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晒银滩流血事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共产党甘南历史》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432
颗粒名称: 五、晒银滩流血事件
分类号: E297.51
页数: 5
页码: 167—171
摘要: 1956年夏,碌曲县曾连续发生了几起反对牧区社会主义合作化的武装暴力事件。由于解放军与当地政府的密切配合,并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以政治争取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大力开展民族统战和群众工作,积极实施政治争取和分化瓦解的策略,及时平息事端,稳住局势,制止了一场更大规模武装冲突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 晒银滩事件 碌曲县

内容

1956年夏,碌曲县曾连续发生了几起反对牧区社会主义合作化的武装暴力事件。由于解放军与当地政府的密切配合,并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以政治争取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大力开展民族统战和群众工作,积极实施政治争取和分化瓦解的策略,及时平息事端,稳住局势,制止了一场更大规模武装冲突事件的发生。
  碌曲县南面与四川省毗连,西面和青海省接壤。解放前,碌曲有双岔、西仓(拉仁关)、郎木寺3大部落。他们割据一方,封闭游牧,时战时和,并都崇信和受制于喇嘛教寺院“政教合一”的统治。解放初,由于马良股匪和一些兵痞惯匪在这一带盘踞流窜,烧杀劫掠,为非作歹,因而对党开辟工作和建立政权,造成了很大威胁和困难。1951年,党派出的工作组经过3次艰苦努力,才在双岔部落站住了脚。西仓和郎木寺到1952年至1953年工作组才得以进驻。1955年6月,虽正式成立了碌曲县人民委员会(即县政府),但基层区、乡、村政权普遍没有建立,培养的少数民族干部和积极分子很少。因此,党在碌曲开展工作的基础比较薄弱。
  1956年春,在全国农业合作化高潮中,甘南藏区农业县的部分地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互助合作运动。这对半农半牧区和纯牧区的影响、震动很大。特别是邻近农区的藏族牧民,亲眼看到农区互助合作化的好处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有些人就萌发了建立牧业互助组或合作社的念头。但绝大多数群众因党和政府对牧区、半农半牧区实行互助合作的意义、宗旨及方法步骤等,还没有正面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因而存在着许多疑虑。由于当时甘南藏区尚未进行民主改革,解放后党在极力维护广大藏族贫苦牧民利益的同时, 对民族、宗教界人士采取了和平争取的方法,团结他们,改造和利用他们,并安排他们的职务,充分发挥其参政、议政的作用,提高他们为本民族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意识。因而党在基本完成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对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实行的是“不分、不斗,不划阶级,牧主、牧工两利,扶持贫苦牧民发展生产”的政策。基于这一政策,很符合当时甘南藏区的客观实际,所以既能被民族宗教中上层人士所认可,又能使广大群众所接受,对稳定社会和发展生产起了很大的作用。然而,当农区的社会主义合作化洪流冲击到牧区时,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尤其是民族宗教中上层人士反应强烈,抵触情绪很大。他们感到如果牧区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必将动摇封建统治基础,触及他们的根本利益。所以,他们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着“四怕”:一怕“不分、不斗,不划阶级"的政策会改变;二怕宗教信仰不自由;三怕实行互助合作化会失去牛羊、草山;四怕丧失部分封建特权和生产资料后,过不上优裕的生活。因此,一小部分代表封建统治阶级的土官头人就出面坚决反对。也有一些人,他们虽然对党和政府的政策比较满意,但面对即将来临的重大政治经济变革,思想波动,情绪混乱而不安。加之工作组干部政策水平有限,特别是一些外来干部由于不懂藏话,政策宣传的深度受到限制。因而使各部落头人们轻信了国民党残余匪特的谗言、煽动和蒙骗,跟着顽固分子滋事生非,聚众闹事,抗拒在牧区实行互助合作。
  与此同时,四川西部藏区一些地方发生了式装抗拒社会主义合作化的暴动事件。在其影响下,甘南藏区的部分地方反对互助合作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对此,省委于4月上旬召开牧区上层人士座谈会,充分酝酿协商如何稳定甘南时局的措施和办法。5月,州委组建了有民族宗教人士参加的200余人的工作总团,下设三个工作分团,分赴卓尼、夏河、碌曲、玛曲4个县开展工作。二分团在团长黄祥的带领下进驻碌曲县,当即召开全县民族宗教上层人士座谈会、部落头人会、群众大会和寺院僧侣会等达30多次。经过工作团的努力工作,碌曲部分头人和广大群众的思想情绪渐趋稳定。但是,时任碌曲县县长阿才(双岔头人)和副县长花木吉(西仓头人),自从州工作团进驻碌曲后,就行动消极,思想沉闷,大小会议请不来。这对能否稳定碌曲县的社会秩序作用很大。在他们的影响下,有些头人以“祭山神”为名,安排示威活动;有的故意扩大事态,制造民族间的隔阂。叫嚣:“什么互助组,社会主义?都是汉人干的!不能让汉人进驻藏区!”他们四处联络,密谋策划,企图攻打基层乡政府和各地军管,赶走工作组,强迫解散刚刚组建的一些牧业互助组。刹时,碌曲县的形势变得十分紧张。
  1956年6月初,西仓和拉仁关部落的各帐圈,以进行宗教活动为由,集中搬迁到晒银滩一带(以往没有这样集中过),个别心怀叵测的人借机大肆串连,煽风点火,寻衅事端。6月8日,甘、青交界的达参部落,突然围攻解放军驻守点的1个骑兵排,并驱赶工作组,抢劫贸易公司财物,绑架政府工作人员。6月9日,解放军某部运粮汽车队前往四川省若尔盖,途径晒银滩时,突然遭到这里集中的700多名持枪者的伏击,与押车的解放军战士发生武装冲突,双方对峙、僵持了一昼夜,仍不后撤。当自治州副州长黄祥得知此情后,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带病从郎木寺紧急赶到晒银滩现场,经他苦口婆心地说服教育两部落头人和堵截的群众后,集结的牧民于11日撤退,放行了被阻的解放军运粮车队。这次流血冲突中,解放军牺牲5人, 伤5人。伏击者也有一定的伤亡。与此同时,夏河县的阿木去乎以吉哇头人为首,不但暗中指派11人参加晒银滩事件,而且在阿木去乎聚众集兵,呼应晒银滩,久而不散。
  鉴于这些冲突事件的不断发生,使甘南的社会局势日趋严重复杂。州党、政、军领导根据省委“以政治争取为主,军事打击为后盾” 的指示,为防止较大规模的骚乱事件发生,在发挥政治争取作用的同时,充分做好了军事上的战斗准备。从兰州临夏等地调集部分军队,集中在碌曲桥头和泵海滩一带。6月14日,甘南军分区副司令员李加夫由郎木寺到碌曲桥头,与迎接他的几路部队,对晒银滩形成合围圈,观察动静,伺机出击。当日中午,部队和持枪者发生武装冲突。激战中,部分群众从东面逃离晒银滩。战斗持续两小时后,到13时30分基本结束。这次激战共打死式装持枪者106名,俘虏10名,缴获步枪33支,子弹352发,战马9匹。黄祥副州长得知后,立即动员郎木寺几个有名望的和尚,身着只有进行大型宗教活动时才穿的黄袍袈裟,直奔晒银滩地区。但西仓部落和拉仁关部落的持枪者从晒银滩逃出来后,又在晒银滩东面的分水岭山顶集结,准备与解放军再次交战。黄祥首先让那几个宗教界人士出面,制止对方开枪射击,随后与这几个宗教界的人士,慢慢接近西仓、拉仁关的持枪者,并对两部落的头人进行耐心的说服劝解。同时提出六条谈判条件,即:一是缴械投降,承认错误,低头认罪;二是解散集兵;三是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四是维护交通;五是交出外来暗藏的反革命及首要分子;六是保障工作组的安全。经过再三争取后,两部落表示愿意和谈。6月22日,拉仁关部落由头人才巴郎杰带领本部落74名武装人员向人民政府缴枪,交出步枪98支,并声明今后再不动用式力同政府和解放军对抗。西仓部落本来准备于21日交出枪支,但由于青海达参部落个别上层人士的阻挠,未敢向政府缴械。当日,西仓部落的部分人骑马背枪逃到达参地区,与达参部落汇合在一起。6月23日,解放军向达参和西仓部落提出解散集兵与和平解决的要求,但两部落头人仍不理采解放军的忠告,个别上层人士还声明对集兵与事态的扩大表示无能为力,继续坚持集兵对峙。在此情况下,解放军于6月24日,在达参的巴河沟,与两部落再次发生武装交锋,战斗进行了两个多小时。这次冲突,解放军共击毙武装抗拒分子137人,伤72人,俘虏230人。由于武装持枪人员和普通群众混杂在一起,因而在战斗中也误伤了一些妇女、儿童,并打死两名活佛,损失了一批牛羊。这次战斗后,党和政府通过民族宗教中上层进步人士,不失时机地大力开展劝解教育工作,反复阐明党的政策,消除参与者的恐惧心理,安抚和医治受伤人员,抚恤死亡者家属。达参寺院的僧侣们经过宣传教育后,当即有150人自告奋勇,亲赴战斗地点,收拢和劝叫被打散的武装人员缴械投降。西仓新寺的40多个和尚还连夜赶赴土房一带,争取劝降外逃的武装人员,于29日收缴了281支长短枪支和900多发予弹。
  这场武装骚乱基本平息后,黄祥副州长积极配合解放军奔赴夏河县阿木去乎,在拉卜楞寺院代表的协助下,经过艰苦细致的群众工作和民族宗教上层的工作,终于劝说武装持枪者和一些群众停止了集兵闹事,向人民政府靠拢投诚。7月4日,在阿木去乎头人的带领下,共交出步枪702支,予弹3000余发,手枪4支。此后,夏河县南部的其他地方,如博拉、下巴沟、科才等部落也派人向政府声明,不再进行式装集兵,服从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至此,1956年发生在甘南部分地区的骚乱事件基本平息。

知识出处

中国共产党甘南历史

《中国共产党甘南历史》

出版者:甘肃民族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甘南历史记录了甘南新民主主义时期党在甘南的活动,社会主义过度的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甘南党史人物等等的详细记载。

阅读

相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