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人杰地灵,山川秀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具备发展三大产业的潜在优势,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态农业的良好区域。在全州4.5万平方公里的总面积中,有耕地&9万公顷,其中水浇地占7.8%,旱地占92.2%。在7县1市的117个乡(镇)中,从事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有97个,占总数的87%。2000年底在66万总人口中,从事种植业的47万人,占总数的71%,占全州乡村总人口52.9万人的88%。由此看出,甘南的农业担负着养活绝大多数乡村人口的重任。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业承担的保障农产品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之两大任务,还十分艰巨。
成绩和收获
长期以来,外界一般把甘南视作是牧区和林业区,从政策、技术、投入等方面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了甘南农业的基础地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甘南各级党政组织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全州农业区率先实行以家庭承包为主的联产责任制,经过10多年的努力,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群众的温饱问题。进入新世纪前后,全州在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大胆解放思想,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措施和力度,围绕全州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主题,狠抓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科技兴农,重点减轻农民负担等关键措施的落实,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进步。2001年全州农业在遭受严重旱灾、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仍然取得了好的收成。全州农业总产值达39,727万元,比上年增长7.13%。其中粮食总产为10,578万公斤,完成计划的105.2%。油料总产1245.3万公斤,比上年增产19.2%。药材总产1139.2万公斤,比上年增长2.41倍。蔬菜总产780.5万公斤,比上年增加31.4%。农民从种植业中获得的收入比上年人均增加15元。这样,全州农业经济的运行态势已步入基本良好的轨道。主要表现在:
第一,农业的种植结构得到初步调整和优化,也初见成效。州、县各级党政组织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遵循自然规律,尊重农民意愿,加大调整种植业的力度,使农业经济结构逐步得到优化。全州的粮食、经济、其他农作物由2000年的74:17:9调整为71:20:9。一是种植结构的布局比较趋于合理。临潭县以''压粮扩经,压劣增优,发展高原避害农业”为指导思想,压缩高海拔地区的低产小麦和青稞面积,重点发展洋芋、油菜、中药材、豆类4个种植业。舟曲县根据不同生态区域,在河川地区扩大高产高效农作物面积;在半山干旱区,压夏扩秋,发展小杂粮;在拱坝河流域和高山二阴地发展生态农业,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卓尼县柏林乡确定了“药材兴乡,药材富民”的思路,大力发展药材生产。迭部县种植中药材173.4公顷,并在兰洽会上与兰州世纪药业有限公司签订了2000公顷药材种植合同,开始发展订单农业。全州中藏药材种植面积达约2474.6公顷,具有良好的市场开发前景。二是优化了种植结构。2001年全州夏粮作物比上年减少了2454.6公顷,秋粮作物增加了40公顷,夏、秋粮比例为79:21。在经济作物中,种植药材2474.6公顷,品种扩大到近10种。粮食作物比上年下降了3个百分点,经济作物上升了3个百分点。三是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据统计,2001年全州共引进农作物新品种73个,大面积推广了小麦、蚕豆、油菜、马铃薯等新品种,良种面积共达5.39万公顷,良种覆盖率91.4%。同时,各县、乡(镇)还抓了配套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搞地膜覆盖6203公顷,间作套种1万公顷,根外追肥6803公顷。这样,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第二,较好地落实了农业科技项目和增产增收技术措施,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州、县集中精力组织实施了“163”农业产业项目建设。①全州农业县均建立了1处农业科技示范区,共有8个,示范面积1820公顷。②全州启动建设了6个农业产业基地:已实施优质中药材基地2474.6公顷;优质豆类基地5669.5公顷;优质油菜基地7383公顷;优质青稞基地1万公顷;优质马铃薯基地5322公顷;蔬菜基地266公顷,其中日光温室20公顷。③全州落实了3个农业项目工程,即:A、种子工程——建立良种基地2054公顷。B、水地粮食综合开发工程——播种面积达5336公顷,亩产470公斤。占全州粮食总产的35.5%。C、地膜温饱工程——全州落实面积1.36公顷,其中地膜覆盖6203公顷。
第三,贯彻科技兴农方针,使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逐步提高。州、县首先充分发挥科学示范园区的带动作用,积极引进良种,加大推广农业实用技术的力度,有针对性的引进、试验、示范、实施了一大批先进实用技术,为农业的产业化建设开辟了一个良好开端。其次是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全州通过举办2346期各种类型的农业科技训练班,培训农牧民15万多人次,印发科技资料8.26万份。并组织农村基层干部到外地参观学习,使他们增长见识,更新观念,掌握了一些农业实用技术。科技兴农开始显示了强盛的威力。
第四,“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出了甘南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路子。通过实践,全州农业逐步走出了几类产业化经营的新路子。一类是借船下海型。如临潭、卓尼两县的药材种植主要依托岷县、渭源等地的药材市场,把州内生产的药材销售出去。二类是龙头带动型。如舟曲县成立了食用菌加工公司,为农户提供食菌棒和技术指导,农户负责生产,公司负责收购加工,初步实现了公司加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三类是科技示范带动型。通过建立科技示范园区和扶贫示范村,建成了一批设施农业,特别是集中连片的日光温室,推动了全州蔬菜业的发展。四类是联合经营型。迭部县与兰州世纪药业有限公司联合建设中药材生产基地,双方入股,共同兴办开发。五类是规模带动型。如合作市的华羚干酪素厂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增强加工能力,创出了厂家加农牧户的生产经管路子。尽管这些产业化经营的形式还是初级的,但已显露出甘南农产品旺盛的市场生命力,它将在不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初步形成跨地域和行政区的产业“链条"或“方块”式的组合,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农牧业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更多地增加国家和农牧民的收入。
第五,切实减轻了农民的一些经济负担,进一步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州、县各级党政组织积极开展农村稅费改革的前期准备工作,为2002年全面推开农村稅费改革创造条件。全州认真贯彻实施农牧民负担“一定3年不变”的管理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和执法的力度。2001年全州农牧民的人均负担为24.2元,没有超过省、州的规定。同时各县、乡(镇)还加强了土地承包合同的管理工作。全州共建立健全了700个县(市)、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机构,为进一步稳定农村的土地承包关系,规范土地承包合同监管,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背景与差距
近年来,州、县各级党政组织在生态环境方面采取了不少保护措施,但由于受全国、全省大环境气候的影响和制约,本州又地处高寒地带,本来就很脆弱的自然生态在短期内很难恢复,再加上草原的过度放牧,森林的长期乱砍滥伐,有些矿产业的无计划开发等现象依然存在,导致了土地肥力不足,天然林地和草地植被破坏的趋势无法逆转,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森林覆盖面积迅速减少,生态环境恶化仍在加剧。致使当前全州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依然步履艰难。因此,甘南在大搞“天然林保护工程”和草地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加强生态农业的建设,认真贯彻执行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高新科技为动力,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发展方针,努力推进全州生态农业的发展和产业化建设步伐。按照“十・五”规划的要求,着力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实行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和农业经济运行的良好态势。
在历史的长河里,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解放初党领导的农村土地改革,是把土地从封建地主阶级的手中夺过来,分给农民私有,继而进行的农业互助合作化运动,是把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收为集体或全民所有。改革开放以后,党在农村实行以农民家庭为主的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是把土地的使用权下放给农民,一定若干年不变,农民定期向国家纳稅。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大发展。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农业生产中长期单一的经营形式,出现了土地等资源的配置与市场调剂相脱节的现象,市场导向对土地的使用效益,未能发挥出应有的杠杆作用。因此,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就成了一个当前急待解决的最紧迫问题。
进入新世纪后,甘南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化建设刚刚起步,与内地较发达地区的农业经济相比,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了产业化建设的进程。突出的表现有:一是外部竞争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首先是目前全国、全省的农产品总量已基本实现平衡,出现了价格不断下跌,农产品过剩与卖难,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其次,周边环境的冲击愈来愈大。而全州的农产品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经营效益低下,自身的竞争力不强,伴随着周围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致使甘南的一些优势产业受到巨大冲击,农产品的市场空间受到挤压或排斥,特别是基础产业的优势愈加弱化。另外,全州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越加紧迫,尤其是如何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就更加严峻地摆在了面前。二是结构调整的速度和质量远远不适应新世纪发展的要求。目前,全州农业结构的调整还是局部的,力度和广度很不够,没有形成区域化布局和规范化经营的格局。优势产业不突显,竞争力不强。产业化经营相对滞后,产业基地比较分散,规模也小。龙头企业档次低,产业链条不够紧密,带动力不强。市场培育和发育不成熟,缺少为农业服务的中介组织。科技创新含量低,优良品种引进率低,数量少。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速度慢,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科技园区和科研单位机制不活,与农业经济难以接轨,很难辐射和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三是农业产业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产业化建设是一项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程。由于全州7县1市均是赤字财政,产业化建设的启动资金很难落实。广大农民才刚刚基本解决温饱,家庭的积累十分有限,作为产业化建设的主体,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再加上越是经济不发达地区,融资的渠道就越狭窄。所以,甘南在农业产业化建设中,高效益的招商引资项目极少,效果很不明显。银行对农业的信贷规模高度萎缩,资金投放量稀少。四是各项社会服务职能发挥不理想,也不到位。特别是对国家和省上制定的优惠政策及时研究落实不够。有的含金量低,不解决实质性问题。有的名存实亡,往往在实际中落空。同时各级政府的市场信息引导滞后,不能为农民及时提供迫切需要的商品信息和市场导向,甚至用过时的信息指导生产。有的步人后尘,造成重复建设或产品滞销。再加上销售服务不到位,农业科技服务网络不健全,很难使农业经济走上产业化经营的轨道。因此,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只有坚持不懈地抓,才能见到较高层次的优质成效。
思路与举措
总结以往的经验,甘南的农村经济工作应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农业和农牧村经济战略结构调整为中心,突出本地农业发展的优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建设高效优质的农业为重点,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确立农业区域发展的重点和各地的支柱产业,竭力提高农业发展的素质和效益,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首先,州、县要大抓思想观念的革新和转变,因地制宜地大搞农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农业特色经济。其次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应通过农业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通过农产品结构调整,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加快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和专用化,大幅度地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挂宽农民增收渠道。三是应全力以赴地抓重点,重点抓,把措施落到实处,全面推动农业产业化深层次的调整力度,建设高效优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态农业。具体措施有:
第一,转变思想观念,坚持改革创新,加快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步伐。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以往相比有很大不同的重大调整。这次全州农业结构调整的方针和目标是:稳定总量,保障供给,全面优化农产品品种质量;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全州农业的区域布局;以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努力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坚持在发展中调整结构,在调整结构中加快发展。千方百计地把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全州应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增强加工能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农业县、乡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应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展开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重点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解决习惯于凭老一套、老办法想问题、做工作的传统思维方式和办事定律,克服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弊端。二是应解决单凭主观意念办事,摒弃随意性和片面性的弊病。还应深入研究州情、县情、乡情和民情,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和“发展是硬道理” 的观念,切实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改变与市场经济规律相违背,与现代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上来,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创新意识、改革意识和竞争意识。认真抓好全州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按产业化的思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努力推动产业化进程,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强农村经济活力。
第二,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大力发展农村特色经济,切实抓好各项农业基地建设。
全州应继续搞好农业基本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进一步提高甘南农业生存和竞争的能力而夯实基础,以提高农业抗御自然风险的能力。目前,产业化经营是甘南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全州应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思想,努力发展农村生产力,积极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业结构、农业科学技术与农村经济管理的水平全面升级。同时根据甘南土地辽阔、气候多样的诸多特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加强优质农产品、林果产品、园艺产品、优质牧草和畜牧养殖基地建设,加快发展优质绿色食品、专用有机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逐步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提高农产品的优质化。努力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力度,建立和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日光温室、种子工程、节水工程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积极提倡推广订单农业和公司加农户等有效模式。竭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开拓农产品市场,创造新的需求。极力扶持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的农产品加工、储运、保鲜等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州、县应抓好以下农业产业化的区域基地建设:
1.建立优质青稞商品粮生产基地。青稞是耐旱、耐寒,喜光吸雨的长日照农作物。适宜于生长在海拔2000至3000米的高寒阴湿地区,年日照一般为2000至2300个小时,年平均气温需摄氏2至4度。年降雨量需求在400毫米到600毫米之间。生长期为150天左右。青稞宜连片集中种植,适合机械化耕作,便于大规模开发和集约化种植经营。
全州在夏河、临潭、卓尼、碌曲、合作等半农半牧区普遍种有青稞,虽然境内气候寒冷而湿润,自然条件较差,但青稞以其早熟、耐寒、耐瘠、抗逆性强等特征,成为适宜于在此环境中生长的优势农作物。过去,全州一般常年总播青稞1.66万公顷左右,占粮食总播面积的40%上下,总产量始终占各类农作物之首。青稞不但是几十万藏族群众不可替代的主要食粮,而且是州内酿酒业的重要原料和优质饲料。全州农牧民年总需消费青稞4000万公斤,而常年总产青棵3000万公斤,留除种子,全州每年就有1600万公斤的差额缺口。国家虽未予征购,但青稞种植户除自食外,往往将部分青稞外运换回小麦、面粉、大米等。这样,就造成了州内牧民“吃青稞难”的问题。鉴于青稞“供不应求”的局面,在甘南建设优良青稞商品粮基地,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也是稳定和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民族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目前在全州播种的青稞品种有10多个,选育的青稞新品种有甘青1号、康青3号和87—9—5号。亩产均在145公斤上下。今后,全州应在夏河、合作、临潭、卓尼4个县(市)的16个乡(镇)建立优质青稞商品粮基地1万公顷,到2004年每公顷达到3750公斤,总产达到3750万公斤。同时在基地中采取生物措施和遗传工程,改中低产青稞田6670公顷,平均每公顷增加520公斤,总增350万公斤青稞。另外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3335公顷,亩产能增加30公斤,总增青稞450万公斤。这样,可基本满足全州对青稞的需求,力争在“十·五”期末,彻底解决牧民“吃青稞难”的问题。
2.在白龙江、洮河沿岸建立优质经济林果业基地。白龙江和洮河流域海拔较低,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具有发展特新经济林果业的良好条件。两地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种植特新苹果、杏、柿、桃、葡萄、花椒等。并以甘南州迭部麻牙园艺试验场为中心,建立名优特新经济林苗木繁育示范基地,引进和推广名优特新品种,逐步向白龙江沿岸的20多个乡经济林果区大面积延伸,就地解决贮藏、包装等问题。到“十・五"期末,在迭部、舟曲、卓尼等地建立3335公顷林果基地。
3.建立优质马铃薯商品生产基地。全州应着眼于拓宽传统农业的产业结构。目前在卓尼、临潭两县每年种植的马铃薯共有6000多公顷,其总产数量不大,仅供群众自食。而这里生长的洋芋有其独特的品质,具有内地水地生长的马铃薯无法比拟的特征。因这里农民种的马铃薯虽然个头小,亩产不太高,但因其不施用化肥,含淀粉量少,含水量也低,适宜于加工高质量的薯片、薯泥、薯粉等系列产品,食用口味儿和口感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应逐年扩大到种植1万公顷。并搞好当地良种的选育,进行山地和川地轮茬交流种植,提高单产,稳定质量,以满足市场的需求。目前,在临潭、卓尼两地大面积播种的抗病、高产、脱毒马铃薯有华薯1、2号和武薯7、8号,都是优质品种。
4.建立中藏药材种植基地。由于州内气候具有多样性和高原化的典型特征,最适宜于多种珍贵中藏药材的生长。全州应依托州佛阁制药有限公司等,现有制药企业和周边地区的药材市场,主要在临潭、卓尼、夏河、合作4个县(市)内,到“十·五”期末,建立1万公顷中藏药材生产基地。并加大现代中藏药品种的开发力度,使全州的中藏药材产业有个质的飞跃。5.建立蔬菜和食用菌生产基地。利用甘南高原无污染和州内气候与内地反差较大的条件,在大夏河沿岸和合作、临潭、舟曲、迭部城郊等地,着力发展绿色无污染蔬菜和反季节食用菌生产,积极推广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和露天栽培技术,发展高档蔬菜和食用菌类。第一步全州应建立食用菌和蔬菜基地3300公顷,其中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300公顷,以后逐步扩大,逐渐占领州内市场,解决州府和各县城居民蔬菜供求矛盾突出的问题,以满足城乡人民群众对优质蔬菜的需求。第二步再向外地发展伸延。
6.建立商品油菜生产基地。由于甘南的土壤和气候最适宜于油菜的生长,再加上耕地面积比较宽裕,所以应分别在临潭、卓尼、夏河、合作等县(市),实施大力发展油菜产业计划,压缩劣质低产的粮食面积,扩大优质油菜种植规模。到“十・五”期末,建设油菜生产基地1万公顷。以后,油菜的种植应以提高质量为主,并做好成品油的加工、分装。建立营销公司,开挂食用油市场,真正发挥全州油菜产业的资源优势。
第三,采取扎实有力的措施,充分发挥科技园区对农业的示范、引导作用。
建立科技示范园区,是新形势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推广的基本模式和方法。对各级政府而言,园区是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样板或典型;对科技人员来讲,园区是他们试验、示范的基地和创业的根据地;对农民来说,园区是他们学习、参观、打工、取经、或联合经营、引进技术的现实渠道和课堂。实践证明,任何地方的农业科技园区,都发挥着树立样板,以点带面的推动作用。今后,全州应分层次抓好7个科技园区的建设工作。即:州直农业单位科技园区和临潭、卓尼、舟曲、迭部、合作、夏河6个县(市)的县级科技园区。科技园区一定要有规划、规模、档次和效益,真正要为建设现代化生态农业起到典型示范的带动作用。
第四,狠抓科技创新的新举措,使农业科技充分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技术创新是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不论是产业基地或科技园区,都应把增加科技含量、提高科技贡献率作为根本动力。切实改变传统的科技服务模式,找准科技与农业经济的结合点。要重点抓好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①科技创新。全州应着重抓好先进应用技术的推广,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转化,突出抓好公益性技术推广工作。②科学示范区创新。应扩大现有科技示范区的规模,提高科技含量和经营效益。各示范区的建设要放活机制,多元投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引导科技企业和龙头企业参与建设示范园区,实现园区经管管理企业化。③科技单位体制创新。应以科技单位实体化,技术人才市场化,科技服务实业化,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目标,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单位的体制改革。目前,全州科技单位应推行竞争上岗、岗位目标责任制管理和浮动工资3项制度。全力依靠科技制度的创新,促进科技与生产相结合。④应积极兴办各类为农业服务的经济实体。科技人员都要下去承包产业建设项目,逐步形成科技实体加农户的模式,建立双向连接市场和生产的经济实体。⑤在收益分配上提高个人所得比例。应充分调动全州农业科技人员领办实体、承包产业项目的积极性。实行“多劳多得”、“超产奖励”的多种合法分配制度。使收益分配逐渐趋于合理化。
第五,竭力强化政府服务职能,进一步发挥各级政府的行政推动作用。
各级政府的服务职能,应随时随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和农业发展的需求。目前,州、县、乡各级政府应重点强化8个方面的优质服务:①强化政策服务。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落实好既定的一切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和农户唱戏的格局。②强化信息服务。信息充分和畅通是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加强信息体系建设,是政府在新阶段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因此,州、县、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尽快建立电子化农业产品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网络,强化信息服务,及时发布有关信息,真正为群众生产搞好市场信息导向和传递。③强化资金服务。各级政府对扶贫资金、农业发展资金等要统筹使用,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全州应努力落实产业化建设的启动资金,拓宽融资渠道。加强对科技园区、龙头企业、各类经济组织的资金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注意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包括光彩事业),使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和农民成为投资的主体。④强化销售服务。积极帮助农民找市场,传信息,解决流通环节存在的各种困难。全州应发挥生产对流通的促进作用,逐步强化州内流通领域的软环境建设,合理解决园区建设中的规模、档次和市场等问题。建立畅通的农产品在州内州外的销售流通渠道,真正把全州建设社会主义高效优质生态农业的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⑤强化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服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是新世纪政府推动结构调整的一项基础工作。因为目前全国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形势非常严峻,问题也比较多。因此,全州必须在完善农业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基础上,切实抓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严把质量安全关,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健全优质农产品的认证和标识制度。形成全社会性的监督机制,引导农户和企业生产优质安全的农产品。⑥强化农业和农村小型基材;设施建设的服务力度。这是推进结构调整的基础条件,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全州应进一步增加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重点支持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农村沼气、太阳能、农村水电、乡村道路等。对此,各地应高度重视,抓紧抓实。同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农户、联户和其他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小型农业基础设施。国家、集体投资建设的小型基础设施项目,也要探索市场化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努力实现可持续利用。⑦强化对农业重要性的认识和工作职责的服务。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解决全州人口的吃饭穿衣,是头等大事。农业是关联社会的产业,解决农业问题,光靠农业部门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各级党政部门都应把支持农业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增强服务意识,动员社会力量,采取切实措施,经常关注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⑧强化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针对全州农村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当前在干部中应加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教育,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虚报浮夸。正确估计全州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农民富裕的程度。时刻教育各级干部,在农村工作中,既要对上级负责,更要对下面负责,更要对人民群众负责。在完成任务中,做到量力而行,珍惜民力。一定要从农村实际出发,体谅基层和群众的困难。更应该关心和爱护农村基层第一线的干部,竭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保护好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全州的农业服务工作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总之,甘南在建设高效生态农业中,应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以创建可持续发展农业为主题,以提高农民的收入为中心,以增加农村的生态植被为重点,坚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生态农业并重,使农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努力构建社会、农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环境系统的良性互动机制,实现甘南藏区进一步山川秀美的自然环境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