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宗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舟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340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宗教
分类号: B929.9
页数: 9
页码: 628-636
摘要: 舟曲县传统的宗教有藏传佛教、汉传佛教、苯教、道教、基督教等,其中信仰藏传佛教的人数最多。解放初,国家制定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宗教事务由县委统战部兼管,主要宣传民族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1956年,县委保障民族宗教人士参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正常宗教生活的进行。1958年反封建斗争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县宗教寺院,庙观大部拆毁,喇嘛、道土还俗,宗教活动被迫停止。
关键词: 舟曲县 宗教

内容

舟曲县传统的宗教有藏传佛教、汉传佛教、苯教、道教、基督教等,其中信仰藏传佛教的人数最多。
  解放初,国家制定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宗教事务由县委统战部兼管,主要宣传民族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1956年,县委保障民族宗教人士参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正常宗教生活的进行。1958年反封建斗争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县宗教寺院,庙观大部拆毁,喇嘛、道土还俗,宗教活动被迫停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又得以继续贯彻执行。1981年,县政府设立民族宗教事务局,进一步落实民族宗教政策,保护正当的宗教活动,先后批准恢复影响较深的具有民族文物价值的黑峪、八楞、武坪、占单、尖地(博峪)等13处藏区寺院,被占用的寺院经堂陆续清退,并拨专款维修大部分寺院。
  第一节苯教
  苯(本)教俗称黑教(黑派),来源新石器时代原始氏族信仰的一种巫术(祈福、驱鬼、消灾、祭祀、除病)。由于当时居住在这里的戎和以后的羌氐先民部落物质生活的原始性和局限性,于是产生超自然的多神的崇拜,出现信仰天地、山林、水泽等神。本县新石器遗址墓葬中随葬彩、红、灰陶器和其他器物的现象,表明原始宗教观念已经产生。民间遗存一种《曲经》(《夷经》的变种),有“当方天地水府三官神”之说,是古烧当羌和党项羌部族的本土宗教信仰。在佛教传入前,县境古羌种和部分汉族皆信奉苯教。后,佛教与苯教互相吸收对方部分内容,丰富教理教义,成为类似于藏传佛教的一种教派。
  县境苯教信仰者分布在黑峪、曲瓦、峰迭、坪定九原、八楞、拱坝、铁坝等地。
  第二节藏传佛教
  一、解放前发展慨况
  据县境拱坝乡坎坎坝遗址地层(上层)遗存大面积残砖瓦析:此为唐时期佛寺遗址。公元841〜846年,吐蕃王郎达磨禁佛,焚经驱僧,毁寺捣佛,县境藏传佛教亦绝迹。
  10世纪初(五代时期),县境藏传佛教渐复。藏传佛教运用藏文进行传播。藏族群众全民信仰佛教。县境立节乡占单大庄山梁,原寺院为南唐时期所建、其佛殿侧墙留有当时藏文记事遗迹。
  明代,宗喀巴创立格鲁派佛教,并在整个藏区严格执行,对喇嘛实行禁婚制度。藏传佛教在藏族社会中产生深远影响。八思巴始建萨迦政权后,实行土司世袭制的政、教合一制度。以民族宗教统治土司政权。自拉卜楞寺院第1世嘉木样开始至第6世嘉木样罗桑文美•图旦却吉尼玛坐床300余年(1648〜1951)间,县境藏传佛教兴盛,寺院和僧人增多。
  1949年,本县藏传佛教有白格寺、曲瓦寺、占单寺、黑峪寺、宝斗寺(位于峰迭乡布子村以北宝斗山下)、阳山寺(江盘乡阳山村)、骆地坪寺、三角坪寺、真庄寺、水坪寺(三角坪村西北)、蒿地寺、八楞寺、交多静修院(八楞阳山村)、桑勒寺(八楞乡)、武坪寺、嘎哈寺、亚哈寺、达哈寺(那下寺)、噶如寺,占西隆布寺、噶丹达吉林寺(拱坝坎坎坝)、拱坝寺、脱恼寺、阿木族寺、尖地寺等26座寺院,活佛8名,喇嘛1278名。
  二、解放后的发展状况
  解放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载入国家大法。初期,全县共有48所藏传佛教寺院,1428名僧侣,开展正常的宗教佛事活动。影响较深的八楞寺院、黑峪寺院和武坪寺院均由拉卜楞寺院派驻代表(藏语“更察布”)统一管理政教活动并由高僧管理教务。
  1958年,在民族地区社队及寺院开展反封建斗争。部分干部思想中产生并出现限制正当的民族宗教活动的错误现象,县内大部分藏传佛教寺院被拆除或被当作他用,寺院文物毁坏,喇嘛还俗回乡参加农业生产,挫伤信教群众的感情。
  1959年,区分封建迷信活动和正当的民族宗教信仰活动,报批活佛2名,喇嘛4名,牙床,总管、士官5名,恢复宗教佛事活动。1960年,政府复对民族宗教僧侣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解除思想顾虑。有135名喇嘛接受学习教育,其中有9名活佛、喇嘛为县政协委员。
  是年,全县喇嘛1910名,其中下迭1220名、洛大114名,拱坝98名,八楞92名,武坪81名,坪牙74名,其他公社寺院喇嘛231名。
  1961年,西北局第一次民族工作会议后,开始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纠正民族宗教工作中的偏差。是年,全县寺院43所。翌年,国家对寺院僧侣进行宗教制度改革宣传教育,废除宗教中的压迫剥削制度。1964年,党对民族宗教人士进行“三个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时达半月以上。在“大抓阶级斗争”时期、部分喇嘛还俗回乡。1966年上半年全县佛教寺院喇嘛403名。“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以“阶级斗争”为纲,重点解决“民族宗教为剥削阶级服务的问题”。宗教信仰活动被当作封建迷信在铲除之列。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落实党的一系列民族宗教政策,恢复民族寺院佛事活动,1985年,全县开放八楞、武坪、黑峪、博峪、占单寺院和12个宗教活动点,喇嘛171名。期间,复查落实部分民族宗教匕层人士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受害问题,安排13人工作;同时落实退赔宗教房屋财产,对蒙受财产损失较大的喇嘛补助126户,12890元。此后,向信教群众继续宣传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使全县民族宗教僧侣走向“自给自养自力、”的道路,调动广大民族宗教僧侣爱国爱教的积极性。被批准开放的寺院得到修缮,有的经堂和寺院重修。现有僧人376名,社会僧人230名。
  县内藏传佛教派别中,信仰“格鲁派”的主要有“黄教”,其次是宁玛派的“红教”。除曲瓦、巴藏等地有少数信仰“红教”的外,其余大部信仰“黄教”。
  佛教尊奉释迦牟尼为佛祖,以大藏经(经、律、论)为经典,遵循“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的佛学基本思想,作布施、坐禅诵经,修持佛事,戒律繁多。现在,戒律悉宽。寺内除供佛祖释迦牟尼铜铸像、画像和塑像外,还供“三世佛”、(横三世佛)、“三身佛”、“东方三圣”(药师琉璃光佛,日、月光菩萨)、“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菩萨),金刚手等护法神的塑像、画像。僧人时常进行插箭、煨桑等活动,着黄色或赤色袈裟。每年农历正月,僧人佛事活动多,坐经堂、晒佛、跳面具舞等。
  三、主要寺院简介
  白格寺藏语扎西曲培林,初建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据传:该寺前身原是座俗人修造的庙宇,第一世活佛即降生于1700年。至第四世活佛(转为马活佛)。1983年修建一座28根柱子的经堂。此后,又建造一座两层五间土木结构楼宇,僧舍数院。步入殿堂,满目金壁辉煌、整个佛殿雄伟壮观。珍藏文物有金质佛身雕像(现存1尊)、铜质绝钻五尊。另有方、圆银质唢呐大小各1对,长短法号各1对,大小号角1对,海螺号1对。该寺现被批准为宗教活动点。
  曲瓦寺藏语扎喜却科林。位于县城西北曲瓦乡曲瓦村。清初郭冶官人创建。雍正七年(1529)皇帝赐曲瓦寺“万岁金牌”一面,另有“万民伞”、“五哨鞭”。九年,憨班寺、水泉寺、头沟坝寺、大海寺并于曲瓦寺。寺院建成后,由历世曲瓦囊巴活佛管护。1958年反封建斗争和“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严重破坏。原寺址现为曲瓦学校校址。
  黑峪寺藏语赛布央扎喜伦布寺。约建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大经堂落成后,塑香巴佛(弥勒佛)坐像(结跏趺),高达9米。皇帝敕封顿珠嘉措(黑峪人、建寺之主)僧纲土司。后,当地群众集资扩建其他神殿及藏经殿(藏语“甘珠尔”、“丹珠尔”),总建筑面积上万平方米。僧侣数百,活佛五世。第四世嘉木祥图单旺秀住持期间,将寺院献于拉卜楞寺,成为拉卜楞寺的属寺。藏经近千部。后,寺院一度衰落。白莲教变乱毁坏后,重新修复。
  1958年反封建斗争时期,黑峪寺院遭浩劫,除经堂和香巴佛殿两座建筑外,其余建筑及其诸多依圣物和法器悉毁(香巴佛像亦毁)。至“文化大革命”期间,藏经焚毁殆尽,殿堂频临倒闭,仅存佛像壁画。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信仰政策。1981年重新开放寺院后,黑峪群众投工献料集资5万多元,国家补助3万元,重建三世佛殿和弥勒佛殿。现在寺院有活佛1名,僧侣38名。全年有72日举行重大法事。
  武坪寺藏语奥白寺•扎喜达吉林,位于武坪乡武坪村以北0.5公里处,卓尼巴•扎巴协珠大师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施主嘎哈村总管,父子2人,修建经堂和弥勒宫。后修建嘉木样公寓。1958年前有僧侣百余人。解放后50年代部分损毁,1988年修复。现有僧人18名。
  八楞寺藏语称昂松寺•噶丹措丕林,位县城东南30多公里处,八楞乡境。据传: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乾隆时大经堂焚毁,二十九年(1764)复建。1941年修建佛殿、塑弥勒佛像(拉相巴金佛)高约8米,1958年僧众正常佛事活动停止。”文化大革命”时期大经堂拆毁,殿内依圣物、法器等被毁。1982年寺管会管理寺院,恢复正常宗教活动。1988年第3次复修大经堂,现有僧人73名。
  占单寺藏语扎喜桑周林,即吉祥德意寺。始建于唐代,占地26亩,由卓尼禅定寺僧人杨某徙居占单后修建。元代修建密宗事部三怙主(佛部文殊、金刚部金刚手、莲花部观音)。该寺还设有一个综合性学院。明洪武三年建塑三宗大佛、十八罗汉、八大金刚。1958年悉毁。现留建筑一座,其壁画大部保存完好。占单新寺(保恩寺),位旧寺北,间距约40米,清康熙间修建,“歇山”顶、内两层(下层经堂,顶层为护神经堂)。1958年皆毁。80年代恢复宗教活动,新塑释迦牟尼像和宗喀巴佛像。现有佛教信奉者达1700余人,老少僧侣27名。
  四、僧人
  曲瓦寺八世活佛一世血诺.二世名无考,为红教喇嘛.三世曲合诸格修葺经殿,塑佛像。四世嘉木样・格桑图丹旺秀因谋反黑峪黄大业,俗称“镇反将军”。五世俄汪加赞,参与修建武坪牙哈寺院。六世罗藏旦吉,迭部县桑坝乡沙藏村人。七世罗藏血诸与六世同乡。八世昂王。九世高乔旦麦达哇(赵高乔),迭部桑坝乡人,曾任本县政协副主席、常委。
  武坪寺二世活佛第一世活佛生于武坪村贡布顿珠之家(名不详),曾在西藏哲蚌寺多门加仓习经,取得“拉仁巴”格西学位后,随同四世嘉木样返回拉卜楞寺院。后在武坪寺院坐床。二世活佛出生于本乡嘎下村(名不详,其母庸木措)。四世嘉木样临武坪时认定其为武坪寺院一世活佛转世灵童,迎回寺院坐床,取名样坚郎措。后进拉卜楞寺习经,认普美成烈加木措为师,取得号加样□□木措。返武坪寺后,于1962年2月在本寺坐化。
  楚丞云丹原八楞寺院僧人。曾赴西藏拉萨色拉寺为僧。10余年后,学有成就,处世有方,善雄辩,被推举为进京朝贡的使者。此次进京有幸拜识清乾隆皇帝的国师喇嘛章嘉活佛,并受教令。年38岁返里。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主持修建大经堂。三十九年(1774),楚进京朝贡,带回由章嘉仁波且命名为藏语(译音)“喜足会增寺”的皇谕。此谕以藏汉文书写,现保存在寺内。其汉文全文见本志《附录》。
  李嘉羊憨班乡黑峪村人,1925年11月生。1932年为黑峪寺第四世活佛。1939年赴拉卜楞寺就学哲学专业。1951年和1953年取得“然坚巴”和“多仁巴”格西学位。1954年拉卜楞寺委任为黑峪寺“赤巴”。1956年7月参加甘肃省青年联合会第一次会议,并任该会常务会员。是年,担任甘肃省委、省团委组织的赴全国重点城市参观团团长职务,曾于9月28日和10月1日两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同年11月被舟曲县委组织部门吸收为国家干部,12月在政协舟曲县委一届一次会议中当选为常务委员和第一副主席。后为县政协历届委员会议专职常委和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委。
  马老藏又名马加刀,路桑旦子,藏文初小程度,舟曲县巴藏乡后背山大队人,原县政协委员,白格寺活佛。1925〜1945年进碌曲郎木寺习经,1946〜1949年至西固白格寺游学。解放后1952〜1954年为临潭县占朶寺院住持。1954年,还白格寺任活佛至1958年,反封建斗争还俗回家,1982年圆寂。
  拉西八楞斜坡村人。清乾隆年间在拉卜楞寺院当经师(传说为第二批经师)。
  华尔丹达瓦1883年生于武坪村,青年时赴西藏疇丹寺习经。民国时,在哲蚌、色拉、噶丹等寺院共同举行的“毛兰木”大法会上即将取得格西学位时,因双目突然失明而告归。
  晋美铁坝乡阿木族人。生于1895年,40年代末在拉卜楞寺取得“多仁巴”格西学位后归里。
  藏次赤1930年生于武坪乡牙哈村。解放初入拉卜楞寺习经。1987年和1989年取得格西学位“然坚巴”与“多仁巴。“现武坪寺住持。
  藏嘉措1934年生于武坪村。1945年入拉卜楞寺。1962年返里。1979年复入拉卜楞寺。1981年和1989年取得“然坚巴”与“多仁巴”格西学位。现住持八楞寺。
  杨干藏八楞斜坡人。民国时于拉卜楞寺取得“多仁巴”格西学位。为八楞寺住持。
  潘头见•杨旦班八楞斜坡人。解放前在拉卜楞寺取得“多仁巴”格西学位。
  兰鲁藏・杨旦班八楞阳山村和斜坡村人。民国时期获取拉卜楞寺院“多仁巴”格西学位。
  兰鲁藏•高干藏旦吉八楞花园沟村人。民国时取得拉卜楞寺“多仁巴”格西学位。
  许冉旦加措八楞小真庄村人。民国取得拉卜楞寺“多仁巴”格西学位。八楞寺住持。
  格桑花措曾名万周,八楞斜坡人。曾任四世嘉木样相佐、噶加堪布(管理财产及代理讲话人)。是绛巴仁青宁布和戎麦第一位有学位的“多仁巴”。
  决涅那热 (绰号:脸面黑,真名不详)武坪乡沙滩村人。拉卜楞寺“多仁巴”格西学位,解放前为黑峪寺住持。
  杨见力・王成烈阿木族人,解放前获拉卜楞寺“多仁巴”格西学位。
  薛洛布藏,白干地插岗古当村人。50年代获拉卜楞寺“多仁巴”格西学位。
  高索兰木八楞东岔湾村人。1958年任拉卜楞寺院哲学系翁则(总经师)。现住拉卜楞寺院。
  托巴拉若巴藏后北山葱地村人。1957〜1958年任拉卜楞寺措钦赤巴(总僧官)。
  尊哲巴藏各峪村人。曾任拉卜楞寺院财政管家。
  尕藏武坪嘎哈村,曾任拉卜楞寺院副管家。
  成烈又名养柏武坪牙哈村人。曾任拉卜楞寺措钦会议常务委员,1958年圆寂。
  西各(绰号脱剃,意秃头)插岗嘎儿里人。获拉卜楞寺“多仁巴”格西学位,1958年圆寂。
  高旦巴插岗哈里人。获拉卜楞寺“多仁巴”格西学位。1959年圆寂。
  旺休巴藏后北山香拉村人。70年代初郎木寺(阳山寺院)“多仁巴”格西学位,现为该寺经师。
  朱旦巴插岗嘎儿里人。获拉卜楞寺“多仁巴”格西学位,现插岗寺院。
  谢旦班插岗古当人,50年代末任拉卜楞寺总经师。
  曲瓦寺新活佛第一世(姓名不详)黑峪寺人。在拉卜楞寺院修密学院习经,曾任上师(领经师)持金刚。圆寂后葬于曲瓦边藏。二世(姓班,名不详,灵童)曲瓦边藏人,本应迎送黑峪寺坐床,但曲瓦僧众认作本寺活佛,拒送黑峪寺,故留曲瓦寺坐床活佛。第三世李加羊索闹,曲瓦边藏人。1941年〜1949年哲蚌寺习经。1945年赴印度,朝拜释迦牟尼佛祖。1950年为洛达新寺压床。1956年任舟曲县工交局局长。现任舟曲县政协副主席,甘肃省佛协常务理事,州佛协副会长。
  第三节汉传佛教
  一、传入与现状
  汉传佛教(又称释门),为本县汉族宗教信仰之一。古居白龙江流域的宕昌国境的汉族与羌杂居的人民,受北魏佛教文化的影响,各羌酋辖地纷纷营建佛寺。县内瓜咱古城遗址喇嘛山古寺遗址地表以下0.8米深处发现连花瓣纹瓦当,是为南北朝时期佛寺建筑遗物。盛唐期,今县城东南处建有大佛寺,石家山建塔蛇山梵严院。明初西固城北翠峰山重建天寿寺,供奉释迦牟尼和菩萨铜像。弓子石房家遗存明天顺七年 (1463)经书《诸天宝忏》及海螺号、絮珠。1934年西固有佛教教士数十名,教徒263名,其中女9名,发展有教士。解放后,“文化大革命”初期,“造反派”查抄焚烧大批佛经法器。
  汉传佛教,诸家宗派各立门庭,县境内有临济正宗派。佛事诵经念佛,坐禅礼赞,修持功德。
  佛教徒装束,内着长袍,外披袈裟,头戴“鸡冠帽”。也有帽外围“五佛冠”的。袈裟由多片黄色织锦组成,肩搭絮珠。佛教徒除不食“五爪肉”、不屠宰,不行刑外,多无戒律。
  二、居土
  杨德弓子石湾里人,明末深造学艺。清初,生活潦倒,家破人亡,业失传。
  房门世家其祖源慧原籍陕西。明徙县境石家山,同杨德赴印度研习佛学。七世房云昌,法名源隆,后徙真节。十四世房积庆,法名广仁。民国时佛业学成。遗有 《诸天宝忏》(石印)、《释门九奏》(清同治十二年)、《新集参白三宝》(光绪十八年)等佛经。韩门大川老庄村,一世韩明,法号普清,于清初赴峨嵋山学艺。五世韩广昌,清末学艺,民国时推行佛艺。现为七世。遗物袈裟,取自峨嵋山,饰珍兽等图案。
  第四节道教
  一、传入与现状
  道教,俗称“玄门”,奉老子为教祖。自北朝魏以来,汉传佛教、道教文化在本县皆有影响。盛唐时期提倡道教。明代县内建有驼岭玄天观和洪福寺、传瓦寺等,道徒活动频繁。清中期,道教衰微。清末民初复兴。1958年,县境庵观、寺、院大部拆毁,道士大部分脱俗,但民间仍行祈祷、斋醮活动。民传:明代鳌山真人(道士)“修炼”后云游西固鳌山寺。故名“鳌山真人”。
  道教宗派中,县内为正一道(天师道)崇尚“万物神灵”。道徒尊奉“三清天神”及城隍、土地、灶君、门神、财神、马王、牛王和圣哲贤才义烈之士关羽、诸葛亮诸 “神”,尊奉张天师、赤松子八仙。道术有占卜、符录、祈禳、焚咒、超度等。遗存经书有《玉皇经》、《清静经》、《道德经》和《象古通书》。
  道徒、士(姑)身着黑道袍、头冠方巾或红圆帽,在寺内多作早坛晚科及献斋等道务。正月初一作“天腊”。五月初五“地腊”、七月七“道德腊”、十月初一“王侯腊”、腊月初八“名岁腊”。
  道士(姑)化缘,每7日一次,早3(家)晚4(家)。
  道徒节日,农历正月初九为“玉皇”圣诞;正月二十日“九天圣母”圣诞;三月初三 (午时)“祖师升天”纪念日;三月十七日“观音菩萨”圣诞。
  二、庙观
  明清时期,西固城驼岭山建有以城隍庙为中心的东岳庙、土地庙、玄天观、天庆观、灵山寺、文昌宫、九天神母、关帝庙、龙山寺等;城周有洪福寺、隆兴寺、净胜院、望江楼等。大川庵家寺、坪定东岳庙等。
  三、道徒、士(姑)
  杨门世家,祖籍陕西。初徙县境东山传教,后移居今城关罗家峪。
  先代杨教鸾自幼好学。次子杨泰德(1世)于清雍正十年(1732)赴武当山学道。后,杨玄静赴阶州(武都)应试,指定为召集、传讯、收税事务者,后人称“阴阳官”,法名杨鹏来,于民国时期行道。
  四、道士(姑)
  当地称道十为“x道”如姓王,即称王道。道十李铜匠,四川人,传瓦寺落成后出家成道。白道士,弓子石乡白家山人。清时,候、甘、杨姓道士分居城隍庙、大佛寺和隆兴寺。韩道士(义昌)大川老庄人。清末出家。民国时为众道师爷。33年逝于庵家寺。李道为众道士师尊。道姑阎性恒,宕昌石网人,现年90岁。14岁逃婚岀家于龙山寺。解放后寺毁,住月园村。此外,民国时期道姑还有魏性德、田性善、杨性贞、韩玉条及罗道等。1942年西固县政府统计,全县道教6户,其中男道士33名,女道姑5名。
  解放后,县境内被反革命分子利用的一贯道、普渡门、同善社、黄香门、收圆门等10多种反动会道门均被人民政府取缔。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放宽政策,民间兴起信神、择吉、修庙热,有悖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五节基督教
  基督教,又名耶稣教。民国初美国牧师辛普逊在岷县发展基督教。1920年,岷县成立"西北神召会。“1926年,岷县神召会牧师宗崇真(病逝舟曲)在北门刘德隆家进行传教活动。后,刘德隆便为县内基督教总执事(俗称长老),自设“福音堂”,后改为“神召会”,因美国人资助,教徒发展到百余人。刘的次子先后在巴藏、瓜咱沟、磨沟仍继续传教发展。
  1928年,美国人麦约翰来西固,在巴藏成立藏族会(基督教组织)。1930年,基督教徒马文彬(临洮县地人)迁西固下巴藏,并在当地发展基督教“神召会”。据1942年西固县政府统计,县内耶稣教信仰者男9名、女10名。1947年因岷县总会美籍传教士辛普森回国,教会断绝经费来源,马独自创立中华基督教。
  解放初期,县境基督教徒140名,在县城西街张家进行礼拜。国家取缔神召会, 归属“自治、自养、自传”的“三自会”。1957年前后发展到210名,简易教堂3处。“文化大革命”前有200名左右。1981年183名。1982年教徒增至208名。教徒近百人,除北关少数信徒外,主要分布于巴藏,峰迭磨沟等地。
  基督教经书有《新旧约全书》。主要教事有礼拜聚会、丧葬追思、为国求福、收成感恩,婚姻喜庆,敬老孝亲,生日寿辰等。
  主要节日耶稣圣诞节,每年12月25日除诵经外,多唱“新生王歌”,讲述耶稣的来历。12月8日为成道节,多不庆祝。基督教徒除不食血外,多无戒律。作圣事不叩头,不作揖。
  另外,本县伊斯兰教无教务组织,亦无教堂,每逢古尔邦节和开斋节,教徒均赴武都清真寺礼拜。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舟曲县志》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舟曲县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白龙江、拱坝河及博峪河沿岸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迁徙、融 和,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形成勤劳、诚笃、勇敢、淳朴的品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