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民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舟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34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农民生活
分类号: D422.7
页数: 2
页码: 637-638
摘要: 舟曲县人民古今以农为业,疏于商贸生计。解放前,农民终岁辛苦,视“大口小口,一月三斗”(每斗15市斤)为奋斗目标。农家“两菜一汤”(酸菜、咸菜,拌汤)为主食。饱受官府暴征苛捐杂税及地主高利贷盘剥之苦,人均“三斗”,不可能实现。加之各种自然灾害频繁,人民生活极端贫苦。若遇水旱各种灾害,苦难尤为深重。
关键词: 舟曲县 农民生活

内容

舟曲县人民古今以农为业,疏于商贸生计。解放前,农民终岁辛苦,视“大口小口,一月三斗”(每斗15市斤)为奋斗目标。农家“两菜一汤”(酸菜、咸菜,拌汤)为主食。饱受官府暴征苛捐杂税及地主高利贷盘剥之苦,人均“三斗”,不可能实现。加之各种自然灾害频繁,人民生活极端贫苦。若遇水旱各种灾害,苦难尤为深重。史载:明崇祯十四年(1641),清同治七年(1868)和民国18年(1929),“天道亢旱,满地皆虫,夏禾枯槁,秋禾失种。粮价腾贵,饥民号寒,饿殍载道,积尸如山。父子、夫妇,以小孩相食,惨不忍睹”。且县内耕地有限,全年收入不足六、七个月食用,不足部分,糠菜代食,另依赖生产烟叶、柿饼、铁铧、药材、棉花、蚕丝、土盐等换取口粮。过去,西固有“半年糠菜半年粮。不跑岷县饿断肠”之说。因粮价昂贵,一斗粮食需5斤棉花或一把丝线(多分成八股)方可易得。
  农民多居住低矮破漏且阴暗潮湿的土房草棚。家具简陋。衣衫多以土布自制。穿着朴素、补丁相迭。孩童常赤脚。少数富余之家,居住石木结构楼房。生活比较殷实。
  照明多用松脂、竹枝,用菜油者少。
  解放后,全县贫苦农民翻身当家作主,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人民开展减租反霸、土地改革、互助合作生产运动。在摆脱几千年封建剥削压迫制度以后,又引导农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走农业集体合作化道路。农民生活根本上得到改善。60年代初,全县农民苦度灾荒,饱受“大锅饭”(实际顿顿喝清汤)之苦。”文化大革命”穷过渡阶段,生活始终未得到温饱。1970年农业纯收入除去国家税收,集体提留外,分给社员每人平均47.13元,1975年为46.57元,1980年为35.99元,集体生产粮食除国家征购,集体提留外,分给社员每人平均为188.5公斤。1970年、1975年162.5公斤,1980年135公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变革土地经营机制。农民生产积极性髙涨,农业生产力始得发展,人民生活开始好转。1985年农村人均生产粮食144.5公斤(含籽种饲料),人均收入128.04元。199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660.90万元。是年,经对60户农民经济调査(点),人均纯收入为278.79元,比1985年上升117.3%。然而,因受自然条件限制和每年各种自然灾害侵袭,全县农业生产量仍然很低,而人口发展又快,人民生活水准低,仍列为全国特困县之一。部分农民温饱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农民消费水平较前有所提高。1983年农民消费额为903.03万元,其中自给性消费608.33万元,商业性消费260.11万元,文化生活服务性消费33.88万元,住房及水电消费0.70万元。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94元。1990年农民消费额为271.34万元,比1983年上升2倍,其中自给性消费1604.98万元,商品性消费420万元,文化性消费60万元,住房及水电消费40万元,人均生活费支出254元。
  70年代,农民住宅始有改善。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县农村普遍修建新土木结构楼房,改碉堡式,牛抵角为明檐、庭院式。并出现少数瓦房。1989年,全县农民住房总面积达218万平方米,人均住房20.59平方米。1990年住房面积达288.37万平方米,人均住房26.95平方米。部分农民家具更新,拥有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等。少数有收录机、洗衣机、电视机,人均存款1977年0.78元。填补历史空白。1979年增加到1.06元。1989年上升为176元。燃料以木柴为主。80年代起,部分乡村开始用煤,1990年全县有1.5万农民用电照明。85个自然村人畜饮水问题得以解决。农村青年衣着、发式、生活水平随时代而发展变化;录像、电视、台球等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兴起,农民精神面貌大有改观。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舟曲县志》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舟曲县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白龙江、拱坝河及博峪河沿岸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迁徙、融 和,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形成勤劳、诚笃、勇敢、淳朴的品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