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舟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328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人口
分类号: C923
页数: 19
页码: 581-599
摘要: 解放前,舟曲县经济、文化、卫生落后,战事频繁不息,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群众饱受战争、饥荒、疾病的折磨,生活十分贫苦,人口增殖一直缓慢,人口总量较少。解放41年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医疗卫生和保健事业逐步普及,人民抵御疾病和死亡的能力增强,全县人口增长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关键词: 舟曲县 人口

内容

解放前,本县经济、文化、卫生落后,战事频繁不息,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群众饱受战争、饥荒、疾病的折磨,生活十分贫苦,人口增殖一直缓慢,人口总量较少。解放41年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医疗卫生和保健事业逐步普及,人民抵御疾病和死亡的能力增强,全县人口增长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第一节人口发展概况
  一、历代人口状况
  西汉元始二年(2)前的200余年,史无人口数字记载。但从史载资料看,当时由于经济的发展,县境人门数量发展是逐步增长的过程。元始二年后至东汉时期,由于连年战争,人民“流离失所,随道死亡,或弃捐老弱,或为人仆妾,丧其大半”。人口大量减少。
  魏、蜀争陇,蜀汉大量掠夺陇南人口,县境羌、汉、氐部分人口迫徙蜀地,壮丁征为蜀军,后大多战亡,县境人口急剧下降。
  十六国至北朝北周时期,宕昌国境羌落有户2万,人口10万,县境户均人口5人,人口数量有所增长。
  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宕昌有户6966, 口34830,县境户均5人。
  唐玄宗天宝元年(724),宕州改怀道郡时有户1190, 口7199,县境户均6.05人。
  中唐,怀道郡有户1260, 口7040,县境户均5.59人。安史之乱,甘肃驻军东调,吐蕃乘虚人陇,县境沦陷时久,整个陇原“自经寇乱,百姓凋残,地阔人稀”。此前,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怀道郡复宕州后有户1401,01461,县境户均1.04人,人口剧减。
  五代至北宋,县境仍为吐蕃占领,社会基本安宁,人口稳定。
  元统治初期,县境人口下降。元始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西固军户1110,民户410, 口3615,户均2.37人。
  明朱元璋鼓励垦荒,招集流亡,徙民甘肃(县境亦然)屯垦,减轻农民负担,人口逐步恢复,县境人口增长将近1倍。但明英宗正统二年到弘治二年(1437〜1489)连续自然灾害,人口有减。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西固分州户6187, 口25350,户均4.09人;宣统元年(1909),西固分州户6190, 口25438,户均4.11人,总人口中男性13436,占52.02%;女性12002,占47.18%。
  二、民国人口状况
  民国元年(1912),县境人口27775人,比清末增加2336人,增长8.4%。1928年,西固县户6435,口33031,户均5.1人,比民国初增加5256人,年增长率11.8%,是年,大旱,粮绝收,又值狄、河战乱,天灾人祸复加。翌年,复大旱,又遭雹、洪、虫、瘟疫之害,人民饥偉饿死,大批流亡。国民党政府无以赈济,全县人口大幅度下降。1930年,户、口分别降至5962和23750,户均3.9人,减少9277人,人口降低28.09%。1932年,户升438, 口升2190,增长9.2%。1936年人口增加到55334人。1939〜1944年,连遭自然灾害和瘟疫,国民党又拉夫扩兵,人民避抓兵外逃或隐报户口,全县户降到9813, 口降到46435,其中户口比1937年减少14.33%;人口减少11.58%。1949年,全县户均5.2人,比1944年增长25.4%,解放前,县境人民虽遭国民党苛征暴敛和自然灾害,民不聊生,但人民迫于穷困,而求 “多子多福”,人口自然增殖。
  三、解放后人口状况
  解放后,县境人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人口增殖不断扩大。
  1949年全县人口为58209,1954年上升到65103人,增加6894人,增长11.8%。平均每年增长2.36%。1982年全县总人口为102233人,比1949年增加44024人,增长75.6%。1990年末,全县户20405人,口117751人(是年7月1日人口普查数为116336人),比1949年增加59542人,增长102.29%,户均5.8人。
  1954年,西固分县,部分人口划出,人口降到52790人(分县前西固县人口为65103,),减少12313人。1956年3月,梁家坝乡的南峪、坪里和中牌复归舟曲,增户1788,人口9277;原官鹅、大河坝划出,总人口相应减少。1958年卓尼辖区的插岗、拱坝、铁坝、博峪划入本县。1959年,县接辖迭部下迭地区,河南支建青年4200余人来县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再加上人口自身增长,使1959年全县人口由1957年的66285人猛增到73283人,增长10.55%。1960〜1961年,由于自然灾害和1958年“大跃进”带来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以及地方部分领导严重官僚主义作风的危害,造成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严重困难,本县人口岀现大量外流、死亡。据统计,1961年人口比1959年减少11346人,户均人口由4.5人减少到3.9,人口减少15.48%。1962年恢复舟曲县,向迭部移交洛大、麻牙、桑坝等7公社户2967,口15344人。1963年,坪牙、博峪公社划出,总人口减少。1964年全县人口普查有户14811, 口62209人,比上年增长2566人,增长率4.3%,户均4.2人。人口大幅度上升。1965年起,全县人口进入发展时期「文化大革命”中,人口增殖处于无政府状态,增长数直线上升,1966年口67268人,1976年增加27480人,10年增长24.5%,年均增长2.45%,1990年人口比1980年增加18059,增长18.1%,年均增长1.81%。人口增长速度下降。
  1990年汉族61063人,增长32352人,增长112.68%,年均增长2.82%;藏族增加到36478人,增长6982人,增长23.07%,年均增长0.59%;回族增长187, 增长92.5%;满族1990年14人,比1985年增长6人,增长57.14%。(表一、二)
  四、人口自然变动
  70年代前期,全县人口自然增长较快,1973年出生3617人,出生率40.63%。, 死亡率8.6%。,自然增长率32.04%°。1980年自然增长率降至8.54%。。1982年人口自增率又上升到13.76%。。1984年起,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人口出生逐渐下降。198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9.96%。。(表五、图一)
  全国四次人口普查,舟曲普查结果:
  1953年7月1日,16837户,64109人。
  1964年7月1日,14811户,62209人。
  1982年7月1日,19223户,101582人。
  1990年7月1日,23482户,116336人。
  舟曲县几个年份人口总量变动概况舟曲县1990年家庭户、集体户状况表二第二节人口规模
  一、人口分布
  全县人口分布趋向:县境东北和中部白龙江沿岸及半山台地居民人口分布以城关、弓子石、峰迭、大川为多,汉族分布由中向西渐稀,藏汉杂居。南部拱坝河流域人口分布较少。境北1964年人口48948,占总人口的72.9%;1980年人口78992, 占总人口的79.23%;1990年人口88357,占总人口的75.04%。境北人口众多之因主要是人类徙居较早,农耕土地肥沃,人口增殖快。
  县境南部拱坝河、博峪河流域多林地区,自古少数民族聚居,交通梗塞,人口发展缓慢。全县现有12.91%左右的人口分布在铁坝、武坪、拱坝乡;12.05%的人口分布在插岗、大年、博峪乡。而且,人口多居于半山黄土台地。
  纯汉族分布于县境东弓子石和中牌乡。
  城关乡人口分布数量居全县之首,1980年占总人口的16.89%;1990年下降到12.7%。(表三)二、人口密度
  1940年,西固县总面积为2550.80平方公里,人口49042,平均每平方公里居住人口为19.22人。1947年每平方公里有人口33.3人。现在,平均每平方公里居住人口39.4人。全县22个乡,每平方公里居住人口在30人以内的有曲瓦、武坪、插岗、拱坝、铁坝、博峪6个乡;30〜50人的有憨班、八楞、大年、巴藏、大峪4个乡;50〜100人的有立节、峰迭、坪定、南峪4个乡;100〜150人的有城关、中牌、大川、三角坪4个乡,150人以上的有江盘、弓子石、池干3个乡。县城地区每平方公里136.09人。
  人口分布密度最大的弓子石乡(纯汉族),每平方公里191.74人。汉族人口分布密度最小的是大年乡。
  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密度最大的有江盘、池干等乡,密度最小的有大峪乡。(表四、五)舟曲县1971〜1990年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示意图
  第三节人口构成
  一、性别构成
  1949年全县总人口为58209人其中男性人口28222,占总人口的48.48%;女性人口29987,占总人口的51.52%。1980年总人口99692,其中男性50681,占总人口的50.84%;女性49011,占总人口的49.16%。1990年底117751人,男性人口60150,占总人口的51.08%,女性人口57601,占总人口的48.9%。
  据第三次、第四次人口普查性别比为:103.69:100;104.74:100。(表六)二、年龄构成
  1982年第3次人口普查,全县30岁以下人口65841人,占人口总数的64.4%;
  20岁以下人口53759人,占总人口数的52.58%,少年40321人,占总人口的39.44%;劳动人口58036人,占56.79%;65岁以上老年3849人,占3.79%,人口年龄中位数(从零岁依次将各年龄人口数累计达到总人口一半时的年龄)为18.91岁。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本县总人口116336人,其中,30岁以下人口74636,占人口总数的64.16;20岁以下人口51153,占43.97%。以上比1982年分别降底0.29%,8.61%,其中0〜14岁人口34811,占人口总数的29.92%,比1982年降底26.87%。60岁以下至15岁人口73633,占人口总数的63.29%;老年人口7892,占6.78%,以上比1982年分别降底6.5%,2.99%,人口年龄中位数为21.35岁。(图二、三)
  由于人口年龄总体中,22岁以下占半数,劳动力后备力量充足,但在今后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需要接受教育的人将近占三分之一,就业方面的压力更大。
  三、平均寿命
  据第三次人口普查,1982年本县平均寿命为66岁,(男64.4岁,女66.59岁)。年龄在70〜74岁的1199人,其中男478人,女721人;乃〜79岁577人,其中男198人,女379人;80〜84岁177人,其中男62人,女115人;85〜89岁36人,其中,男8人,女28人;90-94岁8人,其中男6人,女2人;95〜99岁1人 (女);100岁以上2人(男女各1人)。舟曲县1982年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
  舟曲县1990年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
  四、文化构成
  1948年本县识字者有4800人,占总人口约57000人的8.42%。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县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有25148人,占总人口101582的24.76%。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有34204人,占人口总数116336人的29.4%,比1948年增长20.98%。比1982年增长4.64%,其中,具有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比1982的15523、6638、2843、144人分别增加2775、4336、1778、167人,分别增长17.88%、65.32%、62.54%、115.97%。
  据1982年普查,从事各种职业的51262人中,文盲、半文盲达38651人,占从业人数的75.4%,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有14人,国家机关、党政群团组织中有21人,事业中27人,商业人员15人,服务性人员132人,工人363人,其他行业27人。(表七)
  1990年普查出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有56646人,占总人口的48.69%。12岁以上的有59375人,占总人口的51.04%,6岁以上的有66791人,占总人口的57.41%,12岁以上文盲人数比1982年的64633人减少5258人,下降8.14%,原因是适龄儿童入学率、学生巩固率、毕业率提高.现在全县每1000人中拥有小学、初中、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分别为157人、94人、40人、3人。(图四)
  是年底,乡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有38527人,占劳动力总数54771的70.34%,全县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很低。舟曲县人口文化程度比例示意图
  五、行业和职业构成
  据1990年底统计,全县在业人口为62264(包括乡村劳动力和职工离退休人员),占总人口的52.88%。分布在农、林、牧、渔、水利业的52978人,占总人口的44.99%。其中,农村劳动力中农业人员52697人,占农村人口的49.25%。占农村劳动力的96.21%;分布矿业、木材采运4090人(女824),占在业人口6.57%;分布在电力、机械制造、木材加工等制造业的272人(女63),占农业人口的0.44%;分布在建筑业的76人(女15),占在业人员的0.12%;分布在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的94人(女16),占在业人口的0.15%;分布在商业、饮食、物资供销及仓储业的345人(女136),占在业人员的0.55%;分布在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工业、建筑、交通、商业等业的人员有2074人,占在业人员的3.33%,占农村劳动力的3.79%,占农村人口的1.94%;分布在房地产管理、公用管理和居民服务业的23人(女15),占在业人员的0.04%;分布在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的272人(女97),占在业人员的0.44%;分布在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事业的790人(女123),占在业人口的1.27%,其中,教育人员占全县总人口的0.62%;分布在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的28人(女4),占在业人口的0.05%;分布在金融、保险业的124人(女33),占在业人口的0.20%;分布在国家机关、党政社会团体部门的1098(女145),占在业人员的1.76%。
  脱离农村农牧林等生产业的固定职工5738人,占在业人员的9.2%;合同制人员811人,占在业人员的1.3%;临时人员765人,占在业人员的1.23%;计划外人员179人,占在业人员的0.28%。
  全县不在业人口55487人,占总人口的47.12%。其中,在校学生15014人,占不在业人口的27.05%;0〜6周岁儿童20400人,占不在业人口的36.76%;60岁以上家务劳动的老人7550人,占不在业人口的13.61%。其他2523人,占不在业人口的22.57%,主要是城镇待业人员、无业家属和农村未入学的少年儿童。
  第四节计划生育
  一、机构设置
  1973年12月成立舟曲县革命委员会计划生育领导小组,与县卫生局合署办公。1979年8月,正式成立计划生育办公室,配主任1名。是年11月,给城关等14个公社各配备1名计划生育专干。1982年8月,成立舟曲县计划生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翌年,设立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服务站,配站长1名。现有技术员7名,其中主治医生1名,妇产科医生1名,其他卫生技术人员4名,至1990年底,全县共有计划生育专干24名,办公室公务人员9名。
  二、政策措施
  1985年,县委、县政府根据中央、省、州有关计划生育规定精神,发出《中共舟曲县委、舟曲县人民政府关于继续大力抓紧抓好计划生育的规定》。1987年,县政府制定《舟曲县关于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有关政策实施细则》,上述政策明确规定:干部、职工、城镇居民、一对夫妇只能生育1个孩子;少数民族干部、职工、城镇居民可以生育2个孩子;博峪、大年、铁坝、拱坝和插岗5乡少数民族一对夫妇生育最多不得超过3个孩子。
  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政策,采取宣传教育为主,经常工作为主,避孕节育为主的方法,辅以奖励和经济处罚与行政处分。
  三、晚婚优育
  由于受封建传统习俗的影响,本县早婚早育,不作婚姻登记而同居生育现象在部分地区依旧存在。女子婚姻由父母包办,仍有十六、七岁结婚生育和超生者,直接影响计划生育工作。为此,县委、县政府在有关政策规定中:“大力提倡晚婚晚育,男二十五周岁,女二十三周岁以上结婚为晚婚,女二十四周岁以上生育为晩育。“又规定“凡男女双方晚婚的,婚假延长一个月;晚育的,产假延长一百天;在产假期间领独生子女证的,产假延长到一百五十天。产假期间干部、职工工资照发,按全勤对待,不影响提资、晋级和评奖。”实施此措施后,干部、职工晚婚晚育人数所占比例高,而农村比例较低。
  提倡优生优育,县政府在有关规定中提岀:“开展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要坚决执行《婚姻法》中关于近亲结婚和某些遗传性疾病的人禁止结婚的规定,对有生育能力的痴、呆、傻病人,要动员他们做绝育手术,已怀孕的要及早处理,以免影响人口素质,造成国家和社会负担”。
  全县现有痴、呆、傻1493人,占全州痴、呆、傻2368人的63.05%。严禁此类人口结婚,是全县优生优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在实际生活中仍有许多痴、呆、傻、病人的家长和亲友,为其择偶完婚。为保障优生优育措施的实施,县妇幼保健站常年下乡普查普治妇女病,培养新法接生员,宣传优生优育。
  四、节育措施
  为使机关职工、农村群众容易接受计划生育,县医药卫生部门发放供应避孕药具。对此,干部职工容易接受,使用率较高,农村群众文盲率高,听不懂或记不住药具使用常识,不能按规定使用药具,避孕效果差。所以,避孕措施的实施重点主要在农村。
  采取突击节育措施。以前,实行一胎放环,二胎结扎,对计划外怀孕采取特殊措施。1978年起,每年春秋两季县政府组织节育技术力量进行一次以女扎为主的计划生育活动,全面摸底检查,按不同对象采取相应的放环、结扎或施以特别措施。1973〜1990年,共做女性绝育术11057例(其中多孩妇女6567人),男性绝育术64人;放置宫内节育器4443例(其中多孩人数2650人).其他如口服、注射避孕药、用避孕套及外用药者582人,节育率78.54%。
  五、人口控制
  1973年起,在全县逐年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后,经过努力,1980年初见成效。1979年对育龄夫妇做绝育术361例,放节育环1287例,特别术746例后,人口出生率由1973年的40.63%。下降到1980年的14.39%°。1980年农村开始承包责任田后,一度放松计划生育宣传和节育实施工作。至1982年,3年内做女绝育术仅63例,其他节育补救工作亦收效甚微。期间,人口出生率回升到1982年的19.4%。和1983年的18.57%o,人口自然增长率亦随之上升到13.76%、12.55%。
  1984年,县委、县政府要求:加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狠抓节育措施的全面落实和奖罚政策的兑现。是年,人口出生率下降到15.58%。;1985年又降到12.6%。,为80年代全县人口最低出生率年份,比1973年人口出生率降低27.95%°。1986〜1989年人口出生率基本平稳,一直保持在14%。左右;计划生育率亦从1973年的39.13%上升到1988年的53.9%,上升44.7%;多胎率从1978年的47.63%下降到1988年的13.32%,下降34.31%。
  1989年起,农村计划生育宣传工作减弱,措施不力,部分地方私婚、早婚、早育蔓延,育龄妇女超计划生育。已婚妇女进入生育高峰时期,1990年人口出生2714人,比1989年上升8.99%0;人口自然增长率也由1989年的8.96%。升高到17.23%。,除去人口自然死亡数外,多生1032人。是年,初婚女性723,其中19岁以下145人,早婚率占已婚育龄妇女20558人的20.06%。
  本县计划生育工作实践证明,计划生育工作千万不能放松,凡加强领导,坚持深入宣传,措施得力,人口出生率就大大降低。如果计划生育工作坚持不够或者放松, 人口出生则剧升。
  第五节姓氏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舟曲县志》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舟曲县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白龙江、拱坝河及博峪河沿岸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迁徙、融 和,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形成勤劳、诚笃、勇敢、淳朴的品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