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节令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舟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353
颗粒名称: 第四节 节令习俗
分类号: K892.18
页数: 6
页码: 652-657
摘要: 本节讲述了舟曲县节令习俗的相关内容介绍。
关键词: 舟曲县 节令习俗

内容

一、春节(过年)
  序幕过年,是所有传统节日中最盛行、最隆重、最丰富多彩的节日。谚云:“腊月、花月”,“吃了腊八饭,快把年事办”,腊月初八一过,拉开过年的序幕,腊月二十三“祭灶”,二十四扫房(掸尘)。
  除夕腊月三十,开始过年。早晨,将猪头、骨头肉下锅,并备好数日的菜肴。上午全家大小开始着新衣,上坟祭祖。下午贴春联、门神、年画,挂灯龙、立长灯、请“家神”、接“灶君”。屋内外清扫洁净。厅房正中坛桌置供器(香炉、香筒、蜡台)。全家吃团圆饭,多做臊子面和米饭等。夜幕降临,家主净手,率子孙祭天、灶,祭祖。辞岁后,全家人会聚一起吃骨头肉,叙家常.谈古论今,尽享天伦亲情之乐。夜半,燃放爆竹,打醋炭。打醋炭是取其吉利、丰收之意,先将三个鸡蛋大小的干净石子,放在木炭火中烧,用大铁勺或缸子,把末香(干香柏叶)放在其中,将烧红的小石放其上,末香立即燃起香气四散的浓烟,再注入几小勺食醋,边走边摇动,口中不断念:“吉利、吉利、大吉大利!”,“醋炭醋炭打醋炭,一斗麦籽打四石!”从正厅开始,端上醋炭勺走遍自家各个房间,驱除每个角落之晦气,最后倒在大门外。打过醋炭,接着“敬神”祭祖,而后,晚辈按辈分向长辈拜年,行跪拜叩头礼,口中大呼对长辈之称呼“xx,我给您拜年! ”不会磕头之婴儿,由其母抱着代为行礼,使老人欢心,之后,长辈给小孩散糖果、鞭炮,发年钱(压岁钱)。对婴儿同样要给压岁钱。后,家主率领子孙端上香烛到同宗长者家祭祖拜年,与辞岁礼相同,长辈也给孩子年钱
  大年初一、初二户内本家及亲戚相互拜年,以点心、馓子、茶、酒招待,对跟随大人来拜年之小孩,也要给年钱。初四前,亲戚朋友间相互拜年者往来不绝。有些家庭亲房或在乡间较远的姑舅,初六日带上蒸馍礼物去拜年。正月初二,城内大多家庭要请临近老小姑娘回娘家过年一天。旧时,城内市民在过年三天中,多紧闭大门,以示谢客。另外,于初一鸡鸣始,老年人到附近庙里烧香敬“神”,以早为好,谓之 “抢头香”。老年妇女于过年三天亦到近处各庙上香,求“神灵”“保佑”,赐福降祥。初一至初四,所扫垃圾,须装在筐里或堆放一起,初五清晨在垃圾上插香,然后倒掉,谓之“扫五穷”。
  80年代,除夕日白天做好各种过年准备,晚8时全家人一起边守夜边看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播放的“春节联欢晚会”。零点随中央电视台报时钟声,全城户户燃放烟花鞭炮,五彩满天,鞭炮声振耳欲聋,热闹非凡。
  二、打春牛
  解放前,立春之际,县城及附近农民抬着五彩纸糊的春牛,到城东北的春场,举行祭春活动。用五色棍和蚕豆抽打春牛,其意是打去春牛之懒惰,叫它辛勤地耕地。边打边呼:"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五谷丰登”等吉祥语。七十二行各选一人表演,叙说本行特点及祝福语。县长步行至祭春之场所,以示重视。打春牛的活动于20年代中期停止。
  三、元宵节
  俗言过十五,又叫灯节。当地俗云:“小年大十五”。元宵节之气氛更浓,比“年节”大。从正月十四开始,直到十九结束,长达六天之久。十五是过年的继续,也是春节的高潮。十四日,白日上坟祭祖,夜晚仍要敬“神”。十五早晨仍要打醋炭(选用五枚卵石),还要站在高房上,端半碗献供后的米饭,驱喊麻雀。喊一声,自吃一口米饭。其词云:
  麻雀哟,呕儿矢!(呕矢,驱鸟声)
  你先甭儿吃我先吃,飞着南山背后吃蜗(gua)牛儿去。
  吃了我的麦,
  打的着(叫)你飞!
  吃了我的谷,
  打的着你哭!
  吃了我的养,
  打的着你跳!
  意可防止麻雀遭踏庄稼,表达农民对庄稼丰收的期望。
  灯会舟曲正月十五的灯会,素有“小扬州”、“赛扬州”之称。搭松棚、挂灯对。旧时各街有灯会组织,划定各家地段,每家负责各自地段的立架、买松毛儿、挂灯等事宜。每年灯会由同街灯会会员轮流主办,每晚由各家自己点燃灯。一般正月十三搭好松棚架,蓬好松枝,街道焕然一新,全城顿时变成绿色世界。正月十四白天各街挂好灯对。灯对长方形(木框架灯),一组三件。挂于松棚上的,称匾,宽一尺五。街两边每组灯对包括三副对联,两幅横额,由各街擅长书法者书写。对联贴法,两灯对立。观灯人从两边都可看到一副对联。匾额多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不二扬州”、“三阳开泰”等吉祥语。
  十四日晚始燃灯,以灯对为主体,方灯、彩灯相间;各家门口悬挂彩灯,城内街道顿时变成灯的海洋。灯对不仅使灯节显得异彩纷呈,且各街又以奇联妙对互相比赛,以显示文化水平;同时也是书法大展览,欣赏奇联妙对,领略到精湛书艺。入夜华灯齐放,游人如织,全城男女老少上街赏灯、游览。
  龙灯、社火先在城外各村巡回演出,十四晚方能进城表演。高跷仅活动于白天,而龙灯与社火则在夜晚。表演活动一直到正月十七为止。是日晚谓:“黑十七”,灯内只斟少许油,灯亮不到一个时辰即全部熄灭,幼童背着背斗,黑面馍上插根蜡放在背斗底,倒骑驴,由大人牵着在街道上串游戏闹。并选一人当灯官老爷,戴破草帽、红缨帽,手拿破扇,穿一白长衫,状若清时县令;乘坐椅,绑在梯子上,由年轻人抬着颠来晃去,敲锣打鼓,游过街道。意为驱除“凶神恶煞”,保佑平安。龙灯、社火等在十六晚结束活动。并于城外较远处“送神”(十八日),烧掉灯彩,脱掉戏装,偃旗息鼓,悄然回家。
  十五庙会城内外所有寺庙大开山门,供“善男信女”顶礼膜拜。烧香“许愿”。大多数人仅为游玩看热闹。许多庙内此时都做庙会,会期做供品,如油托子、面果儿。每日数次按时焚香,夜间请“阴阳先生”诵经。散会时由会东备酒席,请各会会长。办会的经费,由各会长依旧规定缴于会东,不足部分由会东自己垫补。
  十九迎“婆婆”(舟曲称圣母娘娘为“婆婆”)迎“婆婆”,是遗留下来的一种带有浓厚色彩的民俗活动,是整个正月各种活动的高潮,犹如舟曲城的狂欢节。一过十九、春节方才落下帷幕。
  十八日一早,城内外各“婆婆”庙做准备。十九日上午精心打扮,“婆婆”轿是按宫殿式样制作的工艺品。“婆婆”轿(按比例缩小的宫殿建筑)金顶飞檐,四周立柱回廊上有木刻孩童,龙凤、花鸟、禽兽等物,按中国典故情节制做。轿正面有木刻匾额、对联。”圣母娘娘”坐于轿中,雍容端庄,仪态慈祥,头戴银"凤冠"、身着“蟒袍霞帔”。轿门左右两边各插赤身穿红裹肚的一位木雕童子,各打一个宫灯,书圣母庙名称。
  舟曲城内外16轿(位)“婆婆”,于晚9时必齐集于城东驼岭山北端的东门上。9时左右,依次进城。每轿跟随200人左右,大村庄如河南、坝里、真亚头随者更众。故东门汇聚处,进城前已有二、三千人。城内各街各家门前设置香案,准备香蜡黄表、鲜花水果、糕点供品、鞭炮火花。城内观热闹者人山人海。驼岭高出城区近百米,10多位圣母轿灯火灿烂,遥望状若明星闪烁,从天而降。此时鼓乐响彻全城,人们前呼后拥,缓缓迎走。每轿彩旗开路,锣鼓相随。以宫灯、牌灯前导,依次銮驾仪仗队,青少年打着金瓜、钺斧、朝天镣、乾坤圈、芭蕉扇等各种执事及玻璃牌灯。其后是藏族唢呐手,不间断地吹着唢呐。身着道装的道土在轿前边走边诵经,随有三、四人敲打器乐者。抬轿者不断轮换,刚结婚的新女婿都争相抬轿,意乞“圣母早赐贵子”。圣母法座至每家门前略停数分钟,接受叩拜。各家焚香化马、鸣炮、放火花、奠酒献茶。座轿停留之处,孩子们争先恐后钻轿子,弯腰从轿底穿过,也有大人在两边将婴儿递接过去。意为钻轿子能“消灾免难”、“保佑孩子健康成长”。
  从北街桥头起至下西街口,为16轿圣母队伍最齐全的地段。之后,西路4轿则出西门而归。余沿下街过清和巷河南“望江楼”、南关“宝峰阁”和瓦厂“百子楼”3轿又出南门分东西而去。大佛寺(净胜院)在东街转拐处离去,出马家巷。驼岭山两轿向东上山。所剩翠峰、太阳、龙山、罗家等轿子第二次经北街,出北城门,各回本寺。最远的太阳寺圣母轿由城背后过西关城巷,经西关街寨子村,到次日凌晨才达坝里。
  白龙江沿岸各村几乎都有迎“婆婆”之习俗。
  转灯活动元宵节,舟曲弓子石乡、鲁家上湾、真节村和大川乡大川村一带,有“转灯踩道”和“迎灯”的民俗活动。解放初转灯停止,1987年复出。从腊月起开始做灯,农民破竹扎灯,糊灯贴花,或割草劈柴,捆扎火把。正月初三后,会东负责筹备费用、煮酒、做供品和筵席.“转灯”只限于男子,家有几男,则做灯几个。灯具各异,有手提宫灯、八卦灯、孔雀灯以及象形的鸡、鸭、鱼灯、白菜、萝卜、石榴灯;身后背灯,长约2尺,宽约1尺,上端口略小,可插纸花,或剪贴精美图案,或花鸟草虫,如“孔雀戏牡丹”、“蝴蝶碰金瓜”、“狮子滚绣球”等。或贴民间人物故事,如“三娘教子”、“王祥卧冰”等,内容奇妙绝伦。转灯人着长衫,向观灯人说吉庆语“清吉着 ——”,观灯人回祝“顺和着——。“
  夜幕降临,转灯人集合整队排号。时至,鸣放三眼炮、鞭炮烟花不熄,锣鼓喷呐喧天,数百转灯人背起灯笼,手持火把响器,入场踩道。引路者为“道头”,按提前定好的字型,谋划协调,迈步前进。转灯人前后相随,后人紧踏前人脚印,随锣鼓节奏,手舞足蹈,边唱边走。踩灯完毕,众聚痛饮。所踩字“福禄寿喜”,次日晨观看, 字迹清晰可辨。
  转灯活动尤以真节村独领风采。真节村民灯队到大川村转灯踩道。黄昏,灯队来到村山顶,暂时熄灭灯火,聚集山腰。大川火把队迎至黄土甥干儿打照”火把依左右各绕三圈,三声炮响,顿时,山上山下灯火通亮,鞭炮齐响。用洋麦草扎成的火把,置于丈余长木头之上燃烧,火光冲天,亮如白昼。黑牛湾口炮声隆隆,转灯队由锣鼓、唢呐、号角依次排前引路,大川火把队随后,从山上盘旋而下,状似蛟龙。人村之后,火把熄灭,灯笼排成一字形穿村而过,家家焚香化马,互敬酒致意。午夜进入大场踩道转灯,欢乐舞蹈,通宵达旦。所踩之字,保留数日,盼来年福寿康宁、五谷丰登。
  四、二月二
  舟曲自古有“二月里来龙抬头”的谚语,农民开始忙碌种田务农。家家户户于二月一日晚用草木灰绕房屋圈撒一周,以驱除害虫。早晨普遍爆炒蚕豆、黄豆、玉米、大麻籽等。此日,调训初耕地的牛。
  五、清明节
  春分至清明节半月中,纷纷祭祖扫墓。谚云:“有儿有女早上坟”,祭扫择选吉日,除有清明会的家族外,一般提早祭祖。是日,全户整修祖茔。
  六、三月二十八
  坪定“青苗节”,又称“跑马节”。三月十五始作准备,二十六日“演练”,聚众鸣炮“执军旗”。旗红、黄色,白色镶边为牙旗。接着由牙旗导引至禅床寺前“演旗”。演练者手持长矛大刀,两排对列,攻打厮杀。二十七日拂晓,装束骡马,头戴红绸,尾扎纸花,背搭毛毯、被套,或丝绸被面、花布床单等,由各主人牵至距坪定西三里之遥的西寨村后向阳台。汇集骡马近百匹,由执旗者前导,绕场九圈。执事者高声发令,三眼炮响后,拉马者丢弃缰绳,马群争先恐后向坪定庄场地奔驰,沿途人群夹道,呐喊助威声雷动.至搭有接驾简棚的场地,摘去马背上的符纸,跑马结束。二十八日,坪定附近数村作“天公保苗”集会。祈祷禾苗茂盛,人寿年丰、六畜兴旺。
  七、五月初五端阳节
  清早各家门口插艾叶,也有插柳枝的。孩子们胸前挂着装有香草的荷包,手腕及脚腕上绑着五色线搓成的花绳(百索儿),胳膊套“圈圈”。即中间有圆孔的烧饼,烙饼前用铁皮镊子夹成花纹。大者可戴于颈上。是日,年青人上山淋露水、打药草、割扫把。大人饮雄黄酒,意避五毒。巴藏乡后北山有:“潮水节”,博峪乡有“采花节”。
  八、六月六
  进山采草药,俗称“打药草”。药草可用来捏酒曲,亦可煎汤药,全身沐浴,驱除疥疮等病害。是日还要暴晒皮袄、毛衣等衣物、衣料,以免虫蛀。此日剪下端阳节戴的百索儿。九、八月十五(中秋节)
  亲友互赠月饼。晚间月岀之时在院中摆香案,献月饼、鲜果等祭月,举家团圆赏月。乡间养蜂之家喝蜂汤酒。
  十、其他节日
  七月七(乞巧节)儿童将端午节所戴的百索儿剪断扔在高房上,让喜鹊叼走,意让其搭成天桥,让牛郎织女相会。
  九月九(重阳节)老人登高赋诗,饮酒赏菊。
  十月初一烧寒衣。是日,亦是浪洒日,牛羊放于田地,不受斥责,故谚云“十月初一浪洒呢,打死羊羔儿赔马呢”。
  腊月初八(亦为佛教成道节)此日各家妇女早起床,担泉水煮腊八粥,称“抢腊水”,最先抢得腊水者可得好运。腊八粥用大米、粟米等加肉丁、豆腐、粉条、木耳和酸、咸菜做成。旧俗除食用外,还将腊八粥抹在宅门、畜圈门、果树、花木上,祈来年六畜兴旺、果木丰硕。腊八粥,有些家吃至腊月三十。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舟曲县志》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舟曲县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白龙江、拱坝河及博峪河沿岸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迁徙、融 和,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形成勤劳、诚笃、勇敢、淳朴的品格。

阅读

相关专题

序幕
相关专题
除夕
相关专题
大年初一、初二
相关专题
打春牛
相关专题
元宵节
相关专题
灯会
相关专题
龙灯、社火先
相关专题
十五庙会
相关专题
十九迎“婆婆”
相关专题
转灯活动
相关专题
二月二
相关专题
清明节
相关专题
三月二十八
相关专题
五月初五端阳节
相关专题
六月六
相关专题
十月初一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