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藏族社会政治经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舟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33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藏族社会政治经济
分类号: F063.6
页数: 8
页码: 602-609
摘要: 东晋南北朝时期,聚居县境并称国的宕昌羌人,由于其军事权力的提高,与中原统治阶级发生经济政治关系,接受中原朝廷封号官职和汉族文化,成为中原附庸,其政权建筑在氏族社会制度崩溃及奴隶制向汉族封建社会经济逐步转化的基础上,以封建制度统治本国的汉族,但仍能保持种族的独立自主,故在其国宕昌灭后,而党项独强。《魏书•氐等传》:“宕昌羌者,居有屋宇,国无法令、又无徭赋,惟战伐之时,乃才相聚。不然,则各事生业,不相往来。皆衣裘褐。牧养耗牛羊豕,以供其食。父子伯叔兄弟死者,即以继母世叔母及嫂弟妇等为妻。俗无文字,但候草木荣落记其岁时。三年一相聚,杀牛羊以祭天”。宕昌羌王及各酋长世袭制,其社会仍盛兴原始社会的对偶婚和一夫多妻制。
关键词: 藏族 社会政治经济

内容

一、古代社会
  氏族社会以县境诸多新石器文化遗址发现的磨制石器工具和彩、灰陶器、陶纺轮以及北山坪文化遗址3人合葬墓(1夫2妻)为证,古代生活在这里的原始氏族经历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由于原始氏族先民大量使用磨制石器生产工具,使单一的游牧经济逐步转向原始刀耕和锄耕农业经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氏族社会出现农业、畜牧业及狩猎、制陶、纺织等业的社会分工。原始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中原进入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后,分布在这里的氏族部落居民仍处在氏族社会晚期阶段。氐、羌社会县境内,羌、氐部落中,氏族组织无定,各部落皆有酋长,“世世为豪”。部落间互相侵夺并吞,或联盟或解盟,形成盛衰强弱无常不能统一发展的现象。”羌酋皆有地分,不相统摄、宕昌即其一也”(《周书•夷域传》)。聚居本县境东部的氐人,从原始社会末期家长制向奴隶制推移。八楞乡东岔湾一例秦墓葬中,其身、首异置(反映奴隶制度)。至魏晋时,氐、羌不断接受汉族经济文化影响,使其逐渐与汉族融合。
  东晋南北朝时期,聚居县境并称国的宕昌羌人,由于其军事权力的提高,与中原统治阶级发生经济政治关系,接受中原朝廷封号官职和汉族文化,成为中原附庸,其政权建筑在氏族社会制度崩溃及奴隶制向汉族封建社会经济逐步转化的基础上,以封建制度统治本国的汉族,但仍能保持种族的独立自主,故在其国宕昌灭后,而党项独强。《魏书•氐等传》:“宕昌羌者,居有屋宇,国无法令、又无徭赋,惟战伐之时,乃才相聚。不然,则各事生业,不相往来。皆衣裘褐。牧养耗牛羊豕,以供其食。父子伯叔兄弟死者,即以继母世叔母及嫂弟妇等为妻。俗无文字,但候草木荣落记其岁时。三年一相聚,杀牛羊以祭天”。宕昌羌王及各酋长世袭制,其社会仍盛兴原始社会的对偶婚和一夫多妻制。
  羁縻州唐初,在羌人居住地区设置羁縻州、县(统称羁縻州)。县境于贞观初置宕州怀道县,保持少数民族自治制度,首领(剌史、县令)世袭制。受汉文化影响。后,北境大部羌融于汉族。由于交通阻隔,境南部分地区羌族仍保持着氏族状态。
  。角厮罗时期唐末至五代、北宋时期、县境内蕃族社会稳定发展,人们“居板屋、富姓以毡为幕”。经济上通过茶马互市,沟通汉蕃两族人民生活的必需;文化上藏传佛教后期开始弘扬。
  二、封建土司制度
  元朝在甘肃设“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并在县境内设千户,实行军民统摄及政教合一制的管理,对吐蕃采取宗教怀柔政策。
  明洪武初年(1369),招抚士官喇嘛,封原元蕃汉军民千户韩文为西固正千户,副千户严志明;授给酋长土司。土司、汉官参治,定世袭制。对喇嘛采用“因其习尚,用僧俗化导”的宗教怀柔政策。由于政治上采取羁縻,全县番族文化有所发展,尤以宗教文化有很大发展。
  清承袭明土司制度。境内有3个番族土司管辖地。属本籍者只有黑峪寺黄氏土司。
  黑峪黄土司顿珠嘉措
  黄顿珠嘉措,生于明末崇祯年间,幼年入寺,青年时赴西藏剃度,与清廷某大臣关系从密,率中马番民24族归附清朝,奏准,封为僧纲。黄集政、教权力于一身。后,黄子大业袭父职,贪财,色无厌,凶狠残暴,私废法规,僧侣外逃,百姓忍无可忍。雍正六年,番众密议,推代表进京告状。翌年状准,大业被斩,废世袭纲司,敕赐黑峪寺为“归化寺”。黑峪黄土司原辖地,南峪至洛大,称六十二族(庄)。后,黄与岷县赵土司联亲,以洛大等地为嫁奁陪其女。六十二族:
  后四庄沙滩里、哈里、牙哈里、拉哈里。
  前七庄黑松坪、骆地坪、真堆里、阳山里、姚家楞、端山里、马土山。
  西固以西武都关、瓜咱、峰迭、好地坪、古当、九原、西寨、项哈里、憨班、憨班拉尕、果者、占单、花年城、阳什拉尕、立节、上巴藏、下巴藏。
  瓜咱沟四庄努拉里、布地里、阿吉坡、格布里。
  大峪沟阿果坡、少哈里、多纳里、站个扎、坪上、站力铺、站站里、老地里、得力坎。
  曲瓦沟曲瓦、边藏、溪藏、赵家坎、缠藏、半山、茶然、架然、头沟坝、城马。
  前、后北山各浴、各皂、兵格、存地、香拉、蒿尕里、阿阳坡。
  黑峪沟兵马、黑峪、寺上。
  宕昌马土司
  受封于明洪武年间,从第一代马珍至末代马培德,历经22代,原辖八楞、三角坪、武坪一带的番族,后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四月派代表请降洮州。是年,以上地区归卓尼杨土司辖。后,因杨、马土司联亲,杨将上述地区以嫁奁陪其女。民国26年(1937)正式归西固辖。
  八楞、武坪、三角坪原名下旗,下旗又分4旗,即阴旗下、阳旗下、上旗下、后旗下,本地群众习称"四旗三地方”。
  阴旗下今八楞乡花园沟、林家山、斜坡、东岔湾、阳山、阴山、西岔。
  阳旗下今三角坪、池干两乡的朱西、通化头、真庄、三角坪、水坪、蒿地、别列沟、阳坡、干地沟、小真庄、冷水泉、苦吐、下半山、分安山。另有今宕昌县的上堠子、大坝里、前山。
  后旗下今武坪乡武坪、扎下、尕哈、草坡、坝子、哈河坝、拉尕桥、嘎里、哈下、落木山。
  上旗下今宕昌县的官鹅、大河坝。
  卓尼杨土司
  始祖“些地”(四川若尔盖浪道)。明永乐二年(1404)投诚朝廷。十六年以功授世袭指挥佥事,兼武德将军。正德间,些地五代孙王秀进京晋谒武宗皇帝,始赐杨姓,名洪。辖区168旗,本县境内属地为拱坝、铁坝、大年、博峪。各旗封旗长、总管、头人。至清康熙扩大到武坪、八楞、三角坪。民国时期至解放后卓尼县辖。1958年归舟曲县。
  三、解放以后
  西崮县废除土司制度。1950年,甘肃省民族访问团率医疗队来西固县进行社会调查,为患者免费医疗。是年底,先后成立上河片民族联合区(武都关以西,藏汉杂居地区)、武坪自治区阳山自治乡(前七庄)。
  1、政治
  西固县解放后,藏、汉劳动人民翻身当家做主,参加国家政治生活,享有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50年1月,西固县召开首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藏族代表占18.6%,并邀请少数民族中上层人士和汉族开明人士参加。1951年11月,二届二次各界人代会代表61名,其中藏族代表12名,占20%;常务委员会藏族委员占33.3%。三届一次各界人代会中藏族妇女代表首次出席会议3名;本届会议选出的13名常务委员中,藏族委员占46.22%。三届二次各界人代会,藏族代表高将错当选常务委员会副主席。至1990年,全县历届人代会中藏族代表当选为县长、副县长(行政委员会和革命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的县级干部13名,占县长、副县长总数48人的27.08%,其中藏族女副县长1名。
  历届政协委员会藏族委员亦占一定比例。1981年起根据党的新时期四化建设的中心和改革开放的需要,逐步扩大政协委员界别。1956年首届政协委员会藏族委员占总数的60%;1962年第三届政协委员会藏族委员占68.18%,其中女1名。1981年第六届委员会藏族委员占54.79%;1990年第九届政协委员会藏族委员占44.78%,其中女2名。历届政协委员会被选为政协主席、副主席的藏族干部占主席、副主席总数20人的65%。现在,全县少数民族干部任地、师级职务的7名。
  解放以来,为发展和适应本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的需要,国家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职工。1950年,藏族干部6名,其中女2名,1954年舟曲县成立时,藏族干部62名,占全县干部总数的20%;1958年144名,占22.6%;1959〜1960年,组织少数民族积极分子、劳模、基层干部2000余人赴外地参观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激发藏族干部建设舟曲的积极性。1960年培养藏族干部182名,科级32名,县级1名,全县藏族党员79名,占全县党员的14.93%。团员37名,占团员总数的13.4%。1985年全民所有制单位全部职工中少数民族干部职工839名,其中藏族职工699名(干部542名)。回族职工125名,其他民族职工42名。1990年,少数民族职工发展到1205名,其中藏族职工1113名(干部671名,占全县干部的33.4%),其他少数民族职工92名。
  2、经济
  县内藏族大多数居住在半山农耕地带和深山丛林,农田多为小块坡地,耕作条件很差。居住在川坝的,生产生活条件相对优越。解放前,由于藏族群众深受地方土司和汉族统治阶级的双重压迫和剥削,经济十分落后,群众生活贫困,大部分藏族农民为生计终年辛劳,所得无几。住宅简陋潮湿,饥寒交加,生活艰辛,饮食常以酸菜、马铃薯和杂面为主,身着麻衫或破旧短褐。另有地方官府、土司、头人盘剥,摊派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全县藏族人口发展缓慢,1939年西固全县藏民总数尚不足1万人。农业生产基本上仍停留在原始粗耕阶段,粮食生产正常年景每亩不足50公斤。
  解放后,藏族地区农牧经济始得发展。为加快本县经济建设,国家在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少数民族地区特别照顾,全县贫困面貌有所改变,藏族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藏族人口迅速增加。首先改进农业耕作方式和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畜牧生产,粮食产量逐年提高。1963年,国家向舟曲县藏族地区给予无偿投资1.15万元;补助分配3.62万元。是年,第二次补助8万元,用于解决藏族群众生活困难和发展生产。1978年,上级下达舟曲县民族补助款14万元,其中,用于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和文教卫生方面补助共2万元;用于修建水渠、公路和开办小煤窑等12万元。1977〜1979年国家共拨23万元民族困难补助。本着“重点安排,照顾一般”的原则,重点是架通少数民族地区5个公社农电线路和7个大队人、畜饮水工程建设。购买手扶拖拉机12台,脱粒机4台,磨粉机12台,耕牛46头、奶山羊450只。
  农村实行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和科学种田以来,粮食生产量大幅度增长,藏族农民生活水平逐年上升。据对八楞、武坪、插岗、拱坝、铁坝、大年、博峪几个藏族聚居区农牧业生产调査。1990年,主要农产品产量中,粮食生产为10年来最好收成,总播种面积63279亩,总产量5204.53吨(多为两季收获),比1985年增长6.22倍,人均186公斤,与人口正比例发展。油料作物产量103.72吨,比1985年增长12.84倍.大牲畜由1985年的16597头(匹)发展到1990年的22211头(匹),增长33.8%,户均4.18头(匹)。山、绵羊除以商品畜出售外,比1985年增长16.1%;1985年生猪户均1.23头,多属自用,1990年除出售商品猪外,户均1头猪。
  1984年,全县始开展扶贫工作,重点帮助藏区特困农民脱贫致富。国家重点扶持藏区农民的农、林、牧、副业生产和工、商、运输及建筑业。生产经营组织上,开办小煤窑、木材加工厂、药材种植基地、木耳生产基地、林果园基地及经济联合体。1986〜1990年国家对本县藏区7乡投放扶贫资金302.4万元,占全县扶贫总投资(包括企业建设投资)2084.5万元的14.51%。(表一、二)
  舟曲县民族地区扶贫资金投放情况一览表
  表一单位.•万元
  博峪乡奋斗4年,1990年粮食作物总产达46.8万公斤,比1985年增长2.58倍,1988〜1989年乡办林场纯收入38万元。1990年大牲畜达7751头(匹),比1985年增长25.18%。年出售商品畜420头(匹),年收入88764元;药材种植面积由1985年的800亩发展到1648亩,户均0.51亩,年收入纹党3万多公斤,销售收入72万元;油料作物4.15万公斤,全乡人均有粮145.5公斤,人均纯收入390多元,新增温饱户191户。
  插岗乡发挥林木产品和木耳生产优势,开拓本地经济。
  武坪乡办木材综合加工厂固定资产16.5万元,年总产值8.5万元(1980年不变价)、利润3.3元。1990年底年总值达21.5万元。
  拱坝乡林木加工厂锯材加工业,职工10名,年总产值2.7万元(1980年不变价)。
  另外,武坪、大年、铁坝、拱坝、插岗、八楞等6乡1990年粮食作物总产量比1985年平均增长5倍多,藏区贫困面貌有所改变。
  随着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群众和职工修建房屋,以砖瓦房代替榻板房,青年男女衣着时髦。
  为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方便人民生活,修筑通往民族地区的乡村公路11条,总长约260公里,总投资256万元。
  1990年舟曲县少数民族乡劳力投入情况表
  表二
  3、文化教育
  解放前,藏文在寺院和僧侣中应用,县内广大藏族劳动人民,不具备掌握文字的条件,使藏文的使用受到限制。1939年3月和9月,西固县政府动用“庚子赔款”在武坪、好地坪初办民族初级小学,入学儿童(80名)须交纳银币数元或羊毛、褐子数卷作学费,大部分贫寒子弟无能力上学读书。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藏文的使用。1953年,县人民政府将省民族访问团支援西固民族经济建设的2000万元人民币(合人民币2000元),在武坪自治区八楞乡办起全县第一所藏族完全小学(1956年前归省民委管),学生6名。人民政府为鼓励藏族适龄儿童入学读书,发给助学金,免收学费、课本费。是年,全县4所藏族小学有学生136名,藏族教师4名,入学儿童占适龄儿童的8.8%。1950年藏族小学教师仅有2名。1958年增加到10名;1956年8月,藏族中学生只有8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及实行《甘肃省实施民族区域自治若干规定》以来,全县民族教育摆脱困境,得到长足发展,初步走上一条稳定协调发展的轨道。至1990年底,全县已有藏族中、小学54所,比解放前增长26倍。在校藏族小学生4178名,比解放前增长51.23倍;在校藏族中学生922名,比1956年增长114.25倍。学龄儿童入学率72.8%。藏族小学教师增加到207名,比解放初2名增长102.5倍;藏族中学教师增加到53名,比1957年增长16.67倍。
  1979〜1990年,藏族学生考入高等院校的55名(1982年、1989年无资料),考入高中中专的68名(1983年、1988年无资料),考入初中中专的325名(1989年无资料)。
  人民政府鉴于藏区教育落后和青少年升学困难的现实,创造条件,每年将一部分藏族学生选送到兰州一中和合作一中民族班就读。
  在招生名额和录取成绩方面给予民族考生适当照顾,以使更多的少数民族青少年得到再受教育的机会;同时,各有关企事业单位选送在职的少数民族中学毕业生(考试录取)到省内外大专院校培训深造。(表三)5、医疗卫生
  解放前,全县藏区寺院虽有个别藏医,但缺少药品和医疗设备,农村藏族群众中流行的传染病和地方病及一些顽症因无医药得不到治疗,死者甚众。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关心藏族人民的身心健康,为彻底改变藏区卫生落后状况,大力培养卫生人员,设立乡、村卫生院(医疗站),八楞、武坪、铁坝、大年、博峪乡皆设卫生院,并建立村级卫生医疗所40个。现在,少数民族医师、士54名,护士3名。其中大专毕业3名,中专毕业50名,医护人员获得中级专业职称的15名,初级专业职称的39名。藏区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
  近年来,为发展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在拱坝、博峪等乡先后建立文化站和电影放映站,武坪、插岗、拱坝、铁坝、博峪乡设立不同型号的电视卫星地面收转站,部分藏族群众收看到中央电视台电视节目。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舟曲县志》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舟曲县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白龙江、拱坝河及博峪河沿岸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迁徙、融 和,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形成勤劳、诚笃、勇敢、淳朴的品格。

阅读

相关人物

相关专题

宕昌马土司
相关专题
卓尼杨土司
相关专题
后四庄
相关专题
前七庄
相关专题
西固以西
相关专题
瓜咱沟四庄
相关专题
大峪沟
相关专题
曲瓦沟
相关专题
前、后北山
相关专题
黑峪沟
相关专题
阴旗下
相关专题
阳旗下
相关专题
后旗下
相关专题
上旗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