。
第一,加强对畜牧业市场经济理论深层次的研究,建立与时俱进的、科学合理的畜牧业理论体系。确定新思路,制订总体规划。
1999年,州委、州政府确定甘南生态畜牧业迈向21世纪的新思路是:从基础入手,从难点突破,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加大投入,大力发展建设畜牧业,积极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并根据西部大开发和“十・五”计划与2010年规划,提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即:“解放思想促开放,扩大开放促开发,加快开发促发展” 和''坚持强化第一产业,突破优化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工作方针,确定了“13542”的发展战略工程。提出“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牢牢把握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团结奋进,加快发展的主导思想,努力实施“13542”的发展战略,依靠体制创新和技术进步,以调整促发展,以开放促开发,以五大建设(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农牧业产业化、工业经济、城镇改造建设)为重点,着力五大资源(畜产、矿产、水电、旅游、山野珍品及藏药)开发,坚持三个依靠(改革开放、发展科技教育、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超常发展特色经济,努力走出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发展路子”。
第二,落实草场承包政策,完善承包责任制。实行草场流转制度,保持草畜平衡,逐步建立健全现代畜牧业的运行机制。
草场承包到户,是对藏族千百年来从事传统畜牧业经营生产方式的历史性变革,也是进入21世纪后甘南藏区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进行深层次的重大调整和转型,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影响。党和政府根据经营与责、权、利统一及建、管、用统一的原则,首先解决畜牧业第一性生产资料的权属问题,把草原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开来,既克服以往草场''吃大锅饭”的现象,又解决长期以来草原建设中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问题,同时又调解了草场资源的合理配置,进一步推动向集约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经营发展步伐,更有利于牧村两个文明和小康建设的实施与发展。
甘南各牧业县、乡(镇)在落实草场承包责任制的过程中,一是坚持“草场公有,承包到户,有偿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总政策。承包期限为30年不变,一次承包到户。实行“一包四定”和“五统一”的服务。即:草场承包到户,以草场承包实用面积,定牲畜饲养量、定应交纳的各项提留和统筹费、定草原建设的投入、定依法纳税数额。由乡政府负责“五统一”的服务,即:统一制定畜牧业生产计划和经济发展计划;统一组织牧户开展草原基本建设和鼠虫害防治;统一组织牧户进行畜种改良和疫病防治;统一组织抗灾保畜;统一收缴各项稅费和管理使用公共积累。二是立足实际,着眼长远,以自然村为单位制定承包规划和承包方案。首先踏勘草原现场,丈量面积,分等定级,划定界限,登记造册,绘制承包示意图。其次,按照草场围栏、种草、棚圈、建房、饮水“五大配套”建设的合理布局,签订承包合同,发给草场使用证。并要求每户定期达到:33公顷围栏、45平方米住户、200平方米棚圈、不少于60平方米的暖棚和种草0.7公顷以上的目标,从根本上加强草原的基本设施建设。三是以产草量为基础划定草场等级,加大技术介入力度。一般参照地形、地貌、气候、水源、植被等因素,将草场划分为一、二、三等级,统一折算为标准公顷,然后进行承包。做到承包的所有草场都权属明确,四址清楚,标志显明,数据准确,图册相符。四是推行草场有偿使用制度。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和《草原法》的规定,全州大部分草场应确属为集体所有,但首先要承认牧民对草场的合法使用权,其次在明确责、权、利的基础上,政府与牧户之间签订《草场承包有偿使用合同》。主要规定:承包后的草场在30年内一般不随牧户人口、牲畜的增减而变更。政府的职能和义务是监督、检查牧户的生产经营活动,并提供“五统一”的服务。承包户也享有畜牧业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和支配权以及依法流转、租赁、接受国家或集体资助建设草原的权利。以实际承包的草场面积交纳使用费。如全州草场的使用费按每年每亩1元收取,可收入近4000万元,能大大增加对草原建设的资金投入,能初步解决人畜用水、灭虫灭鼠等单家独户解决不了的问题。五是建立草场流转制度。遵循自愿、有偿、合法和不改变草场用途的原则,允许缺畜、弃牧、丧失劳力、迁外居住等其他原因不能正常使用草场的牧户,可将所承包的草场以转让、转包、合作三种形式流转。双方共同提出申请,经村委会或乡政府批准后进行转交。县以上草原监理部门具体指导和监督检查草原经营权的流转,定期监测流转草原的生态环境、等级和牲畜数量的变化,督促当事人搞好草原保护与建设。六是认真解决草畜矛盾突出,供求严重失衡,草场载畜量负荷太重的难题。一方面草场面积有限,其产草能力呈下降趋势;另一方面牲畜总量逐年有增无减,对饲草的需求量不断上升。草场承包的目的是从根本上缓解这对矛盾。因此,各级党政组织应积极引导牧民转变经营观念,增强商品意识,坚持“以草定畜,依法治牧”的政策原则,减少存栏率,加大出栏率和商品率,把草场载畜量降到合理负荷的程度。首先应从理论上测算出全州当前272万公顷草场所能承受的最佳载畜量,掌握全局和局部载畜量的大体幅度,然后再分解下达到各牧村和牧户,并根据所承包的草场,具体核定合理的载畜量数额。做到心中有数,上下口径一致。按原有的甘南草场理论总载畜量620万个羊单位来推算,目前甘南的牲畜超载量达1/3左右,约为250万个羊单位。最佳载畜量应该是在150万至200万头(匹、只)之间浮动,其中藏牦牛至少要稳定在80万头左右。七是大力发展家庭牧场。兴办牧民家庭“六化”牧场是建设现代畜牧业的有益尝试,也是加快草原建设与保护的战略重点之一。“六化”是指:“草原围栏化、牧民定居化、圈舍暖棚化、牲畜良种化、饲草料基地化、疫病防治规范化”。首先应改变甘南畜牧业长期以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方式,大搞定居放牧。其次要求每户牧民建设33公顷围栏;45平方米的砖木结构住房;200平方米棚圈,不少于60平方米的暖棚;藏系绵羊和藏牦牛的良种率达60%以上;种植饲草0.7公顷至3.3公顷;每户培训一名防疫员,主要疫苗注射密度,羊达到90%以上,牛98%以上。通过牧民家庭牧场的示范建设,实现“五项指标”:①草地植被覆盖度达到90%以上,优良牧草比例提高到65%以上。②产草量平均每公顷提高到5850公斤。③畜均饲草料补饲水平达到65公斤。④牲畜良种率提高到65%以上。⑤牲畜出栏率、商品率分别提高到35.6%和29.2%。第三,加强草原植被保护,建设现代化的生态畜牧业,认真解决水资源紧缺的难题。
建设生态畜牧业,不仅要以科技为基础,而且要关注和重视畜牧业的社会效益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是一种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模式。目前,甘南畜牧业所面临最严峻的危机是草原的严重退化,大面积草场的荒漠化、沙漠化和盐碱化难以制止。主要原因是世界气候变暖后水资源向逐渐枯竭的趋向发展。据统计,从1990年至2000年底,全州平均气温升高了摄氏2至4度,降雨量减少了110毫米左右,特别是纯牧业区减少了120毫米上下。要遏制住这一发展势头,只有尽可能地狠抓草原建设和采取一系列的生态保护措施,主要是坚持“四个原则”,即:坚持“以全面提高草原第一性生产为主,适当控制和压缩牲畜数量为辅” 的原则;坚持以植被的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改良和植被重建为辅的原则;坚持以合理利用为主,封育和禁牧为辅的原则;坚持以建立多年生人工草场为主,一年生饲草料基地为辅的原则。应以生态效益为前提,以社会效益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全面规划,分类指导,整体推进,重点突出,建设一点,保护一片。注重特色,融入科技,加强建设和保护,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全州采取加强草地生态建设的主要措施为:
1.克服长期以来重牧轻草的倾向,牢固树立以草为本的思想,进一步提高对草原水涵养、气候调节、保持水土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在牧区还应逐步改变重牧轻草,牧民“用草不养草”的不良传统习惯。高度认识草原是草地畜牧业发展的基础,是牧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和物质环境条件,其和牧民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
2.坚定不移地推行草场承包到户制度,彻底解决草场“吃大锅饭”的问题。切实搞好草场承包到户工作,使草场真正承包到户,责任到户,进一步激发牧民保护、管理和合理使用草场、治理草地生态环境的热情,自觉调整畜群结构,加快周转,提高出栏,减轻草场承包负荷,缓解草畜矛盾,切实保护好草原生态。
3.严格控制载畜量,实行以草定畜制度。根据每户牧民承包草场的数量、质量和产草量,严格核定其养畜限额,发卡建档。并把承包草场与载畜限额、牧业税和集体提留相挂钩。做到有多少草,就养多少畜,承担多少义务。达到草、畜合理配置,相互适应。
4.加大治理草地生态的投入力度,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建立和完善投入保障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吸引省内外、国内外的投资者,投资甘南草地生态环境建设和与之相关的经济开发项目。积极争取国外赠款和优惠贷款。要抓住国家重视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机遇,对重点治理区应积极争取国家资金,进行专项计划治理。首先应优先使用当地牧民的义务工和积累工,充分发挥他们在草地生态环境建设中的群众性投劳作用。其次应认真建立草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使建设者受益,享用者尽责。此外,还应努力争取建立甘南草地生态环境保护区,设立国家级或省级保护基金,为甘南的草地生态建设提供资金来源保障。
5.注重科技兴草,加强草原建设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应大力依靠科技进步,发展人工草地,推广优良牧草和草地保护改良技术,灭除毒杂草,改善和促进优良牧草的生长。进一步加强草原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力度。并加强水源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草地资源环境的再调查工作。建立草地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体系和数据资料库,为科学决策服务,努力走科技兴草的路子。
6.严格执法,依法治草,逐步将草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全州应广泛、深入地宣传国家的《环境保护法》、《草原法》、《土地管理法》、《水资源法》、《水土保护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和省、州制定的与之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提高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草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治理建设成果,真正做到依法治理草地生态环境。竭力建立健全以环境保护法和草原法为基础的各项行政法规体系。同时加强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执法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做到秉公执法,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以保障草地生态环境建设目标任务的顺利实施。
7.集中资金、技术和力量,采取生物的、人工的、化学的等手段,积极开展草原防治鼠虫害工作。高原紛鼠、中华盼鼠、高原鼠兔等,大多是草食哺乳动物,对草原的破坏力极大。一方面鼠类采食的是优质牧草,与牲畜争食,降低了草场的载畜能力;另一方面,鼠类挖洞掘土,破坏牧草根系,覆埋地面植被,生化土壤结构,一片片绿草往往变成“黑土滩”。此外,草原蝗虫和草原毛虫等对草地植被的破坏也相当大。因此,应把治理草原鼠虫害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来落实,在今后10年内,使全州鼠虫害防治面积达到51万公顷。首先应控制畜牧业示范区的鼠虫害蔓延趋势,其次全面控制鼠害密度,第三步进行必要的扫残工作。这样,使当地的鼠虫害基本得到遏制,草地植被向良性化演移。这些都对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良性循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8.依靠国家力量,从根本上解决因冰山后退,世界气候变暖而草原降雨量逐年减少的难题。近年来,全州的大片草地(包括邻近的川、青两省草地)降雨量比五六十年代减少了近1/4。每逢春夏季节,当草原需要雨水时,往往天空云层低,雷声大,闪电频繁,狂飙急骤,就是降不下雨来,或者降雨量稀少。从而造成了大片草原因长期缺雨干旱,逐年荒漠化急速发展的趋势。对此,应建议国家立项投资,可否采用高科技的飞机人工降雨和辅助降雨及兴建特大型水电工程等办法来解决。这些方式投资大,成本高,风险也大,单纯依靠地方政府是无能为力的。只有增大草原春夏季的降雨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草地因缺水而造成的严重“三化”问题。
第四,实施科技兴牧战略,倡导科学养畜方略,努力建设“两高、一优”的畜牧业经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养畜是甘南畜牧业向现代化推进的重要内容和必经之路。从现阶段甘南畜牧业的状况看,虽然进入了由粗放型向科技型的转变阶段,但农牧民仍沿用“靠天养畜”的传统饲养方式,生产中的技术含量很低,科学和技术脱节,或不配套, 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牲畜的个体性能和群体结构不够理想,整体经济效益较差。因此,建设现代化的生态畜牧业,不仅要以科技为基础,而且要特别重视生物物种学的研究和运用,即关于从事畜牧业生产者的现代科技知识和人的素质的培训与提高问题。甘南要建立现代化生态畜牧业,必须运用科技成果来改造传统的畜牧业,必须在科技的引进、推广、消化、转化和普及“五良”技术方面,有大的突破和进展,以推动草原畜牧业生产向深度和广度上延伸,最终实现科技强牧和科技兴牧的目标,建成低投入、高产出、高附加值和高产、高效、优质畜牧业经济。具体措施为:
一是完善科技服务和科技培训体系。州、县、乡三级兽医站应结合分户经营的特点和广大牧民的心理素质,与牧民的生产生活及其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完善村级服务体系,把科技体系建成一个由畜牧部门牵头,供销社、畜产品加工企业和从事畜产品生产的牧民,共同参与的利益松散体。该实体将当地一家一户独立经营的单元从小到大,从下而上地联合起来,形成相对集中,规模较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实体,并兼顾各方面的利益,为封闭独立的家庭牧业经营提供技术指导和扶持,促进其健康发展。全州还应进一步完善牧区的科学培训体系,以职业技术培训中心、科学文化宫等基地为支点,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乡级文化站的规模和功能,建立村级文化活动室,每年组织开展声势浩大、时间较长的“送科技下乡”活动。举办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科技培训班,既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又加强对牧民的实用技术培训。应以甘南畜牧学校为依托,建立牧民科技培训中心。更重要的是在纯牧区十分注意抓好广大藏族妇女的扫除文盲教育、普初教育、科普教育,因为她们不仅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劳动,而且是从事高原畜牧业的主要操作者。她们每天不但要挤奶、打酥油、接育羊羔和牛犊,还要放牧牛羊等。而她们之中的绝大多数是文盲或初识字者,极其缺乏科学饲养管理牲畜的技术知识,完全延用着传统、原始畜牧业的放牧方式和生产管理方法。因此,要达到科学养畜的目标,对牧区广大藏族妇女文化、科技素质的教育、培训和提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二是挖掘牧草的本品性能,搞好优质牧草种籽的繁育工作。甘南虽然优良牧草的资源比较丰富,但每年大量退化草场的改良和治理,需要牧草种籽的缺口约达50万公斤以上。因此,全州需要建立优质牧草种子繁育基地660公顷,建成25万公斤种子库1座和500平方米的打牺场一处。与此同时,结合甘南牧区冷季长,暖季短,草畜供求矛盾异常突出的特点,牧草籽种要选择适应性强、推广价值高、产草能力好的优质多年生或一年生牧草。这样,牧草的本品性能就可以充分挖掘出来,种籽饱满,熟得透,培育起来发草率和成活率比较高。在牧草种籽繁育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技术力量,做好牧草营养成分的分析、种籽特性的检验、植物分类的鉴定、田间试验手段和田间管理等工作。要让牧草显示出特有性能,并在一定范围內积
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实体,并兼顾各方面的利益,为封闭独立的家庭牧业经营提供技术指导和扶持,促进其健康发展。全州还应进一步完善牧区的科学培训体系,以职业技术培训中心、科学文化宫等基地为支点,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乡级文化站的规模和功能,建立村级文化活动室,每年组织开展声势浩大、时间较长的“送科技下乡”活动。举办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科技培训班,既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又加强对牧民的实用技术培训。应以甘南畜牧学校为依托,建立牧民科技培训中心。更重要的是在纯牧区十分注意抓好广大藏族妇女的扫除文盲教育、普初教育、科普教育,因为她们不仅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劳动,而且是从事高原畜牧业的主要操作者。她们每天不但要挤奶、打酥油、接育羊羔和牛犊,还要放牧牛羊等。而她们之中的绝大多数是文盲或初识字者,极其缺乏科学饲养管理牲畜的技术知识,完全延用着传统、原始畜牧业的放牧方式和生产管理方法。因此,要达到科学养畜的目标,对牧区广大藏族妇女文化、科技素质的教育、培训和提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二是挖掘牧草的本品性能,搞好优质牧草种籽的繁育工作。甘南虽然优良牧草的资源比较丰富,但每年大量退化草场的改良和治理,需要牧草种籽的缺口约达50万公斤以上。因此,全州需要建立优质牧草种子繁育基地660公顷,建成25万公斤种子库1座和500平方米的打牺场一处。与此同时,结合甘南牧区冷季长,暖季短,草畜供求矛盾异常突出的特点,牧草籽种要选择适应性强、推广价值高、产草能力好的优质多年生或一年生牧草。这样,牧草的本品性能就可以充分挖掘出来,种籽饱满,熟得透,培育起来发草率和成活率比较高。在牧草种籽繁育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技术力量,做好牧草营养成分的分析、种籽特性的检验、植物分类的鉴定、田间试验手段和田间管理等工作。要让牧草显示出特有性能,并在一定范围內积极推广播种,发挥牧草的杂交优势,进而改变天然草场的牧草性能, 提高利用价值和经济效能。
三是注重提高牲畜的个体性能,因地制宜地引进适应性强的牲畜良种,认真实施畜种改良工程。在农业区应大力发展以农民家庭为主的规模养殖业,加快引进生长周期短的良种育肥牛、优质奶牛、小尾寒羊、美利奴细毛羊、阿尔巴斯绒山羊等,提倡和鼓励农民饲养站牛、站羊,并与发展养殖鸡、兔、猪、鸭等家禽结合起来,尽快增加农民的纯收入。在半农半牧区应大力提倡改良种畜,采取培育繁殖和杂交改良技术,加大黄牛冻配改良力度,抓好地方优良畜种的选育和改良推广深度,不断优化畜群饲养结构,重点提高牲畜的个体效益。在纯牧区应把重点放在地方本品种的选育上,特别要制定良种选育计划,利用一定的时间选育美仁藏牦牛、杂交的西营犏牛和牦雌牛及欧拉羊、甘加羊等地方良种,建立起比较完善配套的繁育基地、示范园区和推广片区体系,投放到自然牲畜群体中进行培育和改良。近期内,应确定一定的适龄母畜,进行较大规模的经济杂交培育,以提高商品畜的质量。特别应抓好藏牦牛和野牦牛的交配工作,稳定藏牦牛的本品性能。
四是加强牲畜疫情的监控和疫病防治工作,实行防疫抗灾性养畜。应全面掌握全州疫情发生的规律,开展牲畜疫情普查和春季防疫驱虫工作,落实双轨目标责任制,推行防疫检疫收费制,加大防疫注射密度,抓好牲畜“五病、六虫”的防治,有效防治5号病和其他疫病的发生。缺草和疫病是造成牧区牲畜大量死损的主要原因,因此全州应实行防疫灭病和抗灾型的养畜方式,重视防疫灭病,加强疫情监控,特别要对畜体内外寄生虫等慢性病和口蹄疫等传染性疫病引起重视,采取行政、科技、区域“三包”的办法,坚决进行防治和消除。逐步推行防疫建档编号和目标制度,严防注射疫苗时的遗漏,防止带病牲畜流入市场。同时,应加强农牧区经济的互补协作,从农业区调入足够的饲料,以备春冬季抗灾保畜之用,从防疫和供草两个方面来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五是打破传统的牛、马、羊俱全的家庭牧场养畜模式,实行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专业化养畜。遵照“集中生产要素,合理配置资源”的原则,在全州大力推广专业化养畜,特别在牧区应积极引导牧民走出“小而全,全而散”的经营误区,打破传统的、原始的养畜方式和方法,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和精力,向专一畜种的生产经营和养殖大户、专业户的方向转变。减少自食和乘役等自需的畜种,通过交换和购置来解决。以促进现代意义上的家庭经营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畜牧业的发展。
六是应把牧户与市场连接起来,积极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介组织,认真解决买难卖难的突出问题。目前,牧区因居住分散和经营粗放,要让牧民直接进入市场尚有一定的难度。要把牧户与市场融为一体,必须要有一个桥梁和纽带,也就是应该有一个中介组织。这些中介组织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从事的经营项目和范围也要放宽拓展,包括信息、技术、运输、加工、收购等各种服务。也可以制定一些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当地的能人带头兴办中介组织,形成营销大户,带领牧民进入市场,参与流通,解决卖难买难问题。竭力引导牧民按市场规律从事畜牧业生产,最终实现畜产品生产经营的市场化。
第五,加强全州畜牧业的基地建设,培养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拉动畜产品加工业效益的高速增值,进一步推动产业化经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目前,在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后,甘南过去以数量型为主的草原畜牧业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和阻碍,其主要原因是:原有的许许多多畜产品生产基地相对分散,规模很小,专业化程度较低,收购、运输条件很差,加工的档次和水平太低。因此,应进一步加快畜产品基地的规模化、专业化建设,重点在其内涵建设上做文章,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走"牧户加基地加公司加市场”的产业化经营道路。并克服“重牧轻商”的思想,解决畜产品流通不畅的卖难买难的问题。同时应进一步建立现代畜牧业的运作机制,推动集团化经营,促进产业化升级。其具体内容是:
一是建设商品藏羊生产基地。从甘南的地形地貌特征来看,纯牧区大部分属高山坡地草原,地势高峻,地形多样,气候高寒,草原辽阔,但相对湿润,植被垂直分布很明显。这一带很适合饲养藏羊,著名的欧拉羊、甘加羊等地方良种就产在这里。在这些地方建立商品藏羊生产基地的条件优越,基础较好,前景广阔。全州建立商品羊生产基地应以家庭牧场为单元,使羊在整个畜群中的比例一般不低于70%,从而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藏羊生产基地。
二是建设商品藏牦牛生产基地。被誉为“高原之舟”的藏牦牛,适合在地势平坦,高寒湿润,牧草生长期较长,天然草地生态环境较为优越,产草量高,草质优良的高寒丘陵地带生存与发展。全州境内这样的草场面积比例很大,一般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2/5左右。这些地带是藏牦牛的集中产区,如玛曲的8个乡;夏河的科才、甘加、牙利吉乡;碌曲的尕海、郎木寺、拉仁关乡;合作的美仁、美武等地均为藏牦牛的盛产地。选择这些地区建立商品牦牛生产基地,配合动物保护工程和创建无特定免疫区,推广划区轮牧、异地育肥等饲养管理技术,合理利用草场,避免放弃边远、高山、沼泽地的草场利用。有条件的地方应加工配合饲料,进行棚圏饲养和补饲,保持商品牛的肉质和膘情,缩短喂养生长期,掌握市场商机出栏,保证出栏时能卖上好价钱。三是建立商品牛羊育肥基地。牛羊育肥是一项科技含量和技术要求比较高的工程,选址应在技术力量相对集中,经济相对发达,交通条件良好,人口密度较大的县城、乡镇附近地区。规模要适当,饲草料供应方便,经济效益也要理想。在技术要求上:①推广人工授精、品种杂交、畜种改良等应用技术。在提高牲畜个体性能和经济价值的基础上,进行人工饲养育肥。②育肥必须与暖棚养畜结合起来,保持饲养场中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提高牲畜的上膘率和育肥效果。③积极采取添加豆科牧草、补饲配合饲料等科学饲养方式,提高饲草料的转化率和单畜单产能力。④应用药浴、驱虫防疫、灭病等技术,防止发生疫病,增强牲畜体质。⑤牛羊育肥要选用幼小的羔羊和牛犊及适龄的弱畜进行,因这类牲畜正处在上膘产肉的生长旺期,育肥效果最佳。
四是培育和建立畜副产品附加值较高的生产基地。“牛羊浑身都是宝”。除肉类、毛皮等有主要用途外,酥油、骨头、奶汁、绒毛、杂碎等也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特别是藏牦牛的血液和脏器开发具有十分广阔的高附加值前景。据有关资料披露:牦牛的脏器(如胰脏、心脏、肝脏、大脑、垂体、肺、眼等)都含有多种激素、酶类、多糖、脂类等生物活性物质,应用现代科研技术,可生产若干类生化产品。仅胰脏就能生产出如胰岛素、胰酶、胰高血糖素、强性蛋白酶和激肽释放酶等,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耗牛的血液开发更有巨大的经济潜力。截止2000年底以前,从牦牛血液中急待开发的产品就有:①水解蛋白和氨基酸类产品;②氧化物岐化酶(简称SOD)和凝血酶(前者从血球里提取,后者从血浆中制取)产品。③叶唏类生化药物,是治疗肝炎等病的有效药品之一。④免疫抑制剂,此类产品具有抑制免疫反应的亢进和明显的抗炎作用。⑤以牦牛血红细胞为主的废血料,能开发优质的动物蛋白饲料,其可与进口的优质鱼粉相媲美,每年能为国家节约大量的外汇资金。1995年美国生产的SOD产品产值达40亿美元,2000年达到150多亿美元。1996年德国研制出用SOD治疗艾滋病的药剂,获得可喜成果。我国北京、兰州、广州等地生产的SOD化妆品、牙膏、啤酒等;贵州、兰州、无锡等地生产的SOD口服液、胶囊等保健品,已初获很好的经济效益。据有关专家测算,每头藏牦牛仅此两项(血液和脏器)开发后的附加值在1200美元左右,是其肉、皮、毛、骨、绒价值的近10倍。如果甘南每年屠宰10万头藏牦牛,每头牦牛按10公斤出血,共积血液1000吨,加上脏器的全面开发成功,每年就有1.2亿美元的产值,效益十分可观。
五是培育蕨麻猪饲养基地。蕨麻猪是以采食蕨麻和放牧为主的猪种,其体形较小,体重一般在30公斤左右。其肉多为“大理石状”,质优味鲜,肥瘦适中,味道香美。合作、卓尼、迭部、碌曲、夏河等地均有一定的贮量,但大多为牧民自食所用,流入市场者很少。在这些地区建立蕨麻猪饲养基地,有良好的气候、饲养、猪种等条件,容易形成专业养殖和规模经誓。饲养采取圈养与放牧相结合的方式,运用暖棚、配合饲料等科学技术手段,缩短生长期,加速出栏和周转,可以作为甘南独有的土特产品占领市场。
六是培育龙头企业,创造名牌产品,拉动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多年来,全州围绕畜产品的精、深、细、专加工,兴建了许多小企业,但因资金、体制、市场、管理、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原因,绝大多数企业经营不景气,未能发挥出龙头和骨干作用。更缺乏能在市场中站住脚的“拳头产品”。要建设现代化畜牧业,推进产业化经营,培育龙头企业,创造名牌产品,这是一个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关键问题。因此,在避免重复建设的前提下,全州应把主要精力放在产业改造、产业升级上,形成一批规模化、集团化经营的龙头骨干企业。增强发展后劲,拉动整个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的纵深发展。七是进行资产重组,建立创新机制。近年来,甘南虽然对各类畜产品加工企业都进行了改制,并以股份合作制、有限责任制等多种形式并存,但管理思想、运作方式、改革思路还是老一套,改制不够彻底和到位。要使它们焕发活力,发挥龙头骨干作用,必须按照''产权明晰,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综合采取租赁、转让、兼并、联合、拍卖等多种组织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和运作机制创新,遵循现代企业运行的“八大要素”规律,即:资本、人才、高新技术、市场、名牌产品、法律、优惠政策和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按照市场经济的规范程度来操作运行。要注意扩大开放,內引外联,与州外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攀亲,进行高位嫁接和强力拉动,把州内的肉类加工、乳制品生产、皮革加工、毛绒加工等企业建成大集团的分公司或分厂,直接与全省乃至全国的大市场连接起来,力争在州内就地加工、包装,直接进入州外各级市场,真正使其起死回生,焕发生机,获得启动和发展。
八是开展集团化经营,促进产业升级。全州应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现有企业所需技术装备、工艺流程、产品设计和产品包装,在组织形式上向集团化方向迈进。要依托州乳品厂、华羚干酪素厂、兰夏绒毛厂、雪牦肉类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积极组建集团化、规模化的龙头企业,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和规模优势。并依靠畜产品资源和畜产品生产基地,结合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发展以畜产品加工、销售为主的企业,在短期内实现质量和数量的大进步。还应利用甘南得天独厚的草原生态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创建旅游经营实体和旅游产品加工企业。从而加大与外地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扩大人流、物流、财流、信息流的容量,促进畜产品加工业和旅游商品加工业的发展。同时,应依靠群众智慧,依靠技术力量,开展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着重依托市场变化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升产品档次和价值,不断提高畜牧业生产中的加工业比重。切实增强建设“两高一优"现代化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后劲,使之在向建设21世纪的现代化畜牧业道路上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