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牧区大办农场的历史教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共产党甘南历史》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453
颗粒名称: 四、牧区大办农场的历史教训
分类号: D267
页数: 3
页码: 286—288
摘要: 1958年春,甘南州所辖6个县共有34万余人。其中藏族17.6万人。农业人口29万人,畜牧业人口5万多人。当时,在全州的4.5万平方公里总面积中:有耕地面积7.8万公顷,占总面积的2%;草原面积273万公顷,占总面积的56%;可利用草场面积237万公顷,占总草原面积的86%。全州共有牛羊168万头(匹、只),占全省总牲畜的1/5。是全国五大畜牧业基地之一。畜牧业占全州工农业总产值的47%。长期以来,畜牧业是甘南基础产业的地位没有改变。党在甘南一直实行的是“以牧为主”的生产方针。
关键词: 牧区工作 牧区农场

内容

1958年春,甘南州所辖6个县共有34万余人。其中藏族17.6万人。农业人口29万人,畜牧业人口5万多人。当时,在全州的4.5万平方公里总面积中:有耕地面积7.8万公顷,占总面积的2%;草原面积273万公顷,占总面积的56%;可利用草场面积237万公顷,占总草原面积的86%。全州共有牛羊168万头(匹、只),占全省总牲畜的1/5。是全国五大畜牧业基地之一。畜牧业占全州工农业总产值的47%。长期以来,畜牧业是甘南基础产业的地位没有改变。党在甘南一直实行的是“以牧为主”的生产方针。
  然而,在1958年全国性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冲击下,州委、州人委响应党的八届二中全会提出“以粮为纲”、“全党大办农业”的号召,改变了长期以来贯彻执行的“以牧为主”的生产方针,制定出“以开垦荒地为主,高速度发展农业”的战略举措,提出“大力发展垦荒事业,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高速度地发展农业生产,到1960年完成开荒100万亩”的目标任务。这样,在全州的农业区出现了“大干三年,实现亩产上《纲要》(200公斤),过《黄河》(250公斤),跨《长江》(400公斤)"、“放卫星",争创“千斤队”的浮夸蛮干现象。在牧业区不顾当地的自然地理和环境气候条件,脱离实际地要求“在1960年都要做到粮食自给”,并采取'‘移民垦荒”的做法,在13个月内的时间里,从河南省盲目招进41,000多名支建青年,开办农场71个,两年内垦荒2.86万公顷,其中草原垦荒1.8万公顷,占总垦荒面积的62%。结果到1960年时,各农场共播种粮食作物12,206公顷,总产208万公斤,单产11.3公斤,连亩播25公斤的种子都未收回。共种油籽9672公顷,总产27万公斤,亩产只有1.85公斤,几乎是颗粒无收。到1962年底时,全州牲畜总数下降到111万头(匹、只),比1957年底减少57万头(匹、只),减幅为34%。这样,在牧区大办农业的结果,不但严重地破坏了畜牧业生产,而且使71个国营农场很快陷入困境,最终落个劳民伤财、自行倒闭的结局。同时使1.8万公顷被翻耕的天然草场,在以后的二三十年内寸草不长,很难恢复到水丰草茂的原状。
  如果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挫折,那么由此而引发的“甘南草原大垦荒”、“在牧区大办农场"的结果,是州委、州政府在建设甘南草原过程中的一次重大失误,也是一个值得深刻汲取的历史教训:
  第一,在高寒草原“垦荒种粮”,既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又破坏生态平衡,会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惩罚。
  当时,甘南大搞草原垦荒的地区,大都集中在碌曲、玛曲、夏河3个县的牧区和半农半牧区,这些地方的平均海拔都在30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在3摄氏度以下,年均无霜期仅有六七十天以下,有的地区就根本没有无霜期。年降雨量虽在600〜800毫米之间,但往往春夏干旱缺雨,秋季阴雨连绵。这些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是极不适宜于农作物生长的。但甘南当时的有关领导不顾客观条件,无视一般的农业生产常识,急于求成,一哄而起地大搞草原垦荒种粮,在两年内草原垦荒达1.8万公顷。1960年春天播种的粮食作物和油菜,秋后收获甚微,绝大多数连种子都未收回。这样,不但破坏了大量的天然草场,给畜牧业造成了巨大损失,而且使农、牧区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遭到严重困难,在短期内很难恢复和弥补。
  第二,在地处僻远、交通闭塞、基础设施很差的甘南大办农场,客观上本身不具备办场的条件,一意孤行,盲目蛮干,势必造成夭折的局面。
  当时,甘南在13个月的时间内,从河南省招进41,000多名支建青年,给安置工作带来了重大困难。一是这么多的人无住房,夏季天热时还可以在帐蓬里食宿,但到零下二三十度的寒冬,就很难渡过。二是长期以来甘南的粮食生产本身不能自给,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城镇居民及牧民的口粮,都是从内地由国家计划调入供应的。再加上甘南交通不便,运输力有限,当时71个农场的4万多名职工的口粮,仅靠各农场的10部汽车拉运是远远不够的,常常出现断粮情况。三是甘南是生活燃料奇缺的地区,许多地方根本就没有烧柴。当时受交通条件的制约,各农场的煤炭燃料和建筑材料等根本无法调运进来,这些直接影响了广大农场职工的生产和生活,滋生了一些思想混乱和不安定的因素,出现了大批职工逃跑返乡的现象,迫使各农场最终趋于解体状态。
  第三,甘南牧区大办农场的结果,不但破坏了畜牧业生产,而且给国家造成了财力、物力上的巨大损失,同时也加剧了各族群众生活的困难程度,产生了一些消极的社会影响。
  在两年多的大办农场时间里,国家先后调入了大批钢材、粮食、籽种、化肥、农具、汽车、拖拉机、医疗器械等生产、生活资料,总价值达2000多万元。尤其是草原大垦荒的后果,对甘南畜牧业的发展和牧民遗留下了相当严重而又一时难以克服的困难,也给民族团结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总之,甘南当时在牧区之所以大办农场、大搞草原垦荒,实际上是同全国一样,雷厉风行地贯彻执行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所造成的后果,这是一个应该深刻汲取的历史教训。

知识出处

中国共产党甘南历史

《中国共产党甘南历史》

出版者:甘肃民族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甘南历史记录了甘南新民主主义时期党在甘南的活动,社会主义过度的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甘南党史人物等等的详细记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