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全面贯彻“八字”方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共产党甘南历史》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454
颗粒名称: 五、全面贯彻“八字”方针
分类号: D262.4
页数: 4
页码: 289—292
摘要: 1960年秋,在严重困难的教训面前,全党逐步清醒过来,决心调查研究,调整政策,纠正错误,扭转局面。并于是年10月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要求全党用最大努力坚决纠正各种“左”的偏差。党的指导方针的重要转变,全国停止“大跃进”和向人民公社所有制的全面过渡,国民经济开始转向调整的新轨道。
关键词: 八字方针 国民经济调整

内容

1960年秋,在严重困难的教训面前,全党逐步清醒过来,决心调查研究,调整政策,纠正错误,扭转局面。并于是年10月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要求全党用最大努力坚决纠正各种“左”的偏差。翌年元月召开的八届九中全会,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这两个举措标志着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党的指导方针的重要转变,全国停止“大跃进”和向人民公社所有制的全面过渡,国民经济开始转向调整的新轨道。
  州委、州政府根据“西兰会议”和省委的指示精神,于1961年春召开有百余人参加的全州工作扩大会议,讨论研究部署扭转甘南严重局势的措施。要求“各级领导必须团结一致,千方百计地做好经济调整工作会后,在中央和省委工作组的帮助指导下,州委领导全州各族人民,认真贯彻执行“八字”方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结合甘南实际,对全州的生产方针、工农牧业体制、规模和生产管理形式,及政治关系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原则问题,进行重大调整。这样,很快扭转了当时的严峻局面,初步恢复和发展农牧业生产,渡过国民经济的暂时困难时期。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调整生产方针和农牧业政策。一是全面恢复“以牧为主”的生产方针。1961年冬,州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西北地区首次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召开州、县、乡三级干部会议,检查近年来在牧区工作中的失误,总结经验教训,彻底改变“以粮为纲"、“以农代牧”和“草原大开荒”、“大办农场”的错误做法,重新确定甘南的生产指导方针是“以牧为主”,半农半牧区也要大力发展畜牧业。因此,立即停办了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的所有农场;对妨碍不大的,也进行了适当压缩;对无妨碍的,在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方针指导下,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倡种植蔬菜、油籽和饲草,为牧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服务。全州共撤销了66个国营和机关农牧场,终于使“草原大垦荒”得以制止,及时地调整了日趋尖锐的农牧矛盾。二是大幅度地调整农牧区人民公社的规模、体制和生产经营管理方式。到1961年底,全州将原来的3个县(洮江、临潭、龙迭)、1个市(德乌鲁市),划定为7个县(夏河、临潭、卓尼、碌曲、玛曲、迭部、舟曲);将47个农牧区人民公社,划定为5个镇、66个乡、45个乡级公社,327个生产大队,2719个生产队。共设立基本核算单位2729个。其中对原有的11个纯牧区人民公社,都改为乡级建制,把其下属的大队改为牧区或半农半牧区人民公社,实行以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公社、生产队两级所有制。全州在牧区、半农半牧区共建有基本核算单位1327个。三是取消全州农村中的供给制,停办公共食堂,清退“一平二调”的财物。根据省委指示,州委作出“停办生产队举办的各类食堂”决定,实行“把口粮分配到户,由社员自行支配”的原则,受到了农牧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州委又决定对1958年以来平调社员、集体、国家的财物,进行全面清退。截止1962年4月,全州共清理出平调的财物折价为1480万元,已退赔1074万元,占总数的73%。四是开放市场,进行商品交流,并积极放宽农牧区经济政策,给广大农牧民以休养生息的机会。全州重新开放农牧区集市贸易市场17个,极大地活跃了农牧村经济。在临潭、迭部、舟曲3个县给社员划定自留地4350公顷,占当地总耕地的比例,由原来的5%提高到7%。并允许社员开垦空闲荒地,种菜、种饲料,收入归己。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给社员划自留畜82,792头(匹、只),占核算单位牲畜总数的7%至10%。每户至少1至4头奶牛,1至3匹乘驮畜,肉羊4至20只。同时,全州在牧区实行“三包”(包产、包工、包投资)、“四定”(定人、定畜、定产、定工分)和“一奖励”(即超产奖励)的制度,极大地调动了牧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此外,全州在牧区还采用“混合放牧” 的办法,既节约了牧业劳动力,又照顾了牧民家庭的团聚习惯。
  第二,严格进行工业、财经和其他方面的调整。1961年9月,中央做出《关于当前工业问题的指示》,决定把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降到切实可行的水平上。州委紧紧围绕“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坚决贯彻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及《全国工业企业工作条例七十条》。1962年时将全州56个工业企业调整为49个,其中:全民所有制16个,集体所有制33个。大大压缩了投资规模,精减了一批基建项目,对“大跃进”时期上马的所有钢铁企业全部实行“关、停、并、转”。投资方向往农牧业生产倾斜,财经工作严格控制货币投放,积极组织货币回笼,加强信贷计划管理,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很快扭转了金融部门的混乱局面。对全州27个企事业单位进行彻底的清仓查库,扭转了一些企事业大量亏损的状况。商业工作通过调整体制,疏通国管商业、合作社商业、集市贸易三条商品流通渠道,加大城乡物资交流的力度,保障了供给。并调整粮食征购政策,增加了入库量。物价工作保住18种类商品价格的稳定。同时,对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也相应地进行了调整。此外,复刊《甘南报》,对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起了很大作用。教育系统压缩“大办”过程中兴建的学校,精减教职员工485人。卫生系统州、县、乡建立医疗、防疫、保健机构88个,有医疗卫生工作者371人,实行免费医疗金额达37.7万元。到1962年底,全州压缩城镇人口、精减干部职工总计12,853人,超额完成省上下达任务的28.6%。物资部门进行全面的物资调进和销售工作,保证市场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有力地支援了农牧业生产。由于在经济工作中采取上述一些有效措施,使甘南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牧业中国共产党甘南历史
  生产萎缩、农牧民群众生活困难的局面,很快得到扭转和改善。
  第三,政治关系方面的调整。1962年全国人大二届三次会议强调,各地要认真检查纠正近几年来在民族工作中的“左”倾失误,必须正确处理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等各方面的问题。州委根据1962年4月中央发出的《关于加速进行党员、干部甄别工作的通知》精神,对在“反右倾”等运动中,受过批判或处分的干部和党员进行甄别平反。截止1962年7月底,全州脱产干部甄别结案的共有388人,占应甄别结案总人数486人的79%。农村基层不脱产干部的甄别工作,按照原来确定的甄别范围,甄别结案321人,占应甄别总人数686人的47%。干部政策的局部落实,体现了党的“有错必纠”原则和“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初步活跃了党内外的民主气氛,开始调动了基层广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尽管甘南以贯彻落实“八字方针”为核心,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是初步的、局部的和有限的,但它对当时国民经济的进一步恶化起到了一定的遏止作用,也为以后继续进行国民经济调整和恢复发展农牧业生产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并奠定了物质基础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全州的农牧业生产开始回升。地方财政收支基本平衡。市场商品供应紧张的状况有所缓解。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开始略有上升。州内形势逐步好转,而且逐年向前发展。全州国民经济两年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绩。

知识出处

中国共产党甘南历史

《中国共产党甘南历史》

出版者:甘肃民族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甘南历史记录了甘南新民主主义时期党在甘南的活动,社会主义过度的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甘南党史人物等等的详细记载。

阅读

相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