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境内的河流主要有''一江、三河”,即:白龙江、黄河、洮河、大夏河。蕴藏着巨大的水能资源,具有发展水电的优越条件。是甘肃省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全州共有水量254.1亿立方米,其中:自然水量101.1亿立方米,入境水量153亿立方米,单位面积自然水量为26.1亿立方米/平方公里。地下水资源量为41.11亿立方米。甘南各族群众兴修水利是从1942年开始的。当时,大夏河沿岸和临潭石门乡的群众就有兴修水利,灌溉良田的先例。20世纪30年代,基督教牧师舒雅哥,为解决通讯、动力和照明用电,在洮河支流木耳河上利用四季长流的河水建成了一个水力发电站,发电量虽然只有1个千瓦,但确是甘南境内最早利用水能发电的第一座小型电站。
解放后,全州的水电建设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持续发展过程。长期以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甘南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国家投资的水利、水电资金高达17亿多元,建成各类水利水电工程1400多项。先后兴建了一批农村水电站和骨干电站;架设了输往各县、乡的输电线路和变电站;修建了许多城乡人畜饮水工程和防病治病改水工程,使氟中毒、大骨节病等地方病基本得到控制;还修筑大量河堤,保护农田,护卫了6座县城及50个村庄,使11,896人免遭洪水袭击。全州的水土保护治理面积逐年扩大,兴修“三田”,植树造林。兴建了一批农田水利设施,如引水灌溉渠及干、支渠等,不断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和保灌面积。除自流灌溉外,还修建了不少水库、塘坝、机电提灌站、喷滴灌、水泵站等设施。这些水利设施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农牧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为草原建设和粮食作物的稳产高产,发挥了巨大作用。另外,全省近几年实施的“集雨节灌工程”,也是发展庭院经济的“富民工程”。全州共建成水窖8657眼,发展灌溉面积1184公顷。纵观多年来的水利、水电建设成就,为振兴甘南经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水电建设方面,全州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改善和加强农牧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甘南的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因此,强化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基本条件,是水电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全州修建的一些自流灌溉水渠收效不大。70年代,全州的小水利、小水电得到蓬勃发展,曾一度发挥了较好的效益,但到后期,全州在农田水利方面,原来修建的提灌站和挖掘的井,由于土法上马,科学技术含量低,又脱离实际,报废的多,发挥效益的少。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州委、州政府把工作的重点逐步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尤其在“九・五”期间',全州大抓小型水利建设,共投资11,850万元,建成各类水利工程1527项,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45万公顷;人畜饮水和牧区改水工程解决了4.49万人、15.88万头(匹、只)牲畜的饮水困难。长期以来,州委、州政府把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改变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基础工程来抓。通过加强宣传力度和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狠抓工程质量,使全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累计共修梯田1100方公顷。这些梯田的建成,为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两高、一优”的农业,提高和改善群众生活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
2.利用水能资源优势发展农村小水电
水能资源是甘南的五大优势资源之一。20世纪50年代,全州主要兴修了临潭县东部的陈旗乡磨沟水渠,灌溉磨沟、梨园、中寨、王旗4个村的60多公顷川台地。这是全州农田灌溉建设最早、规模较大的一项水利工程,至今还发挥着良好的效益。同时州上还支持修建了卓尼县纳浪乡羊化水渠,引洮河水灌溉农田33余公顷。并在1957年9月建成装机容量200千瓦的加吉拉水电站。卓尼柏林乡也修了一座木侧旋浆引水式水电站,装机容量50千瓦。在1958年至1960年的"大跃进”期间,全州农田水利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州政府成立了农林水利处。但在发展过程中,偏离实际,不顾自然环境条件,急于求成,盲目上马了一批水利工程,造成劳民伤财的后果。全州较好的工程是夏河县水电站,装机容量500千瓦。从1961年至1963年的3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各县水电机枸均被撤并。大多数水利专业人员下放到农村,全州的水利设施建设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
从1964年的“四清"到1976年的“文革”时期,成立了州水利电力局,各县水利局也相继恢复。州水利工作队配备了技术骨干,逐步建成了一批水利、水电、防洪工程。主要有:临潭县南新堡、总寨两乡境内的总寨水渠、夏河县的友谊渠、舟曲县的大川水渠等10余处农田灌溉设施,还修建了玛曲县水电站,至今发挥着较好的效益。在以后的3年中,玛曲县陆续修建了完玛、大水、马场、阿万仓等9座小型水电站。临潭县修建的独山子水电站为近200处的机井提灌站提供动力,扩大水浇地约267公顷,同时解决了临潭、卓洛8个乡镇和卓尼申藏、阿子滩4个乡镇、67个生产大队、323个生产队、44,570人及11,673公顷土地的灌溉、饮水与农副产品加工、照明用电等。也为发展地方“五小”工业和乡镇企业提供了动力。''文革"中,舟曲县修建的锁儿头电站,装机容量6400千瓦,是全州当时单机容量最大的电站,共通电9个乡、61个村、74户农家。舟曲县借助该电站的动力,修建了县水泥厂、木材加工厂、农机厂、农副产品加工厂、电力提灌站、广播电视站等20余个工矿企事业单位。这样,不仅加速了全县工、农、林、副业的发展和城乡经济的繁荣,而且“以电代煤、代柴”,对保护森林资源,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都取得了明显效益。白土坡电站是甘南州最早的一个骨干电站,在20多年的运行中,对推进夏河县和合作地区民族经济的繁荣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该电站多年来,年均产值达91万余元。迭部县的亚古电站从1985年建成运行以来,解决了迭部县城郊山台地的农田灌溉和“五小”工业、农副产品加工及县城照明用电等困难。桑科水电站位于大夏河上游的昂去乎,它的建成除满足县城用电外,还供应桑科、甘加等乡农牧民用电。另外,全州还修建了舟曲县的插岗电站、卓尼县多坝电站等50余处农村小水电站。临夏至合作110千伏和10千伏农电线路工程的建成,使甘南的地方电力与刘家峡大电并网,结束了甘南冬季因渠道结冰而不能发电供电的历史。这段时期,是甘南水电事业大丰收的季节,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甘南的水电事业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全州农电线路架设加速延伸,扩大了供电地区。还修建了一批城乡人畜饮水工程。截止1985年底,全州有效灌溉面积达8271公顷,电站装机总容量为21,689千瓦,架设农电线路2744公里。城乡人畜饮水工程301处,解决了12.8万人和48.67万头(匹、只)牲畜的饮水问题。修河堤61.4公里,使2.53万人免遭洪水侵袭。共保护农田197公顷,新增农田43公顷。进入“九•五"以后,甘南州十一届四次人代会通过了《甘南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01年远景目标》,提出将水电开发作为全州资源开发的重点,走“以水养电,以电养电,以电兴百业”的路子,加大开发水利资源的力度。全州用于电力建设方面的总投资为19,69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2,460万元;州、县自筹7230万元。前后建成了峡村电站(6000千瓦)、夏河甫黄电站(3700千瓦)、卓尼多架山电站(7500千瓦)、迭部尼傲峡电站(8000千瓦)等中型骨干电站。新增总装机容量1.52万千瓦。
3.发展和建设城乡送变电事业
甘南的城乡送变电工程始建于1980年初。截止1990年底,全州共投资1666.55万元,架设110千伏线路87公里;35千伏线路442.8公里,10千伏以下线路3400公里;建立变电所11座,总容量为20,810千伏安。全州有96.3%的乡、84.7%的村和70%的农牧户用上了电。全州7个县都有骨干电站,共有9座水电站并入大电网。以合作为中心,大电网35千伏线路向东延伸到临潭、卓尼、新城、洮砚和岷县,与漳县相衔接;向西南延伸到碌曲、玛曲两县;向北到达夏河县。舟曲和迭部两县与武都相接。20世纪80年代初,合作地区的工农牧业生产用电和州直机关、工厂、学校及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用电,都显得十分紧缺。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州政府于1981年报省政府批准,开始将兰州电网延伸到甘南合作,从临夏至合作架通了110千伏送变电工程,总投资600万元,至1985年10月建成带电运行向合作地区供电。同年5月开工兴建合作到临潭送变电工程,建成35千伏全长87公里的输电线路。同时建成临潭至独山子水电站、新城、卓尼县总长50多公里、35千伏的线路等7项工程,缓解了临、卓两县用电紧张的局面。1986年底,州水电勘测设计队承修临潭、卓尼东部的农田提灌工程。首先从新城变电所至洮砚架设35千伏主线路23.7公里。在洮砚桥北修建变电所1座,工程投资157万元,然后修建了10千伏4条主线和10条支线,全长137公里。同时修建6处电力提灌站,灌溉面积267公顷,工程投资258万元,使6个乡的157个自然村,在短期内通了电。还在洮河两岸陆续修建提灌站24处,扩大保证灌溉面积667公顷。1987年,经过10个月的艰苦施工,合作至碌曲兴建了35千伏送变电工程,正式投入运行。1988年7月,由碌曲至玛曲县的输电线路修通,全长83.8公里,工程总投资489万元,历时两年零两个月,同时延伸到玛曲的尼玛、曼尔玛两个乡。
进入90年代后,州政府把水电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九•五”期间,甘南州地方电网调度中心顺利建成,变电容量达1万千伏安,使地方电网和大电网实现了一点联结,形成网内电力电量统一调度的格局。使地方电网的统一管理,得以理顺。全州新架高压输电线路403公里,新建35千伏变电所2座。到“九・五”末,全州地方电网拥有35千伏和10伏高压输电线路4502.5公里。35千伏变电所13座,变电容量32,110千伏安;并网电站12座,并网装机容量2.52万千瓦,网内发电能力达到11,419万千瓦时。州内乡、村、户通电率比80年代末分别增长0.93、7.13、15.01个百分占
4.兴建城乡人畜饮水和病区改水工程
甘南由于地域辽阔,群众居住分散。全州城镇人口仅占总人口的20%,而绝大多数人居住在偏远山区和广袤牧场。解放前,甘南没有人畜饮水工程,吃的都是地表水或地下水,许多地方是人畜混饮,酿成了传染病源。有的地方人畜与水源相距遥远,饮用水极不方便。这种情况,在舟曲、迭部、临潭3个县十分突出。有的村寨痴、呆、傻、哑和骨节病、甲状腺肿大等患者很多,个别村庄达二三十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解决各族群众的饮水困难和病区饮水问题,作为一件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来抓。州、县水电单位与卫生防疫部门紧密配合,进行水源、水质普查,掌握第一手资料,为解决病区饮水和特困地区的人畜饮水创造条件。自1980年初到1990年底,省、州、县水利部门投资全州人畜引水工程的资金157.27万元,病区改水投资141.74万元。在全州各地修建人畜饮水工程510处,病区改水工程32处。州府合作和7个县城都通了自来水。解决了全州22万多人和85万头(匹、只)牲畜的饮水问题。其中:重点修建了舟曲县三眼峪综合引水工程、临潭县新城人畜饮水工程、卓尼县城关寺台子的人畜饮水工程等。仅舟曲县的饮水工程,使7000余人和1600多只(头、匹)牲畜的饮水有了保障,又使农田保灌面积增加了23公顷,有效灌溉面积增加57公顷,为66.7公顷荒山绿化的果树栽植提供了水源。全州其他地方,如临潭、新城、卓尼、夏河、迭部等县的许多乡村,都修建了大量的人畜饮水工程,解决长期以来人畜饮水难的问题。这样既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又提高了各族群众的健康水平。“九・五”期间,全州共修建水窖、涝池、机电井、灌水池、小高抽、引水渠道、管道等设施1608项,埋设输水管道1050.64公里,解决了28.23万人和101.88万头(匹、只)牲畜的饮水,同时改善和保障了66,700公顷干旱草原的灌溉,为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还建成36处病区改水工程,管引工程达99.33公里,改善了32.4万人和5027万头(匹、只)牲畜的饮水条件,使氟中毒、大骨节等地方病基本得到控制,各族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5.兴建和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多年来,由于甘南境内大片森林的过量采伐和部分草场的垦荒种地,使土壤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再加上连年的干旱和工农业生产用水的需要,及甘南燃料的紧缺,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和草原荒漠化现象日趋严重。90年代末,全州已有11,805.36平方公里的土地、草场不同程度地发生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现象,占全州总面积的26.47%。全州大约每年减少耕地200多公顷、草场2668多公顷。特别是草原有效面积的锐减,对今后畜牧业的发展造成了灾难性的隐患。发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草原载畜量过重;二是科学放牧的因素极少;三是草原建设和管理措施滞后;四是由于世界气候变暖,草原降雨急剧减少的现象无法终止;五是鼠害严重,加速了草场的破坏和退化程度。这些问题,不但严重制约了甘南畜牧业的再发展,而且也滋生了愈来愈多的问题,甚至威胁到牧区群众的生存条件。
为了根治严重的水土流失和草原沙漠化,州委、州政府采取有力措施,进行连片综合治理。首先坚决贯彻执行国务院的森林“禁伐、禁运”令,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截止“九・五”期末,全州完成各项治理面积1957.7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总面积11,805.35平方公里的16.5%;兴修“三田”2398万公顷(其中水平梯田2.35万公顷),造林4.15万公顷,荒坡种草153公顷,封山育林0.53万公顷。州、县的具体做法有:一是大力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出一系列强化后备资源建设的设想。在草场建设方面,为防止滥牧、抢牧,实行了以乡、村及户为单位的固定草场,并积极消灭鼠害,大力发展人工草场和围栏草场,解决干旱草原的灌溉问题;在林业方面,建立林业管理经营机构,将部分林权下放,大力开展群众性的植树造林、幼林抚育、封山育林等活动;在水利方面,充分发挥利用水资源,以电、水来保护植被,从而使全州造林和种草面积以每年保持5336公顷的增长速度。二是重点发展“三田”(梯田、条田、三保田)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州的''三田”建设又开始起步。目前,甘南的农田基本建设正在向纵深发展。三是大抓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全州以小流域为单位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有3条:第一是卓尼县的上卓沟流域,该流域总土地面积为12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0平方公里,工程3年内完成,总投资357万元。第二是临潭县的尕浪沟,该流域总面积4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3.4平方公里,治理期限为5年,预算投资16万元。第三是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对大夏河、洮河、白龙江干流及支流的险河段进行治理,特别是确定治理舟曲的泄流坡和南峪山体滑坡及卓尼县城郊防洪工程等,减少了洪水的威胁。经过20年的实践,甘南的水保工作以“长治”工程为转折,开始由分散零星治理向规模整体治理推进。
为了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和保护长江上游地区的长治久安。国务院批准舟曲县为甘肃省长江上游的重点治理县之一。1997年,经省、州和迭部县的共同努力,使该县也列入了''长治”工程,从而使全州的水土保持工作由被动开始转向主动和规模治理。当前,经过这两县的共同努力,已确定和开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24万公顷,其中:坡地改梯田251万公顷,封山育林84万公顷,荒坡种草760公顷,建设水保林107万公顷,农耕措施2121公顷,此项工程正在按计划实施当中。甘南的水电和水利建设正以较快的速度向纵深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全州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的顺利实施。
目前,全州的水利基础设旋建设按照州委确定的“13542”工程的要求,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拓宽投资渠道,注重投资效益。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以抗旱为主,防洪抗旱并举,下大力气解决水源不足和部分地区的洪涝灾害。并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增强环境意识,把水利工程建设和营造秀美山川紧密结合,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推向一个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