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文物胜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舟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301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文物胜迹
分类号: K928.7
页数: 15
页码: 536-604
摘要: 舟曲古文化遗存丰富。新石器中晩期,先民们已在这里繁衍生息,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创造光辉灿烂的文化。历代封建社会,劳动人民创造的文化财富消失冲灭,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文化建设,开展文物保护宣传和文物调查征集工作。至1990年底,全县已调查发现古文化遗址43处,甘肃马家窑和齐家、寺洼文化分布广泛,具有地方特点和时代共性。个别遗址出现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存。古城、寨堡和各历史时期墓葬遍及全县。现存明清时期石碑10多块。由于一些人缺乏保护古文化遗存意义的认识,县内一些古建筑于50年代陆续拆毁,剩留的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当作“封、资、修”黑货毁弃,荡然无存。
关键词: 舟曲县 文物胜迹

内容

舟曲古文化遗存丰富。新石器中晩期,先民们已在这里繁衍生息,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创造光辉灿烂的文化。
  历代封建社会,劳动人民创造的文化财富消失冲灭,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文化建设,开展文物保护宣传和文物调查征集工作。至1990年底,全县已调查发现古文化遗址43处,甘肃马家窑和齐家、寺洼文化分布广泛,具有地方特点和时代共性。个别遗址出现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存。古城、寨堡和各历史时期墓葬遍及全县。现存明清时期石碑10多块。由于一些人缺乏保护古文化遗存意义的认识,县内一些古建筑于50年代陆续拆毁,剩留的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当作“封、资、修”黑货毁弃,荡然无存。
  第一节古文化遗址
  县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尚能说明文化类型的计23处。
  牛头坪文化遗址牛头坪文化遗址位于峰迭乡瓜咱城东南高丘三阶地。1974年初查发现。面积约1.7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5〜14厘米,距地表1.8〜6.4米。剖面遗层含红烧土层、灰层、灰坑、家畜禽兽遗骸及泥质橙红陶、彩陶、灰陶和细高颈敞口罐,直口瓶、敛口瓮的残片和砍砸器、刮削器、磨制残石器。出土典型器物有橙红胎黑彩的敞口罐、钵、直口杯,长颈侈口灰陶罐素面无纹。石器有缺口石刀、磨制石斧、石镰、石锛和钻孔石刀、石锄等。
  彩陶花纹有写实的叶状纹、锯齿纹、网纹、水波纹、钩叶纹、平行线纹、同心圆纹等,属马家窑、半山类型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存,有的接近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绳纹有兰纹、剔刺纹、划纹多见于泥质灰陶。
  咀坪文化遗址(咀村)咀坪台地文化遗址有新石器晚期的马家窑文化及齐家文化遗存,面积约6300平方米。遗址剖面地层暴露灰坑、灰层,人、禽、畜遗骸,橙红陶、彩陶、灰陶片及墓葬坑。灰坑呈袋状,口直径55〜65厘米内含杂灰、人畜骨骸和陶片。
  遗址有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葬,石板棚葬。出土泥质橙红黑彩的长颈折肩直腹双耳壶、直敞口悬耳杯、敛口圆腹钵及侈口高颈折肩直腹双耳泥质灰陶壶、碗等。彩陶饰横带纹,鱼网纹、叶状纹、漩涡纹等。
  瓜咱坪、西坪遗址位于白龙江南岸峰迭乡瓜咱城西南阶地及其西二阶地。1974年调查发现。总面积约9600平方米。西坪遗址文化层均厚85厘米,剥蚀面有灰层、红烧土、泥质橙红陶、彩陶和高颈折肩直腹素面灰陶壶,直口鼓腹罐,折沿瓮的残片。灰坑中含畜禽骨骸。彩陶以带纹、波浪纹、漩涡纹为饰。
  遗址墓葬主要分布在瓜咱阶地。多为1〜2人的土坑石板棚葬。随葬物有泥质橙红陶敞口碗、侈口罐,高颈彩陶壶和素面灰陶壶、瓶、直侈口园腹罐。少数彩陶吸收庙底沟文化特点,饰宽带纹、叶纹、斜带纹、垂帐纹,为新石器马家窑、半山文化类型。遗址在建设乡属单位时已征用。
  出土文物高颈彩陶壶在省博物馆展藏。
  北山坪文化遗址在县城东北1.5公里的三阶台地。1978年调查发现。遗址面积5.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距地表0.8~9米,厚均40厘米。遗址地表泥质橙红陶和彩、灰陶片遍地皆是。
  文化遗层存在上、下迭压地层关系。早期文化堆积内涵丰富,有泥质橙红陶、彩陶、灰陶、夹砂陶的盆、瓮、钵、瓶、罐等的残片及石器、灰坑、窑穴、木炭屑及陶窑遗迹,并出现尖状器、刮削器、圆形磨谷器、石环锤等石器。出土马家窑类型两连彩陶罐(省博物馆存展)。晩期堆积含寺洼类型的泥质和细沙的灰陶残片及饰刻划纹的泥质厚胎红陶残片。
  墓葬除单体成人葬外,还出现一例3人合葬墓:居中男性仰身直肢,两侧女性各以左右作侧身屈肢面向男子,为夫妻合葬,显出女性屈从和依附于男性的状态。随葬器物有寺洼类型马鞍型口沿双耳泥质褐灰陶罐。遗址另有身首异地的“乱葬坑”。
  锁子头文化遗址在半高山弓子石乡老庄村南台地。面积约有1.08万平方米。遗址文化堆积层厚20〜60厘米,含红烧土板结层、灰层、炭屑、素面泥质红陶和绳纹灰陶片。出土泥质橙红黑彩陶的瓶、罐、三足罐及侈口高颈折肩直腹灰陶罐、钵等。彩陶饰网纹带纹,灰陶有外饰狗纹的残口罐。磨制石斧、石铸等石器,为新石器马家窑早期文化遗存。马各坪文化遗址含新石器晚期马家窑、齐家、寺洼文化类型。1974年调查发现。位于南峪村东南1公里的黄上一阶地,面积约9400平方米。文化遗层含泥质橙红陶、彩陶和灰陶陶片、窖穴、灰坑、炭屑等。彩陶饰网纹、带纹、平行线纹等。灰坑深86厘米,口宽75厘米。
  墓葬有成年单人葬,出土直侈口鼓腹平底的单、双耳和无耳素面无纹泥质灰陶罐,侈口折肩直腹薄胎红陶罐及四口罐。其中一灰陶罐肩腹处饰“#"刻划记号。
  台子文化遗址1974年调查发现。位于白龙江南岸县二中周围二阶地,东西长280多米、南北宽180米,侵蚀严重。文化层厚均45厘米。含灰坑、灰层、红烧土层及泥质橙红陶、黑彩陶、灰陶夹砂陶片。陶片遍布校园,多为泥质薄壳红陶和彩陶敛口钵、高颈罐、侈口罐及灰陶盆形器、罐的残片。出土器物有泥质橙红陶敛口罐 (沿有四孔)和内外饰红彩的泥质灰陶侈口单耳罐,陶纺轮、残坠环、臂环。彩陶以匀称的宽带纹、平行线纹、漩涡纹、同心圆纹、钩叶纹为饰。马家窑和半山文化类型。
  掌坪文化遗址在峰迭乡城外村南二阶台地。面积约3.1万平方米。1974年调查发现。遗址分布面广,剖面遗层裸露出灰层、灰坑、窖穴、磨制残石器、炭屑、灰层和红烧土层、泥质橙红陶、彩陶、灰陶及夹砂陶片。
  遗址存在石板棚盖的成年单人葬,2〜3人的成年合葬及单一的小孩瓮罐葬同有出现,出土泥质橙红黑彩陶高颈壶、侈口罐、三连罐和灰陶单耳小侈口罐、敞口高圈足豆、碗、残石坠环等器物。彩陶纹饰具有仰韶文化特点,多以波浪纹、漩涡纹、同心圆纹、网纹、山形纹出现。彩陶三连杯、双耳壶在省博物馆展藏。
  达嘎坪文化遗址位巴藏乡政府以东1.5公里白龙江北岸二阶台地,文化层厚40〜56厘米,含灰层、灰坑、红烧土板结层、残石器、泥质橙红陶、灰陶的敛口盆、侈口罐及黑彩陶器残片和烧结物等。板状泥结物有竹杆压印痕迹。袋状窖穴含变质的栗骸。彩陶饰横带纹、漩涡纹,灰陶器腹拍饰绳纹。具有新石器晚期半山文化及齐家文化特征。
  上坝子文化遗址上坝子文化遗址在巴藏乡上巴藏村以西白龙江北岸二阶地,东西长约360米,南北宽220米。东北部为公路和民屋侵蚀。1974年调查发现。文化层均厚40厘米,岀现灰堆、红烧土、褐土层、窖穴、陶窖、磨制残石器、泥质橙黄陶的侈口高颈折肩罐。敛口盆、碗、高圈足豆、夹砂鼎足器、长颈黑彩陶壶、盆和灰陶敛口钵、瓮的残片。出土石铲及泥质桔黄陶高颈罐,罐肩饰压印纹,腹绳纹。高圈足豆饰镂孔。泥质黑陶敛口罐小而光滑。彩陶饰宽带纹、圆点纹、网纹、弧形三角纹、漩涡纹。红陶与灰陶耳饰指压附加堆纹,腹饰兰纹、绳纹。另外,群众在陶窑堆积中发现一颗陶丸和半截陶祖。
  上台子文化遗址出现早期马家窑文化。位于上巴藏白龙江南岸西南高台地。1983年调查发现。遗层内涵丰富,厚约60厘米。暴露出灰坑,陶窖遗迹及泥质彩、灰、红陶片和夹砂陶片。陶窑遗迹略呈圆形,室、膛、穴门、篦隔可辨认,地表有泥质橙红陶侈口罐、敞口钵和灰陶折沿双耳罐、豆及夹砂陶的鼎足残片。彩陶盆饰宽带纹、条纹、螺旋纹和旋涡纹。夹砂陶片有拍印纹和压印纹。
  岭儿坝文化遗址在曲瓦乡东南2公里的白龙江南岸岭儿坝村东、西一阶地。文化层含打制和磨制残石器、木炭屑、灰层、泥质橙红陶、黑彩陶及灰陶敛口钵、侈口壶、夹砂陶足等残片。出土器物有泥条盘筑的高颈双耳彩陶壶;单耳侈口鼓腹灰陶罐、壶等。彩陶壶耳脊饰泥条指压附加堆纹,器表宽带纹、曲带纹;灰陶壶肩、腹周刻饰线纹、波浪纹、竖线纹和“x”形刻划符号,遗址属于马家窑、齐家文化类型。
  大家坪文化遗址大尕坪文化遗址位于曲瓦乡城马村西白龙江南岸二阶地,面积约1.98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距地表2.2〜3.2米,均厚30〜50厘米,内含灰层、炭屑,泥质红陶和彩、灰陶的罐、瓶、壶、敛口钵、盆的残片及砍砸器、刮削器、斧、锛的残石器。出土器物有泥质橙红陶罐和灰陶单耳罐。彩陶片饰三角纹、宽带纹、同心圆纹、钩叶纹、山形纹等。并出现羼和料的残足器底和石斧。遗址为齐家文化类型。
  石家山文化遗址1990年底调查发现,属马家窑、齐家文化。位弓子石乡东南7公里的大村台地西,堆积层厚25〜35厘米,有灰层、灰坑、禽、畜骨骸、红烧土层和泥质橙红陶、彩陶及灰陶的鼓腹敛口钵、侈口罐、高足豆、碗的残片。出土红陶无耳罐及高41厘米的圆腹单耳和无耳灰陶罐,腹饰绳纹。彩陶片饰网纹、漩涡纹、三角纹、圆点纹等。
  大年坝文化遗址位拱坝河下游北岸大年坝一阶地。1990年底调查发现。文化遗层含上下迭压地层关系。下层灰迹堆积长而厚,且有灰坑、红烧土层和灰陶双耳罐、高颈壶、敛口钵的残片,均饰绳纹。红陶罐腹残片胎质粗糙,并出现磨制石斧。上层含厚胎红陶罐腹和孱和料的夹砂陶片及口、耳皆呈马鞍形的灰陶罐残片。系齐家文化和寺洼安国类型文化墓葬位台地北,出现灰陶单耳罐,为寺洼文化。
  坎坎坝文化遗址位于拱坝乡政府北二阶地(现为耕地)。东西长约310米,南北宽260米,耕地表有大量陶片。遗层堆积含褐红烧土、灰烬层、灰坑和泥质橙红陶的侈口折沿盆、罐及侈口折沿灰陶壶、罐的残片。橙红陶厚胎,饰指压纹、竖行绳纹。灰陶薄胎,素面无纹,夹砂陶片绳纹,指压纹口沿,属齐家文化遗存。
  拱坝坪文化遗址位村东侧台地。遗层含灰坑、灰烬层、红褐土层,炭屑、圆状磨谷器、砍砸器、红、灰陶片和夹砂陶片。另出现灰陶鬲器底和罐、瓶、钵的残片,不具文饰。出土双耳灰陶瓶、无耳折肩腹罐和磨制精细的圭形凿、窄肩石斧。属齐家文化遗存。
  陕甘西村台地亦发现齐家类型的文化遗址及出土的灰陶罐。
  奂坪、马头梁、堡子下文化遗址奂坪遗址位于坪定乡政府西1公里台地。1975年调查发现。遗层含带状灰层、红烧土层、红陶侈口罐、碗残片和灰陶侈口鼓腹罐、盆、钵残片。出土泥质单耳灰陶罐,腹饰绳纹。属齐家文化遗存。
  马头梁文化遗址位该乡西台地之上,遗层含灰层、红烧土和单耳罐、敞口钵、盆、碗的红、灰陶残片。夹砂粗陶,腹饰竖行绳纹和剔刺纹。出土泥质单耳褐陶罐、盆和橙黄陶罐(残)及磨制无肩圭形凿、石斧石器。属齐家文化。堡子下文化遗址位于坪定乡政府西南台地。文化层含粗厚的罐腹和碗的红陶残片,另有褐、灰陶的罐,豆圈足和盆等残片。夹砂陶厚胎。墓葬出土单耳褐红陶罐、盆、罐腹绳纹。属齐家文化类型。
  硬山梁文化遗址位于中牌乡政府东北1公里的黄土梁。遗层出现灰烬层,泥质薄胎红陶器腹和灰陶罐、碗、豆圈足残片。出土砍砸器、圆状磨谷器、石钵、石刀、石臼等石器。陶器有长颈圆肩腹下杀的泥质灰陶瓶,腹拍饰绳纹。双耳灰陶罐耳呈马鞍形。为新石器晚期共存的齐家、寺洼文化遗存。
  年子坝文化遗址寺洼安国类型。1990年底调查发现。位于大年乡北2.5公里的拱坝河北岸二阶地。遗址为村落和耕地侵蚀。遗层有灰坑、灰堆、泥质橙红陶和褐红陶及褐灰陶的高颈圆肩腹和折肩腹的单耳、双耳罐沿、腹残片。
  上大年文化遗址位大年乡西北高山之巅的上大年台地。1990年底调查发现。文化遗层厚约15厘米,含红烧土层、灰层,间有泥质褐灰陶和褐红陶的口沿、腹的残片及夹砂陶片。系寺洼安国类型文化。
  力族坝文化遗址位大年乡西北10公里的拱坝河北岸阶地。1990年调查发现。属齐家、寺洼文化遗存。文化遗层含灰炕、灰层、窖穴,泥质桔黄陶、褐灰陶及灰陶的侈口圆肩腹绳纹罐和侈口折肩罐腹残片。出土灰陶侈口圆肩腹素面罐。
  上驼骆文化遗址位拱坝乡东南半高山台地,1990年调查发现。文化遗层为村落迭压,含灰层、红褐土层,不具纹饰的泥质褐灰陶鼓腹罐、盆、碗和橙红陶、灰陶盆、罐腹沿残片。出土灰陶鼓腹罐和橙黄陶折肩罐及高54厘米、口径48厘米的石臼石器。系寺洼和安国类型同存文化。
  石门沟文化遗址位大川乡东南石门村北台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遗层和耕地表散布,饰波浪纹、横带纹等的彩陶片和红陶片,灰陶片少。系马家窑文化。
  此外,在两河口南台地、弓子石乡果园村台地、石家山大村台地、三角坪台地、南峪上坪、大峪得力坎阳面坪、铁坝乡阿木族坪、喇嘛街台地、立节水地坪、城关半山村方地等处发现新石器遗址,有马家窑和齐家、寺洼文化类型泥质红、灰陶残片。
  第二节古墓葬
  一.秦墓葬
  70年代农田建设中,县境东南八楞乡东岔湾、池干乡干子沟、弓子石乡石家山等台地出现数座秦墓,出土规格不一的秦“半两”铜币和绳纹灰陶罐、盆等器皿及残戈兵器。其中东岔湾一例墓葬,头、身遗骸异置。
  二、汉墓葬
  分布在舟曲以东和东南部地区及西北坪定乡地区。
  坪定墓群位坪定乡政府东台地,1975年调查发现。土坎剖面裸露朽棺木和人骨遗骸及随葬侈口绳纹灰陶罐,褐红陶壶、盆、碗残片。墓葬居多,有大量汉“五铢” 铜币。
  奂坪墓群坪定乡西南奂坪北。70年代初岀现5例土坑墓和一例砖室墓。墓室正方形,有甬道,井顶高2.6米,墓砖29x17x4(厘米)。室顶悬一面西汉规矩铜镜。被群众掘弃的其他土坑墓葬多随葬灰陶器皿和“半两”铜币。
  井坪墓群位官穴台地、西台子及老庄北。70年代出现3例砖室墓和7例竖井土洞墓及棚葬墓。出土灰陶罐等器皿和西汉“五铢”铜币。墓砖25x13.5x4(厘米),28x16x4.2(厘米)。
  西关墓群县人民医院北,盐土山脚。建院时平弃数座土坑墓,出现绳纹灰陶罐、碗等器皿残片及数枚汉“半两”铜币。
  此外,弓子石乡罗家,八楞乡斜坡、林家山,武坪乡哈河坝村东,大川乡石门村东骆驼湾,拱坝乡麻衣村,大年乡上大年、力族坝东,铁坝乡燕麦、王家山村及中牌等台地,亦发现汉代砖室墓,随葬灰陶罐、壶等器物,砖长25〜28(厘米),宽14〜17(厘米),厚4〜4.3(厘米),斜坡墓葬有“五铢”铜币,铜泡钉。上大年、林家山墓葬随葬汉代小铜镜。
  三、唐墓
  70年代,井坪村斜道岀现一例土洞墓,随葬“开元通宝”和一面有柄铜镜。60年代中期,城关真亚头马莲坪发现一例小型砖室墓(彩饰),随葬物中有“开元通宝”。
  四、明墓
  刘氏墓碑位县城东。墓碑高115厘米,宽65厘米。额阴刻“大明”,其下阳刻 “刘氏三代宗位谱表”,下列其家祖位:高祖刘口儿任枢密院佥院(元中央军方临时机构);刘□初授怀远将军及曾祖刘裕、刘洁、祖伯刘瑄、祖父刘武(皆五品),妻、祖公婆宜人等。碑镌刻精细,属雕绘艺术珍品。
  房临溪墓位于县城东北罗家峪村西北台地。1975年平地掘弃,经清理,为竖井土洞墓.椁彩饰;棺乌漆,不具纹饰。棺底铺垫3〜5厘米厚的木炭渣和白膏泥, 墓中随葬两块志铭(46x45厘米),碑志篆刻“明故考承信校尉房公墓志铭”。载:“公讳宪,字百度,临溪其号。上世直隶风阳府邱州人”,……临溪生于嘉靖甲午 (1534),卒于万历五年(1577)。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二次葬于此地。
  第三节古城寨堡
  县境自秦置羌道起,于边陲高山、大河之咽喉筑城围寨、汉至清,随兵燹征战, 时有筑城设堡之举。一、坪定乡古城遗址
  西寨城位舟曲西北坪定乡西2公里台地北。疑此城为汉代前羌道治所。民口碑:“西口子”、“石城”及“先有坪定石头城,后有万里长城”。面积约30600平方米。东依山崖,西、南临险沟,北靠丘。遗墙大部废弃,残高9米,北土墙存夹棍眼。城中有内城遗迹。出土粗泥质灰陶罐片及秦“半两”铜币。遗址东南角外墩台遗址亦出现绳纹灰陶残片及秦“半两”铜币。古城筑于秦。
  坪定城为西汉早期羌道治所。遗城位坪定村西南高台地,略呈长方形,东南隅几处内残墙有夹棍眼,高约10〜12米。遗址面积约12400平方米,出土粗布纹瓦片,侈口圆腹绳纹灰陶罐、敛口钵残片及汉小砖。古城汉代筑。
  亚头城位坪定东南3公里两峰对峙口的黄土梁台地,为坪定东控要冲。亚头,古“牙头”讹写。古代官署之称。亚(牙)头,即官署前头之卫城。现存长约24米的两段夯筑残墙及一处残高8米的墩台遗迹。东西长约120米,南北宽72米,出土灰陶罐沿、腹残片,明碗圈足瓷片。汉代筑。
  二、西固城遗址
  西固城即今舟曲城。汉武帝元狩六年,李广征西入迭州,置武都郡(本广汉郡西部都尉),治所在西固城。早期古城在舟曲西关。清人丁谦《梁书•夷舘传地理志考证》:宕昌故城当在阶州(武都)西,西固所城也。今北城外一段12米长的外城墙,留存8孔夹棍眼,属汉代筑。城内出土一件小型铜鼎,饰饕餮纹,鼎底镌篆隶“汉世金鼎”文字。同时,还出土“货布”铜币。系汉遗存。
  宋为福津故城镇,属阶州。宋高宗绍兴二十年(1150),福津县令张俊臣筑西固堡。明洪武十年四(1381)千户姚福拓筑西固新城,原西固堡(旧城)为西关(《阶州续志》)。
  查今舟曲西关旧城北遗墙,残高8米。西固新城曾三次加固倍筑,残高9米左右。解放后,大部城墙悉毁。现残存城北和东部一段墙迹。
  三、大峪城(堡)群遗址
  大峪沟纵深20公里。峪口石峡锁控,马莲坪城堡座其顶,溪岭城堡与附近阳面山站力城(堡)形成居高临下的三角阵。另有半沟,年藏、站个咱、得力坎、多拉、阳坡、老地(1958年毁为耕地)、大峪坪上坪、闪坎、大崖、少下10多处汉城遗址,残留城迹。大峪上坪、年藏、阳坡、大崖等城地出土有脊双翼式铜箭簇和其他铜兵器。遗城有夹棍眼。大峪上坪古城外原存一处高约8米,底周约16米的骨灰塔堆。此塔1958年垦地平弃时,群众发现骨灰中有数以千计的有脊双翼式铜箭簇及灰陶罐,蜀汉铜币多枚。此迹为古代军事战役所致。下坪东、西、南壁崖及村中地段, 存在贯通的地下平直甬道和多口崖洞工事。四、瓜咱古城遗址
  遗址座落在白龙江南岸一阶地峰迭乡政府所在地瓜咱村。古传莲花城。因城形似莲花(民又称梅花城)而得名。城周地势险峻。其东武都山(疑古宕昌山)高耸人云。遗址残存南、北、东墙迹,长约340米。城区东北为城中之小城(民传亦此),遗墙残高7.4米,二次倍筑,含夹棍眼。出土泥质侈口刺纹双耳灰陶罐、细颈灰陶瓶,敛口钵绿瓷及粗褐、白釉瓷片,铜质残兵器。陶器表光滑,腹饰曲线纹。西城高丘台地下出现莲花纹瓦当残片(传古寺遗址)。《甘肃地理沿革图表•仇池杨氐》:今舟曲西北瓜咱地带有宕昌一名。《汉书•地理志》:羌道县羌水电塞外,东南流经宕昌城东,又东南流经婆川城(大川梁家坝)东南。《阶州直隶州续志》:“后秦仇池增宕昌、在白龙江之上。”古城汉代始筑。当为宕昌早期之王城。
  五、牛头城遗址
  古城遗址位于瓜咱城东南咀村文化遗址之上台地东缘,古名牛头关。其东、南、北临险坡。城长方形,东西长110米,南北宽54米,现存墙残高8.2米,上宽5.2米,有夹棍眼。城地表有绳纹灰陶和青绿釉陶瓷片及粗布纹瓦片。南墙外土坑墓葬出土褐绿釉陶罐。城堡,东西锁控。过去公路未通时,行人进岀瓜咱须经此关。古城汉筑,瓜咱古城之卫城。
  牛头城东坡下咀村台地亦存在古城残墙,同有夹棍眼。出土新石器马家窑彩、灰陶器及褐釉瓷片。
  六、峰迭城遗址。
  距峰迭乡西北3.5公里的白龙江南岸洪积滩,长方形,面积约42500平方米,城迹犹存。北遗墙残高9米,上宽6米。墙中层岀现陶筒(总长66米。单长42〜46厘米,口径29厘米)、布纹瓦片和排列整齐的方砖28x28x4.5(厘米)及长方砖29x13x4(厘米)。东墙以沙石、土筑,含夹棍眼。城地出土粗布纹瓦片,灰陶器,褐、灰、白釉粗瓷片。古城汉代至南北朝时期筑。1975年版《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唐怀道位舟曲峰迭。唐人李志甫撰《元和郡县志》:怀道县(宕州、怀道治所易地巴藏),东距宕昌故城五十二里。按旧程计,峰迭曾为宕昌故城。
  峰迭城遗址东南约50米处存在兵岗古城遗墙。解放后平为耕地,面积约7350平方米。遗址地层发现灰陶片及乳白瓷片,地下有焚烧后的残砖瓦片,砖28x12x4.2(厘米)。
  七、华阳城遗址
  位今立节东南1.5公里的白龙江南岸台地,与今华年城村隔江相对。遗城周山环拱,依江凭险。东南峰脊和城地墩台、废城墙、石筑墙残迹犹存。城址面积约23500平方米,地表有泥质灰陶罐腹残片和褐、灰白残瓷片、大板瓦、粗布纹瓦、有脊双翼式铜箭簇。另出土一枚“橆当司马”铜质印章。城遗址地层遗存焚木和大面积火燥遗迹。民口碑:华阳城女国王忽念(又忽廉)灭,城尽焚毁。
  华阳古城与其东拦锁谷道的峭峰顶台地古城堡(长方形、沿台缘筑成)形成险要地势。
  八、巴藏城遗址
  唐人李志甫撰《元和郡县志》(元和806〜820): “宕州,东南至武州二百五十里,西北迭州二百五十里。”又,“宕昌故城今为交和戌,县东五十二里”。依古程计,宕州(怀道)位置在今巴藏。《中国历史地图册•唐・陇右道东部》:宕州(怀道)位置亦在今白龙江北岸舟曲巴藏一带。唐古城为清同治八年所筑新城迭压,城南河岸残留唐废城遗层,城墙附近地下0.8〜1.2米地层有唐残方砖、长砖、白瓷、三彩瓷片、石磨片等,均为唐代遗存。
  九、其他古城遗址
  驼骆州古城遗址 《阶州续志》:阶州黄鹿坝西三十里有废城:俗传古驼骆州,建官置戍。遗城位今拱坝河下游大年乡政府驻地前燕麦坝一阶地。藏语称此地古城为 “客佬”或“客堪”,意为古城。遗址面积约19900平方米。解放后,遗留残墙毁,地面裸露残砖宽15〜17厘米,厚4〜4.5厘米。遗城始筑隋前。
  力族坝古城遗址位大年乡西北约10公里的拱坝河北岸一阶地。残存城迹。解放后平为耕地。残砖长29.5x18x4(厘米),并出现多枚有脊双翼式铜箭簇。古城筑于汉〜北朝魏时期。
  婆川古城遗址 《中国历史地图集•北朝魏》:今两河口西有婆川一名。查今两河口以西古城遗址,今大川梁家坝村台地北遗存6米长有夹棍眼的断垣残墙。城地表下一米地层堆积含泥质灰陶片和褐陶片。
  此外,另有两河口白龙江南仇家寨城堡、江盘河南村永宁寨(又名石鸡坝)、南峪寨、坪定靖边寨等,多废。
  第四节石陶金
  一、石器
  1、石铲细石器新石器时代,石英岩质,梯形弧刃,长19.2厘米,宽16.4厘米,厚0.8厘米。利刃,磨制精细,形美。肩钻穿二镂孔,为新石器农耕复合生产工具,1978年文物复查征得,县文化馆藏。
  2、石斧、石镰新石器时代石英岩琢成、梯形、磨制极细,多用途生产工具。石斧弧刃,长11.6厘米,宽5.6厘米;石镰薄平,长20.8厘米、宽8厘米。以上两石器各有一眼镂孔。1974年省文物普查队在峰迭乡调查时于坝子村征得,现存省博物馆。
  3、石刀 (细石器)新石器时代,石英质,琢磨光滑、体扁平,多用途生产工
  具。长9.4厘米,宽3.5厘米,肩穿钻二镂孔,刃有缺口,为复合生产工具。
  4、缺口石刀新石器时代页岩,侧缺口,发现于牛头坪,坎坎坝遗址。长均7.2厘米、宽均4.8厘米,为打制生产工具。
  5、无肩石斧新石器时代,多处文化遗址出现。梯形弧刃、磨制较细。井坪锁子头遗址出土的玉质石饰扁平细腻。
  6,有肩石斧新石器时代,大尕坪和八楞乡林家山遗址出土,形似金属斧,为复合生产工具,县文化馆藏。
  7.石环锤新石器时代,石英质,为原始砸击复合生产工具,直径10.5厘米,高7厘米。柄孔直径7.5厘米。1978年调查所得,县文化馆藏。
  8、石刃凿新石器时代,长各12.3厘米和15.6厘米。拱坝出土硬玉凿,磨制极细。为刮、削、剥、包上凿多用途生产工具,藏县文化馆。
  9、石条新石器时代,生活用品,凿一孔眼,其一长9.8厘米,厚0.5厘米;其二长12.4厘米,厚0.9厘米。北山坪文化遗址出土。
  10、石臂环新石器时代,岩页与硬玉质(残),页岩环直径8.4厘米,剖径1.7厘米。硬玉环剖径0.8厘米。皆为臂饰品。县文化馆藏。
  11、石磨汉代,一合,井坪斜道出土。直径44.3厘米,上下片同厚,为23.8厘米。上月周凸边,槽斗有隔梁,斗底各有一孔眼。下月中有楔穴,齿磨损。群众藏。
  二、陶器
  马家窑文化彩陶三连罐、两连罐、壶、瓶、罐、钵、瓮等彩陶器,造形精美别致。以旋动繁复、黑红交错勾连的旋涡、螺纹、同心圆纹、波浪纹、连弧纹、鱼网纹、山形纹、平行带纹绘成图案,浑厚洗练,和谐明快,生动流畅。
  2、齐家文化陶器泥质红陶薄胎侈口粗颈菱肩罐、高颈折肩深腹罐、敞口罐,饰附加指压堆纹和竖绳纹。
  彩陶高颈折肩双耳罐、侈口三足罐,均为橙红黑彩,饰曲带纹、宽带纹、方格纹等。
  灰陶侈口大耳罐(单耳、双耳)饰附加堆纹、兰纹、绳纹和剔刺纹。典型陶器有高颈双耳灰陶罐。
  3、寺洼文化陶器粗泥质褐胎马鞍形口沿罐,口、耳皆呈马鞍形,为“安国式” 褐陶罐。
  4、坠环圆饼状,泥质橙红陶,中心有孔。大环坠直径4.8厘米,厚均0.5厘米;小环直径各为4.2厘米和4.1厘米,厚0.5厘米。北山坪文化遗址出土。佩饰品。
  5、陶纺轮泥质红陶,剖面梯形,通高1.6厘米,中心有镂孔,纺线生产工具。县文化馆藏。
  三、金器
  1、铜箭簇汉代三国兵器,青铜质,多地出土形制同一,长6厘米,圆椎复合柄有脊双翼式。
  2、铜印(南北朝)青铜质,正方形、鼻纽。边长2.1厘米,重约120克,印
  面篆隶阳刻“橆当司马”。县文化馆藏。
  3、规矩铜镜(汉)黄铜质,直径9.1厘米,饰青龙白虎纹、方格纹等。圆心
  为半丘状纽,有孔、镜纹样区段分明,花纹繁缚。1978年出土,群众收藏。
  4、有柄铜镜黄铜质残,井坪西台地出土,长24.5厘米。背饰人物故事图,为晩唐遗物。
  5,三足釜口径31厘米,高27厘米。耳方形(一耳残缺),西汉遗物。县文化馆藏。
  6、铁犁、镢锄1984年井坪出土.犁幅宽27厘米,复合口宽3.4厘米,重约2公斤。镢锄宽19厘米,复合口厚1.2厘米。以上为秦、汉农用翻土生产工具。
  7,铁铲1986年八楞阳山村出土。质杂,重约1.2公斤,长18.6厘米,刃宽11厘米,破损。汉代翻土工具。
  8、铁钟坪定泰山庙和高峰寺存,形制同一,通高84厘米,口径64厘米,重约200公斤。钟纽人头形,耳八朵,铸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
  第五节古建筑
  自宋、元起至解放前,寺、庙、观及居民古住宅遍布县境。50年代初陆续拆除。1958年大炼钢铁时期,大部古建筑拆毁,仅存数处。”文化大革命”时期,重遭厄运,原留建筑破坏殆尽,幸存者极少。1978年后,部分陆续复建。
  文庙
  建于明代。位县城北街。一进两院。大门左右有精雕石狮一对,由底座和狮身构成,高约2.2米(1958年移至人民会堂大门两侧。“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红卫兵推倒,深埋于此地)。文庙前院正中,有直径5米的圆形泮池一座,有一南北走向的石拱桥跨池上,池周及桥两侧均有石雕栏杆。后院正北大成殿,廊下4明柱及殿内两柱有彩塑缠龙6条。殿内正中为孔子立塑像,壁绘孔子周游列国图,线条淡雅生动。
  武庙
  位于县城北部正中,建于明代。东南角钟楼上之铁铸大钟,高约2.5米,直径约1.5米,厚约15厘米。音质宏亮,前院戏楼覆于大门之上。院北正殿,歇山顶,斗拱重昂五铺作。檐柱间四角翘起。殿宇宏伟。殿正中塑关羽坐像,高约3.5米,左右塑关平、周仓立像,塑造技艺高超绝伦,形象威武生动。文庙西跨院为火神庙。
  县衙
  始建清顺治年间。光绪7年西固州同周书补修。正堂5间,高大雄伟,以此为中心形成建筑群。堂前院左有古槐一株,树冠大可盈亩。大门外有巨大影壁。
  武衙
  位于城内西街,建于明代。占地5000平方米,改修为县高等小学(现县政府驻地)。
  大佛寺
  位县城东南,始建于唐代。主体大雄宝殿,坐北向南,结构正方形,四周游廊。歇山屋顶。殿中释迦牟尼塑像(咖跌坐)高约5米,雍容庄严,其顶有八边形藻井,高约4米,至顶渐收拢。大殿两侧塑韦驮护法神,十八罗汉,形态各异,惟妙惟肖。观音塑像,壁背悬空。殿后有门通内院。筑城之前,佛寺山门在驼岭山南端,故其地俗称寺门。后,县城修竣,寺门隔在城外,改建为宝峰阁。
  宝峰阁
  县城东南角驼岭山南端,依山临江,因山势而立,上有关帝庙、三清殿、圣母宫。光绪六年,东南修魁星阁,上下两层,楼上雕塑魁星立像,阁外环廓,为游览、避暑佳地。阁楼下为县城通外地大道。后因修筑加宽公路,于50年代后期拆除。
  隍庙建筑群
  城东驼岭山巅,建于清初。城墙依山修建,蜿蜒于山顶。山顶庙宇鳞次栉比,高低错落,形成城隍庙、文昌宫为中心的建筑群。隍庙院南端有戏楼,向北。大殿位院北,正中塑城隍坐像,“判官"、“小鬼”分立两侧,面目狰狞。大堂置一大鼓,直径1.2米。东西偏殿,塑十殿阎君,每侧五位。隍庙后、西侧低处有关帝庙、泰山庙。驼岭半坡为文昌宫,始建嘉庆九年(1804)。道光二十一年重修。玄天观位中,有钟楼, 其钟声音宏亮,声闻数里(解放初县人民政府以此为机关职工作息报时工具)。隍庙南端,光绪七年修筑白骨塔,塔基与城墙相连,八角三层,依山临江,蔚为壮观。
  龙山寺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修建,位城东北、驼岭山之北端。寺南北各有山门和大门。前院有关羽、地藏菩萨、三清诸殿,东北角后院有药王吕洞宾殿。山门内四大天王,塑像高大威武,气势威严,为县境四大天王塑像之冠。洞宾跨白鹤,神态安详慈善,别具风格。鳌山寺
  北关月圆村,建于清康熙年间,保存完好。由正、侧殿及戏楼组成,遗存古人壁画、书法。
  玉皇观
  清建,位北山南端。塑有玉皇大帝,大殿两柱彩塑盘龙。形神逼真。
  洪福寺
  位城东北罗家峪村,建于明弘治年间。50年代毁。
  望江楼
  建于明代,位于江盘乡河南村。于50年代后期拆除,现修复。
  上翠号
  清道光建,民间大户住宅,形若殿堂。保存完好(现为幼儿园)。
  奂家厅
  位西街、明代建筑(民居)。民谚:"先有奂家厅,后有西固城”,言其该建筑之早。现部分残存。
  此外有先农坛、社稷坛、厉坛、风云雷雨坛等,民国时期拆毁。
  塔陀山梵严院
  唐建,弓子石乡石家山西北。现存正殿。
  坪定东岳庙
  俗称“泰山爷”庙,位坪定村,明建,清复修。解放后部分拆除。现修复。
  第六节名胜 ,
  一、西固(舟曲)八景
  明《巩昌府志》(卷五)载西固八景。
  仙洞活水俗称“裹肚儿水”,位城北三眼峪桥子梁前半崖山洞中,状如裹肚儿, 内蓄水,不流溢。下观,不见其水,须攀登崖半壁,樵、猎人常进内用竹筒或苇杆饮水。
  南山笔架位白龙江南岸,壁立千仞,气势突兀,与县城北山隔江相对。主峰及东西二侧峰呈“山”字形,状若笔架,诗人誉为“巨毫难得一空架”,为其地文明象征。
  北峰古刹县城北,独峰之上松树成荫,建有翠峰山寺,故得名。
  驼岭永障纵贯东城南北的驼岭山,形似驼峰,宛如屏障。城墙蜿蜒峰脊,古柏参天,有七株巨柏,称“七星古柏”,寺庙殿阁群座其顶,晨钟暮鼓,击声悠扬,为之 “驼岭晨钟”。
  露骨积雪城北30里,名露骨山,亦名擂鼓山。为县内高峰之一,岩石裸露,草木不生,皑皑积雪覆其上。诗人赞云:“露骨积雪六月天”、“石瘦雪肥露骨横”。
  东岩晚照即驼岭夕照,指夕阳西下,城入暮霭,唯城东驼岭山庙宇寺观的绿瓦红墙及古柏林木,被夕阳斜射,景象极为壮观。
  通泉沃壤城北三里,峪门口西侧,又名“三眼涌泉”,传说原是“九十九眼泉水”,现崖脚有一巨洞,深约数十米,雨季泉水满盈,汹涌而出,经三眼村穿城而过,城北良田赖以灌溉。泉水清澈透底,清冽甘醇。旱季干枯。
  瀑布飞流锁儿头电站上洞口悬崖瀑布。高达200余米,状若千尺白练。解放前民谚云:“峡里水,一股儿线,锁儿头房子稀巴烂。”成为旧社会舟曲人民悲惨生活之写照。
  西固八景除上述外,另有多种说法,或一景多名,或一名多景,诸如“西固船城”、“龟山晚照”、“驼岭钟声”、“柳林夜月”、“南桥横带”、“城头虎迹”等。”西固船城”指县城东西狭长,南凭白龙江,东首翘起,形如启航之巨舟。“南桥横带”,指位于广坝联系白龙江南北的木拱神仙桥。桥临空腾起,似玉带,悬于大江之上,故名。
  二、风景胜地
  翠峰山县城北5公里,西固八景称北峰古刹。其峰状似一面屏风。峰脊一线通路,南北峭壁悬崖。峰顶巨松古柏参天,重重叠翠,险绝清幽,古寺掩映其间。夕阳斜照,红绿交映。古诗人称其“翠峰映照”。宋时建寺以来,至今香客游人不绝。今被省政府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南峪黑水沟位南峪村东南峡谷,距两郎公路约4公里。景地含山、石、林、水、雾(阴、雨天)之景,具有幽深、奇特、险峻、秀丽之特点。东,清水沟小瀑跌宕10多级,阳光照射,异彩纷呈;南,红水沟连瀑呈红色。神仙沟于峭峰之巅,秋夏云雾缭绕。传有修道之人居洞中修德。景地原森林茂密,1958年在这里大炼钢铁,大部林木被毁,现人工栽植幼树在成长。此风景地尚未开发。
  大海沟位拱坝河上游武坪乡西南深山。距两(水)沙(滩)公路及沙滩村约4公里。景地奇峰怪石,林海莽莽、溪瀑清丽,云雾缭绕,茫茫云海与奇峰怪石珠联璧合;山水林雾,相映成趣,构成天然美景。有小道通四川黑河。现插岗林场工段公路已修进山中。此地是舟曲未开发的一处风景宝地。
  鬼门关位拱坝河中游插岗乡东,古交通要冲。”飞来峰”雍塞谷道,河水穿切巨岩成隙,向东急流,隙道幽暗,架有栈道,贯通东西,波涛击石,抨轰作响。怯懦者多裹足不前,翻山而过。今“飞来峰”隧道贯通,汽车往来。鬼门关谷道东西迤邇4公里,山松青郁迭翠。深秋红叶遍山,如火如荼,风光旖旎。
  巴藏后北山喷瀑地处两郎公路73公里处进黑水沟4公里的青山绿水环绕之中,东南山峰,松林茂密,郁郁葱葱的林景四季常青;左顾怪石奇峰,从绝壁奇峰中喷涌出奇异的喊瀑一“昂让曲纱”(藏语即:仙水);座落于山环水绕,山青水秀中的白格寺,使景地更显现出一种灵幽的美妙。此地是未开发的一处风景区。
  石门沟位武坪乡政府北1.5公里,沟峪林青水秀,谷险峰奇,怪石嶙峋,一处瀑布从峰顶直泻而下。
  三、其他胜迹
  狼岔坝射箭崖位峰迭乡磨沟狼岔坝村,距县城西南10公里之群山中。《阶州直隶州续志》:“土人相传,杨难当率兵至狼岔族,羌人归附。因挽弓射箭,以示刚勇。其箭至今犹在半崖石壁间”。此说至今流传。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舟曲县志》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舟曲县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白龙江、拱坝河及博峪河沿岸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迁徙、融 和,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形成勤劳、诚笃、勇敢、淳朴的品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