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道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舟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34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道教
分类号: B929.9
页数: 2
页码: 635-636
摘要: 道教,俗称“玄门”,奉老子为教祖。自北朝魏以来,汉传佛教、道教文化在本县皆有影响。盛唐时期提倡道教。明代县内建有驼岭玄天观和洪福寺、传瓦寺等,道徒活动频繁。清中期,道教衰微。清末民初复兴。1958年,县境庵观、寺、院大部拆毁,道士大部分脱俗,但民间仍行祈祷、斋醮活动。民传:明代鳌山真人(道士)“修炼”后云游西固鳌山寺。故名“鳌山真人”。
关键词: 宗教 道教

内容

一、传入与现状
  道教,俗称“玄门”,奉老子为教祖。自北朝魏以来,汉传佛教、道教文化在本县皆有影响。盛唐时期提倡道教。明代县内建有驼岭玄天观和洪福寺、传瓦寺等,道徒活动频繁。清中期,道教衰微。清末民初复兴。1958年,县境庵观、寺、院大部拆毁,道士大部分脱俗,但民间仍行祈祷、斋醮活动。民传:明代鳌山真人(道士)“修炼”后云游西固鳌山寺。故名“鳌山真人”。
  道教宗派中,县内为正一道(天师道)崇尚“万物神灵”。道徒尊奉“三清天神”及城隍、土地、灶君、门神、财神、马王、牛王和圣哲贤才义烈之士关羽、诸葛亮诸 “神”,尊奉张天师、赤松子八仙。道术有占卜、符录、祈禳、焚咒、超度等。遗存经书有《玉皇经》、《清静经》、《道德经》和《象古通书》。
  道徒、士(姑)身着黑道袍、头冠方巾或红圆帽,在寺内多作早坛晚科及献斋等道务。正月初一作“天腊”。五月初五“地腊”、七月七“道德腊”、十月初一“王侯腊”、腊月初八“名岁腊”。
  道士(姑)化缘,每7日一次,早3(家)晚4(家)。
  道徒节日,农历正月初九为“玉皇”圣诞;正月二十日“九天圣母”圣诞;三月初三 (午时)“祖师升天”纪念日;三月十七日“观音菩萨”圣诞。
  二、庙观
  明清时期,西固城驼岭山建有以城隍庙为中心的东岳庙、土地庙、玄天观、天庆观、灵山寺、文昌宫、九天神母、关帝庙、龙山寺等;城周有洪福寺、隆兴寺、净胜院、望江楼等。大川庵家寺、坪定东岳庙等。
  三、道徒、士(姑)
  杨门世家,祖籍陕西。初徙县境东山传教,后移居今城关罗家峪。
  先代杨教鸾自幼好学。次子杨泰德(1世)于清雍正十年(1732)赴武当山学道。后,杨玄静赴阶州(武都)应试,指定为召集、传讯、收税事务者,后人称“阴阳官”,法名杨鹏来,于民国时期行道。
  四、道士(姑)
  当地称道十为“x道”如姓王,即称王道。道十李铜匠,四川人,传瓦寺落成后出家成道。白道士,弓子石乡白家山人。清时,候、甘、杨姓道士分居城隍庙、大佛寺和隆兴寺。韩道士(义昌)大川老庄人。清末出家。民国时为众道师爷。33年逝于庵家寺。李道为众道士师尊。道姑阎性恒,宕昌石网人,现年90岁。14岁逃婚岀家于龙山寺。解放后寺毁,住月园村。此外,民国时期道姑还有魏性德、田性善、杨性贞、韩玉条及罗道等。1942年西固县政府统计,全县道教6户,其中男道士33名,女道姑5名。
  解放后,县境内被反革命分子利用的一贯道、普渡门、同善社、黄香门、收圆门等10多种反动会道门均被人民政府取缔。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放宽政策,民间兴起信神、择吉、修庙热,有悖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舟曲县志》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舟曲县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白龙江、拱坝河及博峪河沿岸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迁徙、融 和,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形成勤劳、诚笃、勇敢、淳朴的品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