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口发展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舟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32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人口发展概况
分类号: C923
页数: 4
页码: 581-584
摘要: 西汉元始二年(2)前的200余年,史无人口数字记载。但从史载资料看,当时由于经济的发展,县境人门数量发展是逐步增长的过程。元始二年后至东汉时期,由于连年战争,人民“流离失所,随道死亡,或弃捐老弱,或为人仆妾,丧其大半”。人口大量减少。魏、蜀争陇,蜀汉大量掠夺陇南人口,县境羌、汉、氐部分人口迫徙蜀地,壮丁征为蜀军,后大多战亡,县境人口急剧下降。十六国至北朝北周时期,宕昌国境羌落有户2万,人口10万,县境户均人口5人,人口数量有所增长。
关键词: 舟曲县 人口发展概况

内容

一、历代人口状况
  西汉元始二年(2)前的200余年,史无人口数字记载。但从史载资料看,当时由于经济的发展,县境人门数量发展是逐步增长的过程。元始二年后至东汉时期,由于连年战争,人民“流离失所,随道死亡,或弃捐老弱,或为人仆妾,丧其大半”。人口大量减少。
  魏、蜀争陇,蜀汉大量掠夺陇南人口,县境羌、汉、氐部分人口迫徙蜀地,壮丁征为蜀军,后大多战亡,县境人口急剧下降。
  十六国至北朝北周时期,宕昌国境羌落有户2万,人口10万,县境户均人口5人,人口数量有所增长。
  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宕昌有户6966, 口34830,县境户均5人。
  唐玄宗天宝元年(724),宕州改怀道郡时有户1190, 口7199,县境户均6.05人。
  中唐,怀道郡有户1260, 口7040,县境户均5.59人。安史之乱,甘肃驻军东调,吐蕃乘虚人陇,县境沦陷时久,整个陇原“自经寇乱,百姓凋残,地阔人稀”。此前,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怀道郡复宕州后有户1401,01461,县境户均1.04人,人口剧减。
  五代至北宋,县境仍为吐蕃占领,社会基本安宁,人口稳定。
  元统治初期,县境人口下降。元始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西固军户1110,民户410, 口3615,户均2.37人。
  明朱元璋鼓励垦荒,招集流亡,徙民甘肃(县境亦然)屯垦,减轻农民负担,人口逐步恢复,县境人口增长将近1倍。但明英宗正统二年到弘治二年(1437〜1489)连续自然灾害,人口有减。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西固分州户6187, 口25350,户均4.09人;宣统元年(1909),西固分州户6190, 口25438,户均4.11人,总人口中男性13436,占52.02%;女性12002,占47.18%。
  二、民国人口状况
  民国元年(1912),县境人口27775人,比清末增加2336人,增长8.4%。1928年,西固县户6435,口33031,户均5.1人,比民国初增加5256人,年增长率11.8%,是年,大旱,粮绝收,又值狄、河战乱,天灾人祸复加。翌年,复大旱,又遭雹、洪、虫、瘟疫之害,人民饥偉饿死,大批流亡。国民党政府无以赈济,全县人口大幅度下降。1930年,户、口分别降至5962和23750,户均3.9人,减少9277人,人口降低28.09%。1932年,户升438, 口升2190,增长9.2%。1936年人口增加到55334人。1939〜1944年,连遭自然灾害和瘟疫,国民党又拉夫扩兵,人民避抓兵外逃或隐报户口,全县户降到9813, 口降到46435,其中户口比1937年减少14.33%;人口减少11.58%。1949年,全县户均5.2人,比1944年增长25.4%,解放前,县境人民虽遭国民党苛征暴敛和自然灾害,民不聊生,但人民迫于穷困,而求 “多子多福”,人口自然增殖。
  三、解放后人口状况
  解放后,县境人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人口增殖不断扩大。
  1949年全县人口为58209,1954年上升到65103人,增加6894人,增长11.8%。平均每年增长2.36%。1982年全县总人口为102233人,比1949年增加44024人,增长75.6%。1990年末,全县户20405人,口117751人(是年7月1日人口普查数为116336人),比1949年增加59542人,增长102.29%,户均5.8人。
  1954年,西固分县,部分人口划出,人口降到52790人(分县前西固县人口为65103,),减少12313人。1956年3月,梁家坝乡的南峪、坪里和中牌复归舟曲,增户1788,人口9277;原官鹅、大河坝划出,总人口相应减少。1958年卓尼辖区的插岗、拱坝、铁坝、博峪划入本县。1959年,县接辖迭部下迭地区,河南支建青年4200余人来县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再加上人口自身增长,使1959年全县人口由1957年的66285人猛增到73283人,增长10.55%。1960〜1961年,由于自然灾害和1958年“大跃进”带来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以及地方部分领导严重官僚主义作风的危害,造成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严重困难,本县人口岀现大量外流、死亡。据统计,1961年人口比1959年减少11346人,户均人口由4.5人减少到3.9,人口减少15.48%。1962年恢复舟曲县,向迭部移交洛大、麻牙、桑坝等7公社户2967,口15344人。1963年,坪牙、博峪公社划出,总人口减少。1964年全县人口普查有户14811, 口62209人,比上年增长2566人,增长率4.3%,户均4.2人。人口大幅度上升。1965年起,全县人口进入发展时期「文化大革命”中,人口增殖处于无政府状态,增长数直线上升,1966年口67268人,1976年增加27480人,10年增长24.5%,年均增长2.45%,1990年人口比1980年增加18059,增长18.1%,年均增长1.81%。人口增长速度下降。
  1990年汉族61063人,增长32352人,增长112.68%,年均增长2.82%;藏族增加到36478人,增长6982人,增长23.07%,年均增长0.59%;回族增长187, 增长92.5%;满族1990年14人,比1985年增长6人,增长57.14%。(表一、二)
  四、人口自然变动
  70年代前期,全县人口自然增长较快,1973年出生3617人,出生率40.63%。, 死亡率8.6%。,自然增长率32.04%°。1980年自然增长率降至8.54%。。1982年人口自增率又上升到13.76%。。1984年起,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人口出生逐渐下降。198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9.96%。。(表五、图一)
  全国四次人口普查,舟曲普查结果:
  1953年7月1日,16837户,64109人。
  1964年7月1日,14811户,62209人。
  1982年7月1日,19223户,101582人。
  1990年7月1日,23482户,116336人。
  舟曲县几个年份人口总量变动概况舟曲县1990年家庭户、集体户状况表二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舟曲县志》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舟曲县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白龙江、拱坝河及博峪河沿岸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迁徙、融 和,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形成勤劳、诚笃、勇敢、淳朴的品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