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广播事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舟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29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广播事业
分类号: G21
页数: 3
页码: 529-530
摘要: 1951年,西固县始设立收音站,县委宣传部干事兼收音员,负责收录新闻和广播宣传。1956年成立舟曲县广播站,配播音、机线、行政负责3名。1960年,广播业务归并文化馆。1962年广播站恢复。1968年与文化馆等单位合并组建宣传站。1973年广播站析置。1975年在原广播站基础上成立舟曲县广播事业局,一套人马,两个牌子,设编辑、事业、技术等股。
关键词: 新闻事业 广播事业

内容

一、广播机构
  1951年,西固县始设立收音站,县委宣传部干事兼收音员,负责收录新闻和广播宣传。1956年成立舟曲县广播站,配播音、机线、行政负责3名。1960年,广播业务归并文化馆。1962年广播站恢复。1968年与文化馆等单位合并组建宣传站。1973年广播站析置。1975年在原广播站基础上成立舟曲县广播事业局,一套人马,两个牌子,设编辑、事业、技术等股。1984年改名县广播电视站。1987年更名舟曲县广播电视局。现局、站编制25人,其中各类专业人员20名,行政人员4名。局内设编辑、机线、电视转播、音像管理,事业等6个组(室)、每日转播中央和甘肃省广播电台节目5个半小时。自办节目30分钟。
  50年代初,随着县收音站的建立,陆续在城关、峰迭、大川、沙湾、武评、官亭区建立收音站,由区政府宣传干事兼收音员。1959年城关公社建立广播放大站,I960年停办。1970〜1972年插岗、立节等18个公社建立放大站。1974年城关公社放大站恢复。1981年江盘、池干乡成立放大站。至此,全县各乡都建立广播放大站。至1990年,除博峪乡广播网划归前毁坏未能恢复外,全县广播放大站21处,广播站6处(舟曲林业局机关、厂(场)5处)。各乡放大站有工作人员30名,其中临时工23名,舟林局厂(场)广播站5名。
  二、广播网路
  1948年国民党西固县国大代表刘克仁去南京开会,买回一台直流收音机(始为西固第一台收音机),收听国民党中央广播节目。
  县、区收音站建立初期,只装有几只高音喇叭在城镇宣传。县广播站成立后,逐步向农村发展100多户入户喇叭。1957年架通10个生产大队广播线路,入户喇叭发展到145只。1958〜1959年利用225公里电话线路开通洛大、武坪、铁坝等10个公社,49个生产大队的广播,喇叭增加到802只。1962〜1969年增设县城到公社广播专线和公社到生产队入户线路共185杆公里,全县15个生产队架通广播线路,入户喇叭发展到851只。1973年起,县广播站组织人力整修农村广播线路830杆公里。并新架设300杆公里线路(重点架设公社以下广播支线),线路总长增加到1130杆公里,入户喇叭发展到1.2万只,入户率上升为69%.1977年全县入户喇叭较前减少。
  1978年后,政府加强对广播事业的领导,农村新增入户喇叭600多只,喇叭总数发展到1.25万只,入户率上升到71%,使183个生产大队573个生产队全部通广播,农村广大农民能收听到新闻及文艺广播节目。舟曲县广播事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1980年县广播事业局自筹经费制水泥杆120根,更换县城至弓子石、坪定公社广播专线19.5杆程公里。同时,广播事业局与公安局联合颁布《保护农村有线广播通告》,调整放大站半脱产人员工资待遇,农村广播线路得到有效保护。1982年甘南州广播局投资L3万元帮助发展舟曲广播事业,县局制水泥杆150根,架通县城至大川公社12.5杆程公里广播专线,使该地区3万多群众直接听到县上广播。1983〜1986年,广播线网及其设备被盗窃破坏,全县广播喇叭由1.25万多只下降到2700只。整顿后,喇叭回升到3417只。坪定、中牌、巴藏、憨班等乡全面恢复中断数年的广播线路及入户喇叭。1989年对农村广播工作人员实行岗位责任制开展评比活动,奖勤罚懒,县局奖励5个基层先进站,6个乡放大站工作人员受到处罚。1990年,全县广播线路总长461.5杆公里,通行政村88个,通自然村率40.9%。入户喇叭4228只,入户率19.3%。
  三、载波与小片广播网
  1970年县广播载波会战小组先后制成ZQ—8—I型15KC和ZQ—8—I型37KC 电子管载波发射机各1部,接收机1部、电子管中间放大器5部,半导体接收机12部,ZQ—I型37KC滤波器16套。在立节、峰迭、大川、三角坪、插岗邮电所装置滤波器,并在部分放大站装用中间放大器和接收机,通过电话线路向公社放大站传输县广播信号。后因以上地区架设广播专线,1973年载波广播停用。
  1970年后,本县农村未架设广播线路的村庄,由县宣传站广播组协办自购三用机和高音喇叭,开办小片广播。至1979年,全县办起57处小片广播网。随着农村广播网的发展,小片广播逐渐减少。现有八楞乡花园沟和大川乡石门坪村因未通广播专线,继续沿用小片广播网宣传。
  四、机房设备
  县、区收音站初建时,利用狭窄的旧民房开展广播业务,设备仅有4灯和5灯电子管直流收音机。县广播站成立初,仅有15平方米的机房和播音室,设备有50瓦9灯扩音机1台、转播机1部、2千瓦发电机1台。1957年增置21瓦扩音机1台,改建北街桥头水磨为小水电站,供广播用电。翌年,扩音设备改用500瓦,并增设810型录音机1台。1959〜1969年3次更新机房设备,采用Y—1000A型扩音机2台,增音机2台;增设810、601型录音机4台,改用CY—500型扩音机2台,增用W T30型无线收讯机1台,12千瓦/25马力柴油发电机1台。1982年广播事业局分配新建楼房,面积433.29平方米,内设机房、播控室、录音室、服务部、会议室、办公室及数间职「.宿舍。
  1987年对机播室按标准化进行改建,装置自制电源配电柜和输出配电柜,改造 TY250—1000A型扩音机2台,增设播出控制台和自制收讯控制台,配备维修用仪表、监听机、除尘器等。
  基层放大站机房、播音室大都合用一间房。1988年全县共有扩音机24台,输出总功率5215瓦,柴油发电机组6台,电唱机16部,5KV自耦变压器10台、收讯机3部,城关站配有CKI—I型广播控制台。
  五、广播经费
  初,各收音站经费由区政府供给。1954年起农村有线广播宣传经费实行三级负担:县、乡站广播专线、设备及业务费由地方财政供给,乡至村网路建设、维修费用由乡、村分担,入户线路、喇叭维护费由农户承担。1979年前,乡站广播业务经费每年由地方等集2.1万元。实行包干后,经费按包干数由财政拨款;农村广播网建设和维护费实行民办公助。
  六、广播宣传
  “快报”与“收听”解放初,县、区收音站每天借助收音机听抄中央、西北和甘肃台的“记录新闻”,自编《广播快报》,油印后发至县直机关和区、乡政府,再由区、乡政府复印投送各行政村党支部。《快报》周1期、150份,共刊220期,发行总数4万份。各收音站利用节假日,群众集会时携带收音机、喇叭和自制话筒,组织群众收听时事和党的方针政策。至1955年,各站总计宣传510场(次)。
  节目时间建站初期,收音站每晚播音1次,210分钟。1957年始,早、中、晚各播音1次,330分钟。1959年改每日播音1次,150分钟。1960年停播。1962年恢复日播音1次,时间增加到210分钟。1966年后,恢复日3次播音,全天播音时间仍为330分钟。
  转播节目建站后至1968年,广播时间重点转播中央台“新闻和报纸摘要”、“对农村广播”、“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和甘肃台“全省新闻联播"、“法制园地”、“卫生与健康”及部分文艺节目。
  自办节目始于1969年。以选播报刊文件为主,另加播本县新闻。1979年起设专人编稿播音。1981年后,节目内容扩展到“农业科技”。“生活常识”“理论讲座”、“普法教育”、“计划生育”、“教育与教学"、“国防教育”等。自办节目占总播音时间18%。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舟曲县志》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舟曲县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白龙江、拱坝河及博峪河沿岸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迁徙、融 和,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形成勤劳、诚笃、勇敢、淳朴的品格。

阅读

相关机构

西固县收音站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