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电视事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舟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29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电视事业
分类号: G21
页数: 3
页码: 532-534
摘要: 70年代前,电视一词在舟曲人们生活言语中还很陌生。1979年后,已进入舟曲居民家庭。本县从第一座电视差转台建成至今,仅11年时间,全县已建成电视差转台3套3座,地面收转站(包括舟林局属场)14座。
关键词: 新闻广播 电视事业

内容

70年代前,电视一词在舟曲人们生活言语中还很陌生。1979年后,已进入舟曲居民家庭。本县从第一座电视差转台建成至今,仅11年时间,全县已建成电视差转台3套3座,地面收转站(包括舟林局属场)14座。
  一、电视转播
  测定电视差转信号源舟曲南北峰峦重叠,高耸入云。初建电视转播探定差转信号源工作十分艰辛。1978年11月,县委宣传部和县广播事业局与武都地区广播局共同抽调业务人员及医疗工作者组成电视差转信号探测小组,在大雪封山、天气严寒的条件下,主攻海拔4154米“雷古山”侧峰收测,首次取得测试资料。翌年4月复登海拔3958米白尖山收测,获取第一手资料。同年6月复登雷古山、白尖山等数座高峰,对来自200公里外大尖山台电视信号鉴测对比后,白尖山测试效果优于其他各点,经试收观察、信号稳定,以此确定电视差转信号源。江盘乡南山黄土梁定为收转白尖山差转信号的差转点(白尖山信号源不能直接转县城)。
  电视差转台1979年9月,县委、县政府批准在坪定乡九原村白尖山峰顶和江盘乡黄土梁建立差转台。用武都设备进行收转试验。12月购置2台10瓦差转机,分置白尖山和黄土梁,白尖山收8频道发6频道,黄土梁收6发10。正式建成第1、2两座电视差转台。翌年9月在白尖山腰(海拔约3600米)修建60平方米双层木板机房,固定4人值班。1981年在完善收发系统工程中,于黄土梁修建30平方米机房。此后架设两地差转台的高压输电线路3.5公里。白尖山采用电源控制差转机开关,结束人常年住白尖山值班的历史。1983年自制两座轻型铁塔,功率0.01千瓦覆盖半径5公里,并完成黄土梁台的避雷网建设和天线改造工程。另在九原村修建1座20千瓦水电站,调配1台40马力柴油机,装配成12.5千瓦柴油发电机组,以作备用电源,年播出天数达到340天以上。1985年改收关山台(甘肃台)信号,对原收发频率进行调整,白尖山收12频道发2频道,黄土梁收2发9。1981〜1990年底,共播出电视节目1.52万小时。
  白尖山台覆盖曲瓦、憨班、峰迭、坪定、弓子石乡部分村户1.3万人,黄土梁台覆盖城关、江盘乡约1.2万人,溪岭台覆盖大峪、巴藏两乡部分村约5000人。
  县城隍庙山电视地面收转站1986年1月,省、州广播电视部门负责人、技术人员一行5人来本县考查县城电视地面站选址,始定城东隍庙山建站。是年,地方财政投资后,4月建机房,5月竣工,占地面积117平方米,6月12日始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1989年11月增置设备后全天转播中央台二套节目。至1990年底,共收转中央一套节目8370小时,二套节目6.18万小时。
  机房设备有:CaC—U50W和DCH—50W彩色差转机(供收转一、二套节目二、摄像宣传和录像放映
  1984年始应用摄像、录像技术。购进2台录像机,1架摄像机,成立录像放像队1个,以地方新闻为主,开办不定期的电视自办节目。期间,向甘肃省电视台投送录像新闻20余条,其中被采用播出12条。此外,摄制扶贫、教育、植树造林、农业科技等专题录像片,下乡巡回播放。
  录像放映业务发展飞快。1985年7月成立舟曲县音像制品管理领导小组,指定专人管理业务。1989年3月,成立录像代办站,负责全县放映站、点的供片工作。1990年全县录像放映站、点11处,分布主要村镇,直接为农民群众服务。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舟曲县志》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舟曲县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白龙江、拱坝河及博峪河沿岸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迁徙、融 和,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形成勤劳、诚笃、勇敢、淳朴的品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