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牧业学贡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共产党甘南历史》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467
颗粒名称: 二、牧业学贡巴
分类号: F307.3
页数: 8
页码: 326—333
摘要: 贡巴是个藏族聚居的纯牧区,是碌曲县郎木寺公社的一个大队。这里海拔在3000米至4000米之间,长年处于寒风嗖嗖,雨雪交加的季节。1961年,贡巴正式建立生产大队。大队领导班子和藏族女共产党员才让卓玛,带领广大牧民坚持'‘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原则,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与艰苦环境和自然灾害作斗争,使畜牧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1964年,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后,才让卓玛日夜琢磨:贡巴牧区也要学大寨,以大寨人为榜样,使高寒草原换新天。1965年,她参观了农业战线红旗昔阳县大寨大队,参观了天津、西安等地的工厂,受到极大的教育启发和鼓舞。回来后,她下决心要像大寨人那样,为国家多做贡献。她把大寨和贡巴作了比较,教育广大牧民学大寨人战天斗地的经验,带领群众立足草原,大胆地实践种植饲料和科学养畜,加快牧业机械化和畜圈及牧民定居点等的建设进程。贡巴牧民们认真学习,大家认识到,要迅速发展畜牧业生产,就必须打破因循守旧,靠天养畜的依赖思想。此后,贡巴党支部广泛深入地发动群众,进一步开展学大寨运动,并制定了牧业学大寨的具体规划。他们的经验很快传遍全州各县。1970年,在实现农牧业双飞跃的奋战中,甘南州革委会认真总结贡巴大队在发展畜牧业生产方面的先进经验,及时推广,在贡巴大队召开全州牧业工作现场会。号召全州农牧区社、队向贡巴大队学习,实现农牧业的共同发展。这样,学贡巴的群众运动在全州各牧区广泛开展起来。
关键词: 甘南史 文化大革命 牧业学贡巴

内容

贡巴是个藏族聚居的纯牧区,是碌曲县郎木寺公社的一个大队。这里海拔在3000米至4000米之间,长年处于寒风嗖嗖,雨雪交加的季节。1961年,贡巴正式建立生产大队。大队领导班子和藏族女共产党员才让卓玛,带领广大牧民坚持'‘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原则,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与艰苦环境和自然灾害作斗争,使畜牧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1964年,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后,才让卓玛日夜琢磨:贡巴牧区也要学大寨,以大寨人为榜样,使高寒草原换新天。1965年,她参观了农业战线红旗昔阳县大寨大队,参观了天津、西安等地的工厂,受到极大的教育启发和鼓舞。回来后,她下决心要像大寨人那样,为国家多做贡献。她把大寨和贡巴作了比较,教育广大牧民学大寨人战天斗地的经验,带领群众立足草原,大胆地实践种植饲料和科学养畜,加快牧业机械化和畜圈及牧民定居点等的建设进程。贡巴牧民们认真学习,大家认识到,要迅速发展畜牧业生产,就必须打破因循守旧,靠天养畜的依赖思想。此后,贡巴党支部广泛深入地发动群众,进一步开展学大寨运动,并制定了牧业学大寨的具体规划。他们的经验很快传遍全州各县。1970年,在实现农牧业双飞跃的奋战中,甘南州革委会认真总结贡巴大队在发展畜牧业生产方面的先进经验,及时推广,在贡巴大队召开全州牧业工作现场会。号召全州农牧区社、队向贡巴大队学习,实现农牧业的共同发展。这样,学贡巴的群众运动在全州各牧区广泛开展起来。贡巴人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加快草原基础建设,改变畜牧业生产的基本条件。草场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畜牧业的发展。人民公社化时,州、县一再号召种植饲草,但成效不大。有的牧民说:“咱们这地方气候冷,不宜种草。”有的说:“我们牧区历来就没有种草的习惯,种上草也解决不了问題。” 党支部一边教育广大牧民,一边先在冬房附近试种了几亩饲草。结果在第二年春季,接连下了几场大雪,牲畜不能出牧,就用收割的饲草补喂瘦弱病羊。这一做法抢救了170多只羊。在事实面前,有的社员说:“想不到饲草的作用真大。”于是,牧民们自发地提议生产队种草。党支部组织全体牧民对种植饲草制定了计划进行专门的讨论,统一思想认识。在1965年种植饲草47公顷,秋后割草14万公斤。另外又组织群众打贮野青草40.5万公斤,为保畜抗灾奠定物质基础。当牲畜进入冬季牧场后,提前将膘情差的牲畜挑选出来,单独补饲,使1200多只乏弱瘦羊复壮,大大减少了当年的春乏死亡量。为进一步种好饲草,党支部组织牧民总结经验,取长补短。大家认为,去年的饲草肥料不足,耕作不细,所以产量还不够高。针对存在的问题,他们组织劳力、畜力,积肥运肥,平整土地。为达到像种庄稼那样种好饲草,他们将大量牲畜粪肥送到地里,还挖取居民点附近多年的垃圾粪堆,增加施肥量。党支部书记才让卓玛,亲自带头挖冻实的粪堆。缺少工具时,牧民们从自己家里拿来挖蕨麻和药材用的小镢头照样干。往地里运送肥料,运输力量不足,他们把社队拥有的胶轮车、架子车都利用起来。临时找不到拉胶轮车的马,就用几头驼牛,由人牵着轮换拉车。他们还用人背等办法往地里施肥。结果这年的饲草荻得了大丰收。被大寨精神所鼓舞的贡巴牧民,显示了他们敢闯敢干的聪明智慧和干劲。他们并没有以此为满足,认为“这只是草原建设的开始”。贡巴人豪迈地说:通过不断地保护和建设草原,我们的生产就一定能比现在搞得更好。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对国家的贡献也一定比现在更大。建设草原,要从根本上挖掉旧思想和旧习惯的影响,才能把草原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新牧区。建设草原的担子虽重,但有了党的领导,有大寨精神,再大的困难我们都不怕。今后,要更好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把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任务承担起来,搞到底。
  1966年3月,贡巴草原上下了两场大雪,整个草场被白皑皑的春雪盖得严严实实。大雪威胁着上万头牲畜,要是在过去人们只有听天由命了。但现在,风再大,雪再厚,也要战胜风雪灾害,保住牲畜。贡巴党支部针对这个问题,在干部、牧民中展开了讨论。他们说: “大寨人能愚公移山,改天换地地种庄稼。我们也有两只手,一定要克服困难,坚决战胜风雪灾害,保住集体牲畜。”接着,一场抗灾保畜的群众运动打响了。各队组织劳力和驮牛,向畜群驮运储备的饲草、饲料和加固棚圈的木板、绳索。并向各畜群增派劳力,清除圈内积雪,将地处潮湿的畜群转移到别的草场。把有问题的畜群特别是羊群,全部迁移到草好、干燥的地段放牧。交巴生产队,还根据幕物藏地区的草虽好,地势干燥,但风大,易在棚圈周围堆起雪塄的特点,及时向畜群驮运木板,在棚圈设立防雪带,减少风雪对牲畜的侵害。3月7日,雪虽然停了,但天还是阴沉沉的,还有可能降大雪。党支部研究决定,立即到各畜群和放牧员一起,战风雪,顶严寒,抗灾保畜。交巴队队长共产党员贡却乎加,一到幕物藏牧场,就不顾疲劳地投入到修复棚圈和清除积雪的战斗中;西日卡娃队会计俄项,发现祁格塔放牧的羊群还没搬出尕海附近的潮湿地带和不愿转移牧场的情况后,与党支部书记才让卓玛迎着风雪,亲自说服祁格塔,使其很快的把羊群转移到地势干燥,有水草的地方放牧。为战胜风雪,有的放牧员彻夜不眠地巡视看护羊群,天亮后还积极修复棚圈和扫除积雪,补饲羊只。放牧员桑丑,怕雪夜冻坏改良羊,宁愿自己受冻,把皮袄脱下来盖在棚圈上。西日卡娃队派去帮助尕海湖一带畜群扫雪的人,一到畜群看到落雪不厚,便折转到四川边界的幕物藏去帮助扫雪。就连交巴队60多岁的五保户阿才老汉,也积极参加这次抗灾保畜。他仅用一天的时间,就做了十多把推雪用的木耙,为抗灾保畜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这场抗灾保畜斗争中,去冬贮备的饲草料起了很大的作用,也深深教育了群众。同时克服靠天养畜、不建设草原的懒惰行为,保住牲畜的安全,荻得了抗灾保畜的胜利。鉴于雪灾教训,党支部带领老牧民和草原建设的技术人员,走遍全大队每一条山沟,踏遍每一块草场,对贡巴的整个草山进行实地勘察,分类制订了草原建设规划,并总结羊群“小搬圈”和培育收割草场的经验,把种植饲草和培育割草结合起来,并给大面积的草场施肥。为恢复草原植被,提高饲草产量开辟了路子。在进一步扩大饲料基地后,大队党支部带领群众在干旱的赛尔农次瓜草滩上,打响了修渠引水和灌溉草原的战斗。五月的贡巴草原,正逢挤牛奶、剪羊毛和牲畜分群,准备转场的大忙季节。本来畜多劳少的贡巴大队,在抓好畜牧业生产的同时,全大队仍然抽出40多个劳力,投入到水利建设中去,由大队党支部副书记杨旦带领去修渠。哪里艰苦,他就出现在哪里。经过20多天的大干快干,修通了一条长达5.5公里、可灌溉5336公顷草原的水渠,为争取牧业生产大丰收创造了条件。
  第二,科学养畜,防疫治病,促进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开始掌握了自己命运的贡巴人,在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中,打破“靠天养畜”的旧观念,树立科学养畜的新思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他们加强兽疫防治工作,严格控制牲畜的主要疾病,引进大批牲畜改良品种,解决近亲交配、品种退化和繁殖率低的问题。同时建立基础畜群,保证畜牧业生产的优质、稳产和高产。早在1964年,贡巴大队就引进新疆细毛羊,第一代改良羊成活率达90%以上,已在全大队大量推广。可是二代改良羊,却成了一个很大难题。1970年产羔时,400多只二代改良羊只活了10多只,这个消息传开后,人们都吃惊了。党支部书记才让卓玛等人到各个接羔点,调查研究,同牧民群众一起大搞科学实验,从中找出二代改良羊大量死亡的原因,并采取火墙育羔、合理补饲、接羊拴绳定位等办法,1971年成功地接育了400多只二代改良羊。此后,他们没有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还培育成活了美利奴细毛羊与当地土种羊杂交的一代羊羔100多只。为克服自满情绪,党支部及时加强领导,在放牧员中进行思想教育,发扬大寨人的革命精神,教育放牧员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在他们中间开展互查互比、互教互学活动。50多岁的放牧员达毛热合巧,不但关心自己邻近的畜群,有空儿的时候,骑上马,到其他畜群查看,学习交流经验。风雪天,有的放牧员在扫完自己畜圈旁的积雪后,拿上扫帚、刮雪板到邻近畜群帮助扫雪,翻晒圈中羊粪。1966年,国家决定在甘南建立一个培育细毛羊的羊场,需要大批当地土种适龄母羊,贡巴大队主动承担了这一任务,仅这项就支援国家羊场适龄母羊2700多只。还为邻近的郎木寺大队及部分农业县的畜牧业和农业生产贡献了羊只与耕牛。
  第三,积极推进牧业机械化建设,实现定居放牧畜群。为解决劳力不足问题,贡巴大队提出大规模地推广使用牧业机具和实现工具改革的计划。除了继续使用机器剪羊毛和已确定购买的部分奶油分离机外,还在打酥油和割草方面,全部采用半机械化。在条件较好且费工不大处,营建牲畜固定棚舍点。铺设一些简易道路,把背运、驮运饲草,运送建筑材料,改变为用尕力巴牛和黄牛驾车运输。并利用木机织帐房,简易工具擀制毛毡、毡袄的方法,替代笨重费力的揉擀劳动,用缝纫机代替手工缝制等等。采取这些措施后,改善了绝大部分笨重的体力劳动,提高了效率。
  即时在贡巴大队的定居点上,机声隆隆,人欢马叫,呈现出一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繁荣景象。一幢幢牧民住房,整齐地排列在草原上。居民点的中心地带有大队办的小学、卫生所、兽医站、面粉加工厂,还有发电机房和商店。这样,贡巴大队基本结束了有史以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4个生产队都实现了定居放牧。大队学校里歌声瞭亮,书声朗朗。晚上,在各生产队办的政治夜校里,牧民们学政策,学文化;在大队卫生所里,道吉才让等4名“赤脚医生”,热情地接待就诊看病的牧民群众;商店里摆满了各种商品,牧民们拉来畜产品出售,又买回各种日用品;在面粉加工厂里,马达轰鸣,机声隆隆;50多座牲畜棚圈整齐地分布在冬季牧场上,温暖如春的火墙育羔室内,育羔员们在成功地接育着上千只改良羊种;8名“赤脚兽医”采集多种中药材,自制药物,在畜群中防疫防病,杜绝了10多种牲畜疾病。大部分牧民定居点的房子里积存了上千斤粮食面粉,二三百公斤酥油、曲拉、肉干;箱子里放着新皮袄、新靴子,银行还有存款,达到了家家有存款,户户有余粮。牧民们说:''过去人工剪羊毛,全大队的强劳力集中起来剪两个月,现在马达轰鸣,电剪闪光,不到半个月就全剪完了。”拖拉机手们说:“夏天,这里丰盛的牧草绿浪滚滚。深秋,铁牛拖着割草机在草原上奔驰,过去一个月也割不完的饲草,铁牛只用30多个小时就割完了”。牧业机械化不仅是生产上的革新,而且是思想上的革命。刚开始,人们对实现牧业机械化的认识不一。有守旧思想的人说:"熟悉了性格的马好骑,用惯了的工具好使,用不着搞什么机器。"为了克服思想上的阻力,党支部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用一场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课,引导教育大家:他们一边在奶油分离器里装上50公斤鲜奶,由一个人轻松地搖动着手柄;另一边在旧式木桶里倒进50公斤鲜奶,由两个打酥油能手轮番操作。半小时后,奶油分离器里分出了无杂质、味道好的一大块黄酥油。4个小时过去了,用木桶打酥油的两个强壮汉子擦着汗,捞出了一块水分杂质较多的酥油。当场一称,比机械制酥油少了0.6公斤。这样,连那些守旧思想严重的人,也朝机器伸出了大拇指,人们开始对实现牧业机械化有了新的认识。大家说,要建立社会主义的畜牧业,就必须搞机械化。于是,大队革委会集中群众智慧,掀起了自立更生,土洋结合,大搞牧业生产机械化的热潮。牧业学贡巴在甘南的实施,不仅加快了牧业生产的发展,而且推动了生产力的合理利用。贡巴人以大寨精神为榜样,突破传统观念,实行科学养畜,改变畜牧业生产条件,为建设甘南草原勇于实践,开挂创新,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知识出处

中国共产党甘南历史

《中国共产党甘南历史》

出版者:甘肃民族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甘南历史记录了甘南新民主主义时期党在甘南的活动,社会主义过度的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甘南党史人物等等的详细记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