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革”在甘南的蔓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共产党甘南历史》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462
颗粒名称: 一、“文革”在甘南的蔓延
分类号: D652
页数: 3
页码: 319—321
摘要: 从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给党和国家及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州委、州政府和各县委、县政府及其工作机构,在“文革”初的1966年5月到12月底,基本上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但从1967年的上海“一月风暴”起,全州在“文革”中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关键词: 甘南史 文化大革命 文革

内容

从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给党和国家及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州委、州政府和各县委、县政府及其工作机构,在“文革”初的1966年5月到12月底,基本上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但从1967年的上海“一月风暴”起,全州在“文革”中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67年1月25日,州委、州人委被群众组织非法夺权,到1968年2月27日甘南州革委会成立。在这期间,州委、州人委被群众组织夺权后,有的领导干部被抄家、关押和批斗。党的各级组织和州委常设工作部门普遍遭受到冲击,陷于瘫痪、半瘫痪状态;广大党员被迫停止了组织生活。党长期依靠的许多积极分子和基本群众受到排斥。州、县开展了大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运动,致使许多领导干部和群众遭到迫害,党的各项工作受到严重破坏。全州陷于无政府主义的混乱局面。1967年2月,甘南军分区、驻军和各县人式部奉命介入地方“文化大革命”,相继成立了支左办公室,执行“三支、两军”(支左、支工、支农和军管、军训)任务,并与部分地方领导干部分别组成州、县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这在当时的混乱情况下是必要的,对稳定甘南的局势和工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后果。与此同时,合作地区陆续出现了三大派群众组织,分成对立的两股政治势力,大闹派性斗争,乱揪所谓的“叛徒”、“特务”、“走资派”等。从1967年10月到12月,合作连续发生3次规模较大的武斗流血事件,死亡6人(其中两人在式斗备战中因翻车死亡),伤数十人,给国家财产造成了很大损失。
  第二阶段是从1968年2月州革委会成立到1971年4月中共甘南州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在这期间,由于州、县革委会包揽了党、政、财、文大权,其下设的政治部、保卫部、生产指挥部和办公室,取代了州委、县委和州、县政府工作机构的一切职能,致使党的工作濒临取消。随即,州、县革委会在全州农牧区开展“清理阶级队伍”、“一打三反”、“路线分析”、整党建党等运动。特别在“清队”中,城乡大刮所谓的“十二级红色台风''、“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乱批乱斗,敌我不分,严重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使一大批干部、群众遭到打击和排斥。有的被迫害致死,有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和伤害。
  第三阶段是从1971年4月中共甘南州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到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在这期间,全州虽然通过整党建党活动,逐步恢复了党员的组织生活和党的部分基层组织,但由于中共甘南州第四次代表大会是在大批老干部尚未恢复工作,党内生活极不正常的情况下召开的,会议贯彻了党的“九大”关于“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路线和政策,因而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的指导方针是错误的。会后,州、县在农牧区推广大寨经验,在改变农牧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又“以阶级斗争为纲用专政的办法大办农牧业”,大批所谓的“资本主义",“大割私有制尾巴”等,使农牧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受到一定制约,部分群众生活陷入困境。当时,全州农牧业平均劳动日值仅达3角5分。国民经济处于停滞或倒退的局面。
  甘南在1•25”夺权后,州委、州政府的直属领导机关普遍陷于瘫痪、停顿状态,一批领导干部被批判斗争,有的被隔离审查,有的被关押。广大党员被迫停止了组织生活。在这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许多党员和干部为了不使生产中断,尽量减少党和人民的损失,仍坚持工作,并对红卫兵运动和“造反派”造成的破坏与混乱,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抵制,使甘南曾一度维持了几年农牧业生产的小幅度稳定增长。1968年4月24日,中共甘南州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成立,主要负责筹备第四次党代会和领导整党建党工作。1971年4月10日,中共甘南州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州委领导机构。

知识出处

中国共产党甘南历史

《中国共产党甘南历史》

出版者:甘肃民族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甘南历史记录了甘南新民主主义时期党在甘南的活动,社会主义过度的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甘南党史人物等等的详细记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