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汉传佛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舟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34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汉传佛教
分类号: B929.9
页数: 2
页码: 634-635
摘要: 汉传佛教(又称释门),为本县汉族宗教信仰之一。古居白龙江流域的宕昌国境的汉族与羌杂居的人民,受北魏佛教文化的影响,各羌酋辖地纷纷营建佛寺。县内瓜咱古城遗址喇嘛山古寺遗址地表以下0.8米深处发现连花瓣纹瓦当,是为南北朝时期佛寺建筑遗物。盛唐期,今县城东南处建有大佛寺,石家山建塔蛇山梵严院。明初西固城北翠峰山重建天寿寺,供奉释迦牟尼和菩萨铜像。弓子石房家遗存明天顺七年 (1463)经书《诸天宝忏》及海螺号、絮珠。1934年西固有佛教教士数十名,教徒263名,其中女9名,发展有教士。解放后,“文化大革命”初期,“造反派”查抄焚烧大批佛经法器。
关键词: 宗教 汉传佛教

内容

一、传入与现状
  汉传佛教(又称释门),为本县汉族宗教信仰之一。古居白龙江流域的宕昌国境的汉族与羌杂居的人民,受北魏佛教文化的影响,各羌酋辖地纷纷营建佛寺。县内瓜咱古城遗址喇嘛山古寺遗址地表以下0.8米深处发现连花瓣纹瓦当,是为南北朝时期佛寺建筑遗物。盛唐期,今县城东南处建有大佛寺,石家山建塔蛇山梵严院。明初西固城北翠峰山重建天寿寺,供奉释迦牟尼和菩萨铜像。弓子石房家遗存明天顺七年 (1463)经书《诸天宝忏》及海螺号、絮珠。1934年西固有佛教教士数十名,教徒263名,其中女9名,发展有教士。解放后,“文化大革命”初期,“造反派”查抄焚烧大批佛经法器。
  汉传佛教,诸家宗派各立门庭,县境内有临济正宗派。佛事诵经念佛,坐禅礼赞,修持功德。
  佛教徒装束,内着长袍,外披袈裟,头戴“鸡冠帽”。也有帽外围“五佛冠”的。袈裟由多片黄色织锦组成,肩搭絮珠。佛教徒除不食“五爪肉”、不屠宰,不行刑外,多无戒律。
  二、居土
  杨德弓子石湾里人,明末深造学艺。清初,生活潦倒,家破人亡,业失传。
  房门世家其祖源慧原籍陕西。明徙县境石家山,同杨德赴印度研习佛学。七世房云昌,法名源隆,后徙真节。十四世房积庆,法名广仁。民国时佛业学成。遗有 《诸天宝忏》(石印)、《释门九奏》(清同治十二年)、《新集参白三宝》(光绪十八年)等佛经。韩门大川老庄村,一世韩明,法号普清,于清初赴峨嵋山学艺。五世韩广昌,清末学艺,民国时推行佛艺。现为七世。遗物袈裟,取自峨嵋山,饰珍兽等图案。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舟曲县志》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舟曲县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白龙江、拱坝河及博峪河沿岸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迁徙、融 和,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形成勤劳、诚笃、勇敢、淳朴的品格。

阅读

相关人物

杨德
相关人物
房门世家
相关人物
韩门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