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8月,中央北戴河会议作出“关于动员青年前往边疆参加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甘肃、河南两省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经过两省领导的磋商,决定在甘南安置15万名河南支建青年。从1958年11月至1959年12月底,共有41,697名河南青年来到甘南。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辛勤劳动,艰苦创业,为建设甘南经过了艰难曲折的历程。到1961年,由于自然灾害和工作上的失误,迫使31,000多名青年离开甘南,自动返回河南。留下1万名左右的青年仍然在甘南这块热土上,艰苦拼搏,默默奉献,为甘南的各项建设事业继续做出贡献。
安置
当时,州委、州政府对河南支建青年的到来非常重视,作出具体的安排和部署。一是州、县成立了由一名副书记或党员副州长、副县长负责的接待办公室,配备3至5名工作干部。二是在兰州、陇西火车站设置食宿站,派专人负责接待工作。三是在德乌鲁市(夏河)、洮江(碌曲、玛曲)、临潭(卓尼)、龙迭(迭部、舟曲)4个县(市),建立了24个工、农、牧安置点。四是明确规定,支建青年到来后安置在全民所有制的企业单位。五是向甘南各族人民,积极宣传支建工作的政治、经济和国防意义。六是发动群众给支建青年筹备生产资料、劳动工具和住房等。全州共解决生产工具13,610件,生活用具40,733件,住房8620间,耕畜3898头。甘肃、河南两省的有关部门也对安置支建青年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和援助。甘肃省计委调拨钢材30吨、柴油28吨、油桶116个;省农业厅下拨拖拉机80台、农机具298件,蔬菜种子8796公斤;省商业厅拨发胶轮大车44辆、架予车210辆,中小型生产工具7913件,灶具和生活用具5974件,棉布59,078米;兰州军区配备了26名军官和一部分枪支弹药;省卫生部门抽调了医生和大批医疗器械。河南省多次派出工作组到甘南深入各,点进行慰问,同时还支援小型生产工具1万余件,蔬菜籽种2000多公斤。
1958年11月28日,首批750名河南支建青年抵达甘南,受到党政军负责人和机关干部、学校师生及各族群众的夹道欢迎与热情接待。到1959年底时,全州相继安置河南支建青年41,697名,其中:男性30,836人,女性10,861人。年龄在25岁以下的有35,917人,占总数的86.1%。有党员1846人,团员8451人,党团员占总数的24%。具体安置结果是:各国营农场24,946人,占总数的59.8%;州内地方厂矿企业8203人,占20%;白龙江和洮河林业局7118人,占17%;玛曲渔场1430人,占3.2%。随迁的国家干部141名,其中:县级4人,区级33人,一般104人。他们都被安排在各国营农牧场担任领导工作。
创业
党和政府的关怀及全州各族人民的鼎力支持,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支建青年的劳动积极性,他们在各条战线上艰苦创业,勤奋工作,做出了优异的成绩。
在农业战线上,全州于1959年春建立的14个国营农场的17,344名职工,认真贯彻“边建场、边开荒、边生产、边积累、边扩大”的生产方针,到1959年12月底,累计开垦荒地约10,765公顷,播种3535公顷。其中:粮食作物约1994公顷,当年总产粮食280多万公斤;油料作物约1274公顷,总产油籽61.5万多公斤;种甜菜约67公顷,收获64万公斤;种蔬菜约153公顷,总产117万公斤;种饲料约313公顷,收牧草36.5万公斤。1959年达到粮油自给自足的农场有3个,占春季投入生产14个农场的16.6%;半自给自足的有3个,占总数的16.6%。两者合计达到了33.2%。在畜牧业战线上,1959年底各农牧场共有牛4068头,马491匹,羊3715只,猪2653头。在基本建设方面,到1959年底,各农牧场修建房屋4万多平方米,修建水、旱磨107盘。大搞农田水利建设,使灌溉面积达到约6136.4公顷。在工业战线上,广大支建青年在设备简陋、条件极差的情况下,忘我工作,大胆革新,推动了生产的迅猛发展。如龙迭县建材厂,原来只有40余名职工,劳力严重不足,在安置了198名有文化、有技术的支建青年后,生产如虎添翼,在两个月内,产值猛增了47.7%。在林业战线上,安置在白龙江和洮河林业局的7000多名支建青年,起早贪黑地奋战在深山老林中,截止1959年10月底,共砍伐木材34.9万立方米,抚育幼林33多公顷,生产烤胶60余吨,修建林区公路80多公里,为国家完成了7100多万元的生产任务。
广大支建青年在勤奋的生产劳动中,开展“比、学、赶、帮、超”的竞赛热潮,涌现出了许多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同时在政治上也得到了进步和锻炼。到1959年底,有52名青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93名青年入了团,还有378优秀青年被选送到州外各类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去深造。被选为省、州、县各级党代会、团代会、妇代会和人代会代表的有277人,同时还评选出优秀红旗手和先进工作者1119人,选出红旗单位96个。
返乡
1960年春,由于受全国"大跃进”思潮的影响,甘南改变了“以牧为主”的方针,提出“高速度发展农业”的口号,给全州18个国营农牧场下达“巩固和发展国营农牧场,大力开垦荒地,高速度发展农业,并积极地发展畜牧业和其他多种经营,实现'六自给,(粮、油、肉、菜、饲料和经费)和'四有余,(粮、油、菜、经费)”的生产任务。计划开垦荒地约52,026公顷,连同原有的约9338公顷耕地总数达到62,698公顷,职工人均占有约2.53公顷。为完成这个目标任务,18个国营农牧场组成两万多人的开荒大军,在一年内就地垦荒约18,209公顷,绝大部分是畜牧业草场。同时不顾当地均是3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坡地和气候十分恶劣的自然条件,当年播种各类农作物约22,678公顷,比1959年增长了6.8倍。其中:粮食作物约12,206公顷,但年终总产只有208万公斤粮食,平均亩产11.5公斤,连种子都没收回;种油籽约9672公顷,总产27万公斤,平均亩产1.85公斤,几乎是颗粒无收。
农业生产的大欠收,使广大职工的生活发生了严重困难。有的不仅没有吃的油、盐、菜,而且断粮现象频繁发生。日趋严酷的生活形势,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生存,迫使大量支建青年偷跑回家,自动返回河南。到1961年底,全州返乡的农牧场职工达15,562人,其中:请假未归的2366人,偷跑回老家的13,196人。两者占安置总数的37.4%。对此,州委、州政府在进行全面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审时度势,作出“与其开小差和请假不回,不如公开登记,有组织的送回原籍为好”的决定。截止1962年元月30日,分十批(每批1500人)将愿意回河南的支建青年送回老家。全州总共送返的支建青年约3.1万多人。18个农牧场撤销后留下的约1万余人,全州统一调配,安排新的工作岗位。
后记
河南青年支援甘南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艰辛的过程,其方向是对的,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有较大失误。特别是在人类赖以生存、生产和生活条件极差的甘南藏区,短期内迁徙4万多名青年,易地繁衍生息和生活,还是有很大困难的。因为长期以来,在科技文化生产力水平都很落后的甘南,基本上是“靠天吃饭”或"靠天养畜”。再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和“左”倾思潮的干扰,使这项工作半途而废,也造成了不良后果。这是个应该汲取的深刻教训。然而,当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大课题下,正是通过前辈们艰苦地拼搏和探索,才使我们党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摒弃失误,找到了一条真正适合国情的建设道路。当年河南支建青年那种热烈响应党的号召,到艰苦僻远的地区去创业奋斗,开扌石拼搏,'‘敢为天下先”的无私奉献精神,是值得树立和赞扬的。
嗣后,留在甘南工交、林业等战线上近万名左右的河南支建青年,30余年来,他们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工地厂房、养路道班和茫茫林海之中,数十年如一日地刻苦学习,辛勤劳动,为甘南的繁荣、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林业战线上的广大职工30多年来为国家经济建设累计提供了665万多立方米的木材和大量林副业土特产品,总产值达10.9亿多元。工交战线上的广大职工日夜守护在兰郎公路和喉夏公路上,全长520多公里,他们顶风雪,冒严寒,长年坚守在高原道班上,为保障甘南交通运输的畅通无阻,铺路架桥,栉风沐雨,做出了有益的贡献。他们所开创的业绩,将伴随着甘南州日新月异的建设成就而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