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民武装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舟曲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920020230002255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人民武装部
分类号: E158.9
页数: 7
页码: 441-447
摘要: 本章主要讲述了舟曲人民武装部发展建设的相关内容介绍。
关键词: 舟曲县 人民武装部

内容

第一节沿革
  一、西固县大队
  甘肃解放前夕,于1949年8月2日在西安临时筹建西固县大队,张玉山任大队长。石峻任政治委员。西固解放之日,吸收福津镇、官亭镇和其他乡的起义警卫班士兵,以及自愿参加革命的60名知识青年及农民组成县大队。
  二、县人民武装部
  1950年6月相继建立以工农为基础的县、区、乡人民武装部,隶属武都军分区。1953年7月,按照中央指示,成立西固县人民武装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广植 (县委书记),副主任委员田桂璋(县人民武装部长)。1954年6月分县后,舟曲县工作委员会新组建人武部,隶属甘南军分区,编制8名,配正、副部长各1名。1959年人武部编制10名,设副政治委员1名。“文化大革命”中,人民武装部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干扰破坏。县人武部原为军队序列。
  1986年6月,根据中央裁军百万的决定,改为地方建置。1990年10月中旬恢复军队建置,归甘南军分区领导。县人民武装部在开展国防教育活动中,因成绩突岀,1990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评为全省“国防教育先进单位”。现在,全县均设有基层武装部(包括舟林局),武装干事若干名。第二节民兵建设
  一、组建与发展
  1951年在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初建农村民兵组织。1952年土地改革后至1954年在曲瓦、巴藏、立节、大峪、憨班、峰迭、坪定、城关、江盘、南峪、大川、弓子石12个乡组建民兵组织。半高山地带的池干、三角坪、武坪、插岗、拱坝、大年、铁坝、博峪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民兵组织于1958年春建立。至此,全县编有3134名民兵。总编3个中队,91个分队,并在全县始实行民兵预备役工作』958年4月,根据中央军委改进民兵工作指示,将预备役工作和民兵工作合而为一,内分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基干民兵以复退军人为骨干,按各人身体、年龄等条件组成;不编入基干民兵而适合服预备役的公民编成普通民兵。
  1958年,人民公社建立后,全县贯彻“全民皆兵”,组织工农兵相结合的劳动大军,民兵队伍迅速壮大。是年底,全县民兵人数发展到4.13万名,其中基干民兵7075名,普通民兵3.42万名(含女性1.18万名),建制为1个师,10个团,36个营,125个连。
  二、大办民兵师
  1963年,遵照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民兵工作条例》,对全县民兵组织进行整顿。整顿后的民兵数量减少到1.37万名,其中,基干民兵9152名(女737名),普通民兵4586名(女2164名),复转退伍军人246名。建制81个连、330个排,其中基干排75个。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县民兵1.62万名,其中,基干民兵9788名 (女3625名),武装基干民兵403名,普通民兵6509名(女3005名)。排以上干部1085名(女109名),复退军人303名。建制100个连,425个排,其中武装基干排8个。1976年全县民兵发展到2.71万名(女1.34万名),其中复退军人278名,普通民兵1.12万名(女4595名)。排以上干部2437名。全县建制1个民兵师,13个团,20个营,219个连,691个排(其中独立排14个,班226个)。县武装部基干团在城关武装连中改装一个侦通连。在巴藏、大川、峰迭、武坪武装连中,各组建一个侦通排,共25个班。在12个武装独立排中各建一个击坦克爆破班。
  三、民兵整组
  1980年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全县开展民兵“三落实”活动。一、进行民兵组织调整和改革,压缩民兵年龄,简化层次,缩小范围,调整装备。二、整顿武装民兵组织,解决超龄民兵不宜持枪和一家多兵问题;压缩机关民兵数量,增加男民兵,减少女民兵总数量;调整战时兵员的动员对象。三、重视和加强民兵政治思想教育。是年,民兵总数2.54万名(女9037名)。其中复退军人185名,基干民兵1.20万名,普通民兵1.11万名。排以上干部2317名(女297名)。全县建制一个师、4个团,12个营。235个连,705个排,其中基干团1个,营1个,连27个,排97个。下属迫击炮连1个(109名),重机枪连1个(75名),髙射击枪连1个(78名),侦察连1个(90名)。
  1981年,根据中央文件精神和省、州民兵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全县缩小组建民兵的范围,撤销县、乡机关、社办企业和学校等单位的民兵组织;压缩民兵年龄,减少民兵数量;撤销县编民兵师、团领导组织的虚设机构。
  四、军事训练
  舟曲县建立民兵组织后,即开展正规军事训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时期中心任务的实施,因地制宜的开展多种形式的军事训练活动。
  1959年,县人武部从大川、城关、峰迭公社和憨班铁厂各调1支基干连与武装部机关直属分队共800人,用9天时间进行以战术、射击、执勤等课目为主的训练,并进行组织整顿。1962年,组织5个武装基干排进行射击、战术、治安、执勤训练,参加民兵305名。
  1965年,进行突击野营训练,全县训练基干民兵1111名,排以上干部180名。专职武干20名。项目达到走、打、吃、住、藏等“五会”。为提高民兵战时素质,8〜9月,进行一次野营拉练,重点培养特等射手40名,投弹能手18名。县人武部为达到考核标准的21名民兵进行奖励。
  1971年,计划训练民兵4600名,参加实弹射击的3460名,组织拉练46次,野营拉练120人(次)。
  1978年,按照国务院、中央军委文件精神,对民兵训练的时间由年度改为周期。其主要内容是射击、投弹、刺杀、爆破、战术等课目。按照新的训练要求,全县先后共训练民兵6442名。其中排以上干部870名,武装民兵3982名,基干民兵1446名,普通民兵144名。
  1982年,根据甘南州军分区指示:结合军事训练、整组,对广大民兵进行“五讲四美"、“三热爱”及发展商品经济建设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年,训练民兵637名,参加步枪第二练习,实弹射击优秀民兵211名,良好149名,及格156名。在全州民兵训练总评中,本县民兵训练成绩评为优秀。1985年,采取集中和连片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完成200名民兵军事训练任务,参训人员均达到人员、时间、内容、效果“四落实”。1986〜1988年,根据甘南军分区指示,全县先后完成上级安排的30名民兵的六0迫击炮分队训练任务,并对城关、南峪、大川3个乡编入炮兵分队的18—22岁民兵教练20日,经考核5个班优秀。两个班良好,总评成绩优秀。第三节民兵作用
  解放初期,全县开展抗美援朝运动,民兵踊跃报名,争当志愿军,积极捐献“飞机大炮"。上堠子、石圖子、梁家坝、城关等地民兵在减租反霸、镇压反革命和土改运动中昼夜站岗放哨,巡逻村庄,监视恶霸匪特的行动,维持大会会场及社会秩序, 此后,坪定和沙湾村堡子乡民兵带头参加互助组和初级合作社。
  1952年,全县民兵积极组织担架队,支援公安11团平定马良股匪叛乱。
  1958年,甘南地区少数反动分子挑起武装叛乱,舟曲县1570余名民兵和积极分子协同人民解放军清剿,彻底平息叛乱。
  1962年,全县民兵开展毛泽东提出的“民兵工作要做到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的活动,民兵组织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涌现岀锁儿头、沙川、杜坝、舟曲林业局机修厂等先进单位。
  农业生产建设中,民兵发挥突击队的作用。杜坝200名民兵苦战两个月,整修梯岀150亩,并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连续7年被兰州军区及省、州评为先进单位。巴藏乡民兵在一年中投工修成两条水渠(一条1400米,另一条1.8万米)。在修筑城九公路中,骨干民兵开展“比、学、赶、帮、超”竞赛,对承担的整个工程任务,在短期内赶修出来。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发布一级战备命令。县人武部部署战备:指定城关锁儿头和武坪亚下大队的武装排为值班分队,警卫毛泽东追悼大会.在县城海拔1650米的制高点上,增设两个对空监视哨,配制火器,构筑工事,布置兵力5个班,共50人执行对空观察和射击任务,圆满完成追悼会的保卫和执勤战备任务。
  1973年2月,全县民兵响应甘肃省军区《关于动员广大民兵积极投入抗旱备耕的紧急通知》的口号,在全县范围内率先开展抗旱救灾活动。
  1978年9月,贯彻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民兵工作会议精神,全县民兵批判和清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流毒,总结错误地学习“上海经验”,组织民兵小分队(俗称棒棒队)等经验教训。“三落实”先进单位作经验介绍。组织部分民兵连进行6项军事技术表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兵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结合县内实际,组织民兵治穷致富。
  1981年4月,泄流坡大滑坡,临近乡780名民兵配合兰州军区某部工兵连奋战抢险,疏通河道。根据甘南军分区和县委的指示,县人武部于7月23日对抢险抗灾的民兵予以通报表彰,爆破班20多名民兵荣立三等功,并对城关、大川两个民兵连和40名民兵予以嘉奖。
  1984年4月,迭部县达拉沟森林发生火灾,舟曲县1000余名民兵参加灭火战斗,连续奋战4昼夜,胜利完成灭火任务,受到省政府、省军区的通报表扬。陈光毅第三章兵役
  省长赞扬说:“舟曲民兵工作做得好,这支队伍真正做到了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全县民兵长期坚持帮助军、烈属耕地收田,并在维护社会治安、移风易俗、学习文化、“军民共建”、办“青年民兵之家”和“以劳养武、富兵强民”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知识出处

舟曲县志

《舟曲县志》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舟曲县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白龙江、拱坝河及博峪河沿岸三千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迁徙、融 和,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形成勤劳、诚笃、勇敢、淳朴的品格。

阅读